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盲校语文一年级新教材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8-02-25邝敏慧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盲生新教材台阶

● 邝敏慧

2017年春,盲校语文新版教材开始试教。作为新教材编写参与人员,笔者同时也在盲校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全面使用新教材,就如何贯彻新课标理念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利用盲生的语言经验,通过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盲生而言,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是建立在一定经验基础上的学习。盲童在进入小学之前就已经具备口语交际能力。有研究表明,三岁儿童已掌握本民族语言的80%以上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因此,盲童进入学校,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口语,同时将教学重心转移到书面语言的学习上来。

(一)强调口语的规范性

对于广东地区的盲生来说,虽然与北方地区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语音、语汇、语法及修辞仍有较大差异。广东盲生的口语语感并不理想,盲生的语音起点既有普通话的基础,又具有较为浓重的地方色彩。因此,口语规范性是一年级盲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基本要求。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双语”教学(粤语、普通话交替使用)逐渐过渡到普通话教学,让盲生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掌握和运用普通话。

新教材每组单元的课文,都是根据单元主题选取的学生喜闻乐见、内容丰富的韵文、谚语、对对子等易于诵读的简短文章。通过摸读这些意境优美的词句篇,盲生不仅可以积累优美语言,丰富知识储备,而且能够受到情感和文化的熏陶,有助于盲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普通话。如识字单元第5课《动物儿歌》,描写春末夏初小动物们活动的语句组成了一幅趣味盎然的画卷,语句平仄谐调押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培养了普通话听说能力。

(二)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育要想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就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把实践作为一个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培养盲生对祖国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使其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与语感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1]儿童的学习与成人不同,不是从规则入手学习语言,而是伴随情景动态生成的,是具体而感性的。他们不仅能够遵从语言的规则,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灵活性,而这正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因此,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应当以获得具体语言材料和能力为主,重视语言积累,重视整体感悟,重视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习得和生成语文。

新教材在语文园地六“我爱阅读”一栏编排《夏夜多美》一文,使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到夏夜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在课文《要下雨了》后提出思考题:说说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还有哪些现象告诉我们要下雨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这样,学生的语言实践是主动、多向的,充满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的语言。

二、激发盲生学习主动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里提出:“盲校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鼓励讨论,鼓励实话实说,允许有争论,允许保留意见。

(一)学习形式要更灵活

盲生对外界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在盲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通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如,阅读教学,每篇课文都设计一两个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3]教学中,教师可以让盲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拘一格,活跃思维。如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文,在盲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师生通过“整合”,设计出“开始,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后来,乌鸦用什么方法喝着水了?”这个中心问题,教师让盲生通过触摸实物、实验操作,引导盲生学习。这样,盲生思维理解的空间就更加广阔了。

学习形式要灵活,还体现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利用质疑提问、语言描述、体验生活、感情朗读、出示实物、播放音乐或录音等手段,激发盲生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投入新知识的探究中。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一文,课开始时,教师让盲生听打雷、刮风、下雨的音频,先让盲生辨认这些是什么声音,然后说说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感受,最后才引入课文的学习。

创设情境时,还可以让盲生走上讲台朗读、背诵、复述、演讲、表演课本剧,让盲生成为课堂上的“小老师”,以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搭桥铺路、指点迷津,形成了盲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体现了盲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习时间要更自由

盲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是不能替代的。盲生失去了视觉功能,因此语文教学更需要重视对盲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盲生的语文素养,让盲生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学习上的听、说、读、思、议、练各个环节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要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盲生,让盲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放手学习。

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一开始就要放手让盲生摸读课文,先读准字音、把每句话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找伙伴相互解答。[4]一年级的盲生通过充分地摸读课文,是能够了解课文大意,并把课文像讲故事一样复述出来的。这样盲生的口语水平和记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凡是盲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应尽可能少讲、少问,而更多地提供一些辅助、提示。

(三)学习方法要更适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悉心指导学习方法,又要允许盲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不能“一刀切”,要多鼓励盲生创造新方法来学习。这样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盲生各自的特长,加快其对知识理解的过程。[5]

如一年级上册盲文点字教学üe一课时,可以让盲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法来记忆üe的点位。有的盲生说用“23456点”背记üe,有的说用“缺第一点”来记üe的点位,有的说用üe与ou的符形比较来记住üe的点位。这样的学习,自主、生动、活泼,每个盲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促进了个性发展。

新教材中每组课文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且与教育专题吻合,在双向互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园地”安排了这几个栏目:“字词句运用”,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所得的舞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

多样化的内容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使他们体会到使用不同方法学习语文的魅力。教给盲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盲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使其终身受益,这也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充分利用和挖掘语文课程资源,提升盲生语文学习实效

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变简单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6]因此,教学中就要根据盲生实际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强化实践,帮助盲生习得漂亮、生动的书面语言。

(一)走进教材,设计学习台阶,促使盲生主动发展

走进教材设计学习台阶,就是要根据教材篇幅长短的不同、内容深浅不同来设计台阶。内容深、篇幅长,盲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可以多设计一些台阶;内容浅、篇幅短,理解起来较容易的课文,可少设计一些台阶。[7]如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笔者为盲生设计了四个学习台阶:第一台阶,让盲生自由摸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台阶,结合课文内容,摸实物(一瓶水),理解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第三台阶,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领悟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第四台阶,课堂的延伸,“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台阶,为盲生排除了学习障碍,让他们学习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有利于盲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走出教材,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盲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就想让盲生学会表达,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不但要带盲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盲生走出教材,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盲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盲生语文综合能力。[8]

如学完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这一课后,教师让盲生趁着微风细雨在校园里漫步,寻找春天:让盲生倾听春天的声音,如雨声、鸟鸣、孩子们的嬉闹声;触摸春天,感受花儿、树叶、小草、泥土。这样,盲生就能在实践中领悟“春风、春风吹;青草、池草青、红花、山花红;飞鸟、鸟入林”等词语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真正领悟、掌握描景状物的基本方法。[9]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语文与生活联系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教师在引导盲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使盲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与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10]帮助盲生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

猜你喜欢

盲生新教材台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台阶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