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转变”与“优化”
2018-02-24邢精轴
邢精轴
[摘 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下,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方法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可通过“转变”和“优化”语文教学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转变”;“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11-02
语文学科教学涉及面广泛,除了基础知识教学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交际能力、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任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指导精神,对传统教学模式做出创新和改善,彻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与“优化”
从新课改的实施情况来看,师本位教学观念向生本位教学观念的转变、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传统教育思想与新教育思想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受各地区教学基础水平不同的影响,教学改革成效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形式化”教学改革,即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改变,教师关注的重点仍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
为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渠道渗透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比如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于时代的变化,学生对鲁迅描写的生活场景和童年趣事可能无法深刻体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多介绍一些作品创作背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产生共鸣。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创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他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该篇散文后来被编入其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这一阶段的散文正是鲁迅辗转流徙、苦思救国道路时所作,通过对昔日美好事物的怀念来排遣心情上的苦闷。教师可以此为引,适当延伸至当时国家危亡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志之士的思想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
二、初中语文知识结构的“转变”与“优化”
当今社会是知识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个领域都在强调创新,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站在更高的出发点,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积极探索课程内容的创新,通过对课堂知识结构进行“转变”和“优化”,使其更适应于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根据课程内容,整合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然后通过解读作者茅以升这位著名桥梁专家的传奇经历,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人如果专心于一项事业就可以迸发出无限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引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等重点内容,通过解读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石拱桥特点的同时,掌握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后,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等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传统的工艺正在因技术的不断创新而快速发展,新时代的祖国建设也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与“优化”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此方面,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是关键。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学方法被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且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目前多数初中学校已经具备多媒体教学条件,甚至具备Pad教学条件,这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过程中,教师应做到去形式化,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助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此方面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具结合起来,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安塞腰鼓所展现的“生命力量”,教师可在采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演出视频的基础上,向音乐教室借腰鼓道具,让学过腰鼓的学生进行现场表演。(2)在基础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古诗背诵、生字词默写等,均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分组后计取每个小组的平均成绩,评选优秀小组。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3)在梳理文章情感主线、挖掘思想内涵时,可采取问题驱动方式,设计若干个层次递进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从文章主题思想出发,梳理文章内容,从而对其进行更准确的概括和分析。
四、初中语文评价手段的“转变”与“优化”
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教学评价手段做出配套改变。教学评价不仅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学习引导作用。比如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于是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基础知识,以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获得好的评价。在新课改要求下,语文教学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上,教师应制定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并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和激励性评价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设立基础性、动态性、终身性三大评价指标,并分别设立详细的二级培养指标,关注学生的课堂交流情况、情感培养情况、思维能力发展和文学审美能力发展等。比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三国的故事比较了解,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后,采取课本剧表演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饰演角色的特点,评价其表现,比如刘备的真诚、张飞的鲁莽等,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心理特征。教师可给予每一名能够完成表演任务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类似的课堂互动中,彻底改变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努力提升语文能力。在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学生定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转变”和“优化”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基调,通过理论到方法、实践到反思的全方位改变,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口语能力、语言思维能力、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还应充分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性过程,必须积极总结阶段性成果,以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逐步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赵莹莹. 语文核心素养与初中语文教学改进[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7.
[2] 谢颖新.初中语文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6(33):84-85.
[3] 张冬梅.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20):28.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