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教学误区及对策思考
2018-02-24徐德兵
徐德兵
[摘 要]古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对内容的解读不够人文化,忽略了师生互动,过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等问题。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古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文;教学;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4-0009-02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古文是我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瑰宝,其中蕴含着的先人的思想与情感,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有好学、乐学的精神。然而,传统古文教学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学生很难战胜古文学习这只“拦路虎”。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古文阅读技巧呢?
一、传统古文教学的误区
古文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载体。它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人民艺术与思想的结晶,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古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古文的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教师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学生则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非常单调枯燥,还非常缺乏创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古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内容解读不够人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古文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古文的能力,强调学生对字词句、段落、篇章的解读。然而很多教师对教学大纲的理解有偏差,把古文教学当成了翻译教学,只注重对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忽略了古文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和人文内涵。教学中所谓的审美与鉴赏,只是走走过场,摆摆花架子,甚至直接忽略。然而,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文大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价值都是非常高的。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传达的思想内涵以及传神的语言描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不能只从字词句方面做一些浅显的分析,而应该在古文教学中渗透艺术和人文内涵,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2.忽略了师生互动环节
在传统的古文课堂中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现象,教师大都先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然后就开始逐词逐句地去翻译,最后再来一个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实际上,古文教学應该是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要让学生明白该怎样学,而非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要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能够自主独立地完成古文阅读任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进古文,受益于古文。
3.过分注重现代信息技术
自现代信息技术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后,教师把各种新式的教具,比如录音机、投影仪、联网电脑等陆续搬到了语文课堂上,希望能够通过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对学生的感官产生直观的冲击。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辅助现代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果让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占据过多的时间,那么就会造成教学中的另外一个误区。例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不够详细,却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想方设法地利用声光电来活跃课堂氛围,结果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成了录像放映厅。这样学生不仅学不到知识,还被这种走马观花似的教学弄得应接不暇,成了信号的接收器。
二、走出古文教学误区的策略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对古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能够通过古文阅读丰富自身的文学修养。
1.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于古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等,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所以在课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预习,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初步的印象,发现自己的疑惑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
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①了解作者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的生活经历。②通过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③反复诵读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接到任务后,学生在课前便会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上就会提出为什么作者在说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后,还要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类的问题,教师则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因为仕途不顺而与家人被迫分离。此时他看到皎洁的月光,想到了家人,那么他内心的愿望是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会想到,作者渴望与家人团圆,所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初步读懂浅显的古文,掌握文中的基本知识,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这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古文学习中,在课堂上他们才会乐于探究,积极动手,与教师和同伴共同探讨自己预习时未能解决的问题和难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2.让学生从诵读中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离不开诵读,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从古至今,诵读都是古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才能渐渐地克服对学习古文的畏惧心理,也能够感受到文中作者的情感。
依然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首词情感真挚,内容饱满,每词每句皆是作者的内心写照,非常适合诵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首王菲的歌曲《水调歌头》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温柔的歌声中,学生仿佛感受到苏轼当时内心的惆怅、忧伤,不知不觉也跟着歌声哼唱起来。由于古代的词都是可以用来唱的,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学着唱词,学会唱词后,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学习效果会更好。
在學生诵读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尽可能地做到声情并茂,并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养成自觉诵读古文的好习惯。
3.从背景讲解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文中的很多知识学生无法深刻地去理解,所以在教学古文之前,教师应该对文章的背景做充分的讲解,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如讲解《晏子使楚》时,教师应该为学生介绍齐国与晋国矛盾冲突的背景。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晋国派出军队对齐国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是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逼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齐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很难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同对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教师通过讲解背景,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除此之外,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去了解与文章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去收集信息,并在课堂上主动站起来为大家介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古文学习的需求,还能够让他们生发自己作为课堂主体的自豪感。
4.传授学习方法,真正授之以渔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以往的古文学习中大都是教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学,并没有真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传授学习古文的方法,掌握了方法之后,学生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这便是授之以渔。
学习古文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①结合语境推敲生词难句。②学会使用工具书,勤查字典。③对文中所提及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比如孟子所作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非常值得学生去深思,这也是学生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才能知道学习古文的规律,才能用心去还原文章的本质,从而真正走进古文,品味经典。
5.组织课堂活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有必要在学习完古文之后,组织一些趣味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辩论、表演赛、讨论、演讲等等。以辩论赛为例,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辩论赛,辩论主题为:古代文人隐逸的思想情操在现代是否依然值得推崇?认为值得推崇的为正方,认为不值得的为反方,正反双方进行一场即兴辩论赛。正反两方各四名辩手,一辩说明总的观点,二辩提出具体事例去证明观点,三辩负责反驳对方的观点,四辩则是负责拉票,让更多同学认同自己这边的观点。最后进行投票,得票多的那方获得胜利。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获胜方颁发一定奖励,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找到古文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并用现代的观念方法对古代思想文化进行充分的解读,将新的生命力注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古文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迈过去的门槛,古文学习是每一位学生必须战胜的“拦路虎”。学生应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努力传承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汲取先人的经验,这也是古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