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教学策略初探
2018-02-25陶莹
● 陶莹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要求,“语文课程要引导聋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形成适应实际生活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这是聋校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学校的课程特点,是发展聋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强化阅读是突破听力障碍,培养聋生适应实际生活各种能力的首要任务。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聋生的文本阅读有效性较低,文本内容理解不到位、作者所表达情感体验不准确、文本内涵再现困难等都降低了阅读的效率。鼓励聋生在阅读中结合语音体验,调动多感官参与文本阅读,可以大大提升阅读的有效性。
一、恰当选择朗读素材
聋生通过自然途径获得的语言十分有限。而在听、说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学习语文,聋生常常见物不知“名”(音)、读音不明“义”,他们对字音(或语音)及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常不能准确掌握,因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聋生只有经过专门的语言训练,在各种语言情境中才能更好地习得语言。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聋生恰当选择朗读素材。聋生的语言素材主要来自于书面语,包括课本、报纸杂志、广告、宣传栏、网络媒体等。在纷繁复杂的书面语材料中,教师要根据聋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其认知水平的朗读材料,遵循由易到难、由熟悉到陌生的选材原则。
二、声情并茂示范朗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文本,以帮助聋生分析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情感,而往往忽视了范读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部分课文太长,教师的范读太浪费时间。有时则因为生字生词太多,教师认为让学生朗读缓慢而又吃力、费时而低效,不如不读。更有教师认为,教师读得再好学生也听不见。这些对聋生语言学习是不利的,我们要大力提倡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范读。
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的直接热烈,有的深沉细腻,聋生生活阅历不足,基于文字理解情感的能力有限,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亲身体验更少,使他们很难准确把握文本所体现的“情”。如果教师能对文本进行范读,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范读过程中,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有声语言,配合恰当的手势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以及必要的肢体动作,使文本朗读栩栩如生,这样不仅容易引起聋生共鸣,也为他们提供了自主朗读的模仿原型。同时,教师慷慨激昂、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巧,还可以激发他们自主朗读的积极性,使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读出个性化的文本体验,对语感的养成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深入剖析朗读要领
聋生在进行有语音参与的朗读时,教师首先应当要求其在朗读时读得正确,不增减字,不破词,读出词组、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语气,读得有感情。精彩的语句、段落、文章可进行强化朗读。从学习心理角度看,聋生更多需要强化识记,所以有时需要反复朗读,以至能背诵。这样的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直觉经验,让聋生在头脑中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旦确立,聋生所记忆的语言材料就不是单一的“形象”了。通过读音,记住字义;通过朗读,掌握正确的词序、语序,进而掌握词或词组的固定搭配;通过朗读,感知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聋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化无声蕴情的文字为声色溢情的语言,达到对象的言语形式与主体的直觉经验之间带有灵性的整体碰撞,实现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的转化。
在朗读语气和节奏技巧方面,则要讲究重音、停顿、语调。具体来说,感情的程度可以使用重音予以加深,如坚定的态度可以用一字一顿、缓缓地读进行表达,强调的内容可以用延长音节的调值加以表现。朗读过程中,适时的停顿则可以引起注意、激发听者的想象。教学中要注意区分段落之间、标点符号的停顿,以及长句中意群之间短暂的停顿,后者对聋生来说是难点。兴奋、庄重、压抑、悲痛等情感可以用语调来进行表达,语调是一种重要的朗读技巧,是通过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升调表示疑问、感叹、号召、惊讶,降调表示坚决、肯定、赞扬、祝愿、恳求等。通过语气轻重变化、神态表情配合、节奏快慢调整等技能进行朗读,可以让聋生在朗读中不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形成与文本的共鸣。
四、适时拓展朗读途径
朗读是听说能力较弱的聋生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不仅在课堂上,更要在课后指导聋生阅读,对聋生提出朗读的要求。
实验表明:若有发音器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去,其效果会大大提高。朗读就是通过有声音语言再创造文字中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具有再创造艺术形象的感人的魅力。笔者在教话剧《雷雨》时,让一组聋生反复读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对话之后,聋生就可以根据人物的语言大致揣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教《纪念刘和珍君》时,笔者带领学生朗读作者抒情议论的语句,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了,也都被文章的“美”所感动。基于这些朗读技巧,学生在课后自编自导排练了多个课本剧,并将之录成微视频,在校园电视台进行展播,从而拓宽了朗读和表演的领域,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社会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教师通过生动的朗读,传达了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这对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增长学识见识和融入社会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书读千遍,其义自见”。朗读有助于聋生领悟文本的意义,有助于聋生正确记忆,培养语感,加快形成内部言语。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朗读,切不可仅重视阅读分析而轻视聋生的朗读。阅读分析是给学生讲清道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朗读则是给学生以语言感受,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文艺性作品,析得多了,反而会破坏文章的意境。通过朗读,传达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感情,使学生心领神会,往往可以取得分析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