驴友亚文化的传播类型和途径
2018-07-04陆华
陆 华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都市传媒,重庆 401120)
驴友是指背包客中偏重徒步旅行的一类人,背包客来源于英语单词“Backpacker”,从字面上直译为“背着背包的行者”。他们通常把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装进体型硕大的背包里,背着这种高于头顶的巨大背包出现在城镇乡村、机场码头、荒郊野岭。全世界旅行者的圣经《孤独星球》调查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背包客中,72%的背包客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研究生的比例达到22%,这组数据远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同样,我国的背包客群体调研数据显示,97.2%的背包客接受过大学教育,其中30.6%的背包客拥有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这组数据也远超我国平均初中毕业的受教育水平。这群现在或未来的精英人士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影响,而驴友即是背包客中的一员,也是整个背包客群体的榜样和精神领袖,因此需要格外重视对驴友亚文化(subculture)传播的研究。
一、驴友亚文化的传播类型
驴友亚文化的传播类型分为驴友个体传播和驴友群体传播两大类。
(一)驴友个体传播
虽然驴友亚文化圈是由驴友群体构成的,但是在这个驴友亚文化圈的形成中,个体之间的传播是最基础的,对驴友亚文化的形成作用巨大。个体之间的传播是面对面的交流,传播者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语气都能传达出信息。这种氛围是网上交流无法实现的。对于新驴来说,他们更倾向于用一种可控的方式获得信息,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与老驴进行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传播者与被传者在高度可信的状态下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传播效果尤为突出。同样,对于有经验的老驴来说,个体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信息,为未来的驴行提供参考和借鉴,加深对驴行意义的体验,并将这些融入自身的认知当中去。
(二)驴友群体传播
群体既包括亲人、朋友、邻里等身边的这类初级群体,也包括单位这种有社会属性的高级群体,还包括因共同的爱好抱团形成的自发群体。驴友群体就是典型的因为对驴行有着共同爱好形成的自发群体。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爱好和目标、有了“我们”这个认同,驴友亚文化的传播才得以形成。共同的目标通过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传播,促使群体意识的形成。无论是通过不同场合的聚会,还是在QQ群、微信群上进行线上讨论,都是对群体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驴友们发表自己的见闻、交流彼此的体会,随着共鸣的不断加深,群体归属感也在不断地巩固和增强。个体的意识和观念是很容易受到群体意识影响的,并且影响是逐渐加强的,最后甚至会变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因此,驴友亚文化的群体传播效果和力量都是非常强大的。
驴友群体一开始或者经过一段时间,都会形成各自群体的领导核心,担负内部协调、路线规划、决策应变等责任。由此,这个群体组织内部自上而下的传播通道形成。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驴友群体举着条幅或队旗,上面写着他们团队的口号,向外传达群体信息,由此,群体组织向外的传播通道形成。
群体传播比个体传播更能凸显驴友亚文化圈的氛围。
图1 徒步穿越中的驴友
近几年来,人文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开始关注驴友亚文化这个领域,但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较少。驴友亚文化作为当前的文化象征及社会变革的缩影,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推崇。其传播的文化对年轻人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所以应将驴友亚文化的传播途径纳入传播学领域进行研究。
二、驴友亚文化的传播途径
驴友亚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传播两大类。
线上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有驴友这个身份,或是对驴行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所以线上传播时,由于双方有着相同的身份背景,选择的信息又都是和驴行相关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产生的不是单向的说教式传播,而是互动行为。其传播效果超过线下普通传播,传播者与受传者都愿意参加,使得传播范围滚动式的扩大。
而线下普通传播的受众常常是社会上拥有不同身份的芸芸大众。线下传播有两种形式,一是驴友个人的自我传播,二是通过驴行向普通大众的行动传播。
线上传播最大的优势在于快速实现大范围的实时互动,实现了驴友亚文化的快速、广泛的传播。当然,在驴友亚文化传播中,线下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线下传播能够巩固群体的关系,将驴友亚文化传播到现实世界中。
(一)微博传播
微博传播属于线上传播。微博是随新媒体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是进行驴友亚文化传播的极佳场所。微博传播的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提出话题。从传播的身份来说,博主就是这次驴友亚文化传播的举办人,比如这次他发起的话题是鳌太穿越攻略。由于博主具有发起者身份的权威性,每次发布话题时都能吸引驴行爱好者的关注。
第二,双方互动。在驴友亚文化微博传播的过程中,参与是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点。由于博主与受传者都拥有驴友的身份背景,话题能够引发共同的关注,使传播在互动的讨论中变得活跃起来。在活跃的讨论和互动中,话题能够得到驴友们的认同,从而引起共鸣,逐渐达成共识,驴友们会因此自然联想到各自的经历,话题又开始新的延伸。
第三,传播扩散。微博传播力的强大主要归功于它的转发功能。每个亚文化群体都希望自己的价值观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微博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驴友通过转发微博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驴行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驴友的行列。
(二)微信传播
微信传播属于线上传播。微信朋友圈使得每个受众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比微博更强,传播效果更佳。驴友亚文化的微信传播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话题。从形式上来说,微信传播主要是发送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两类。在朋友圈,发送的驴行资讯通常是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呈现的,常常提供的是各自到风景绝佳处的信息和攻略,这是各自的朋友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微信的另一种传播形式主要是微信公众号。每个亚文化圈都有其核心文化。微信公众号通过核心文化的推广和引入,揭开其微信传播的序幕。对于老驴来说,关注公众号是通过公众平台找到群体的归宿,与志同道合的驴友分享驴行的乐趣。对于菜驴来说,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使自己尽快完成从菜驴到老驴的升级,融入驴友这个群体中去,从而找到群体的归属感。
第二,双方互动。微信在传播过程中提供了在线互动平台。在互动过程中,同一个人既能点赞评论,也能分享信息,同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使每一个驴友既能分享自己的心得,又能共享其他驴友的精彩。
第三,传播扩散。驴友们通过微信在线互动平台,能够大范围、快速地传播驴行的魅力。同时,微信群发起的活动也是最受人关注的传播环节。驴友们来自四面八方,散布在各个不同的区域,但通过微信群发起的一系列活动,能够使松散的驴友群体凝聚在一起。
(三)贴吧传播
贴吧传播属于线上传播。驴友贴吧就像是驴友们的集散地,来自四面八方的驴友聚集在贴吧约伴、求助、发布实时动态,曝光和谴责不良行为等等。像一个永不打烊的驴友酒吧,熙熙攘攘的驴友不分地域、年龄和性别地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文化的传播。驴友亚文化在贴吧的传播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话题。在驴友贴吧中,每一个驴友都能随时发帖,进行约伴、求助、介绍目的地等。吸引着有共同目标的驴友关注。
第二,双方互动。发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大型的贴吧,同时在线的驴友数量是很大的,俗话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大部分的发帖都能得到回复,速度快的甚至是秒回。如果发的帖子是大部分驴友感兴趣的话题,就会在瞬间引起极大的反响,互动的帖子会迅速增加。
第三,传播扩散。詹巧斯·凯瑞认为,传播不是单指信息的分享行为,更重要的是共享信仰的表征。由单独的驴友发起话题,多个驴友回应,完成共享,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链。这其中除了共享彼此的驴行经历外,更多的是对驴行精种的认同。
(四)自我传播
自我传播属于线下传播。自我传播是指单独个体获取外部资讯的整个过程。通过接触各类驴友的资讯,将这些内容通过眼睛、耳朵传入大脑,然后在大脑中沉淀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就是自我传播。自我传播对新人加入驴友群体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对普通的社会人来说,当他们有意识地去了解驴友资讯时,就是自我传播的开始。这时他们中的一些人比起网络更愿意相信身边的朋友和权威的书籍、杂志等。尽管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线上传播情况复杂,充满各种虚假信息。所以这部分新人是通过朋友和书籍、杂志来完成自我传播的。但他们中的一些对互联网熟悉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是通过权威可靠的网站论坛来完成自我传播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线上的互动,所以和线下阅读书籍或者杂志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网络上的互动,仍类似于线下传播。
(五)行动传播
行动传播属于线下传播。当驴友开始驴行的时候,就意味着一次传播行动的开始。无论是单独的驴友个体还是一组队伍,他们每到达一个地方,就会成为这场传播行动的主持者。对于单个驴友这种独立个体来说,每次活动都能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景,将这些融入自己的意识中,从而加深对驴行的热爱。而对于驴友群体来说,参加了一场由自己发起、举行、结束的驴友行动,他们以团队的形式行动,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前进,在驴行中共享同一风景,共吃一锅饭菜。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群体关系拉近,在一次次这种驴友亚文化传播活动中,彼此的驴友身份得到了高度的认同。同时在经过的地域,对接触的一般社会大众来说,也进行了一次驴友亚文化的传播。
[1]崔璨.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背包客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2]卫亦芸.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背包客亚文化传播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论,2016.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1.
[4]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