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节录)①
2018-02-25陈鹤琴
陈鹤琴
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假使我们要收教育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我现在把儿童的心理以及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约略说一说。
一、好动心
儿童生来好动的,他喜欢听这样,看那样;推这样,攫那样;忽而玩这样,忽而弄那样;忽而立,忽而坐;忽而跳,忽而跑;忽而哭,忽而笑。……总之,儿童还没有养成自制力,他的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这种心理,密勒尔 (Miller) 叫作“心意的动现”(Motor Flow of Consciousness)。……我们晓得一个儿童生来无知无识的,试问他怎样能有知有识呢?他生来并不知冰是冷的,火是热的,铁是坚的,水是弱的,那样东西的性质,这样东西的滋味,他怎样能支配工具,怎样能控制万物,他的身体怎样得着运动,他的道德怎样能发展,他的智力怎样能增进,他的群育怎样能养成?这些就都是他的好动心的功劳,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这个好动心,但是要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那这是很要紧的利器。他摸着铁,就觉得铁的坚性;他吃了冰,就知道冰的冷性;他玩这样弄那样,就渐渐儿从无知无能的地步,到有知有能的地步。……
二、模仿心
这个模仿心,青年老年亦有的,不过儿童格外充分一些。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大大依赖这个模仿心。他生来不能说方言,到了1岁的时候,就咿唔的要说起来了。到了3岁的时候,一乡的方言就学会了。……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师长的,亦须“以身作则”,烟酒嫖赌,尤宜戒绝。……做职教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假使某校学生皆好勤学,凡偷懒的新生进来亦渐渐儿的好学起来了。我对于利用这个模仿心,还有一层意思不得不说的,我们不论在家庭在学校,当设置极好的环境,使儿童模仿,不过同时要教他鉴别是非善恶,务使他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地步。……
三、好奇心
好奇心关于儿童之发展,文化之造就,具莫大势力的。儿童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的东西相接近。一接近,那就晓得这个东西的性质了。假使儿童与新的境地相接触越多,他的知识越广。虽然由好奇心所得的知识,一时不发生效力,但后来于实用上很关紧要的。……
好奇心具怎样的性质?
(1)能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就是新异 (Novelty)。比方大声、辉耀的色泽、显著的比照(Contrast),皆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心。
(2)事物与事物相接触而发生的新异,亦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第一条所说的新异,是指事物之本身而言,这条所说的新异是事物与事物相接触而发生的新异。……
(3)好奇心与年岁。儿童的好奇心不是永久不变的,乃是随年岁而发展的。克尔帕屈克(Kilpatriek)在他的《儿童学原理》(Fundamentals of Child Study)一书中,对于这一点说得很清楚,我所以把那一段译出来以飨读者。他说:“当儿童未能行走以前,他的主要兴趣即在经历新的感觉并注意感觉的关系。但当儿童一能讲话,就是问他所经历过的东西的名词,‘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若得了一个名词的答案那就知足了。等到熟悉各种事物并名词之后,他的兴趣就变了,他现在常常要问:‘这个什么用处?’‘你怎样做的?’或者‘你为什么这样做的?’有时他要追根掘源问:‘这个东西从哪里来的?’”……
(4)好奇心与教育。柏拉图曾经说过:“好奇心是知识之母。”可惜我们不会利用这种利器。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的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
四、游戏心
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本能。中小学校亦以游戏为施教之良器。但是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乡村学校有志的教师就是要引进游戏一门亦觉得困难万分,因许多父母竟反对儿童在校游戏,以为他们送子弟是为读书不是学顽皮的。
(一)游戏的价值。未说儿童与游戏的关系之先,我要把游戏的价值约略的说几种:
1.发展身体。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具兴趣的,活泼的运动。游戏时,儿童不自知的将他的全副精神拿出来游戏。因此锻炼他的筋骨,协助他的消化,加速他的血液之循环,增加他的肺之呼吸。……
2.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各种高尚道德,几乎多可从游戏中得来。什么自治,什么克己,什么诚实,什么独立、什么共同作业,什么理性的服从,这种种美德之养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至于公平、信实,尊敬他人的权利、勉尽个人的义务,种种懿行,实为游戏之附属产品。以捉迷藏之游戏为例。蔽目捉人的儿童,不得私自偷看,他一定要有自治的能力;假使他不能自治而偷看,那么,同玩的儿童断断不让他这样偷看的。所以强迫他自治,也不许他与别人串通欺弄其余的儿童,他必定要独立的,诚实的。还有假使某强硬的儿童,被蔽目捉人的所捉着,不肯照例来代替蔽目的,其余的儿童断然不让他不尽他的义务,亦不准他侵犯他们游戏的规则。……
3.能使脑筋锐敏。游戏亦能发展智力。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作心、冒险心皆能从游戏中渐渐地养成。……
4.为休息之灵丹。人之精神有限,休息与放松是必需的。比方某儿童在学校读了6点钟的书,他的精力一定觉得困疲,那末,最好的休息方法是什么?我们简直可以说,除了游戏之外,没有好的灵丹。一游戏,他的脑筋就得放松,他的心思,就到游戏上去了。……
(二)年岁与游戏的关系。幼时所好的,未必青年之所喜。老年之所爱的,未必儿童之所能。人生一期,有一期之游戏。今略述华特尔(Waddle)在《儿童心理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Child Psychology)一书中研究所得的结果,以供参考。
1.幼稚期(出生至3岁)。在这个时期儿童所爱的游戏,完全是属于一种感觉的与动作的方面。……
2.儿童初期(4岁至7岁)。到儿童初期,他就要同伴同游。假使没有同伴,那末他就想象一个或几个幻想的同伴,他能与这个幻想的同伴一同游戏,一同起居饮食,但到底他的同伴是幻想的,他终究觉得寂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使得儿童有良好的伴侣。在这个时期儿童所游戏的,近于模仿,近于戏剧。……
3.儿童后期(8岁至12岁)。儿童到了这个时候,身体比较初期的时候强健得多,精神亦非常饱满,知识亦渐渐的丰富,运动筋骨亦颇老练。因此从前所喜欢的游戏现在不喜欢了,现在要玩的,当比从前的复杂,若放风筝、踢毽子、斗蟋蟀、拍皮球等。……
结论:以上所说的,不过荦荦数端。……总而言之,我们应研究儿童的心理,施行教育当根据他的心理才好。
感悟分享
陈鹤琴(1892—1982),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早期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后考取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为同行留学生。在美国于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学位,又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和心理学。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十分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陈鹤琴简明清晰地论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及其如何在教育上进行运用,通过了解儿童的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来理解儿童的需要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回应。陈鹤琴主张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格,尊重并且正确地教育儿童成为人,充分给予儿童兴趣与自我发展的空间,对儿童细心观察、贴心回应,让儿童能够得到适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