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救护模式在抢救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

2018-02-23苏阳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5期
关键词:抢救

苏阳

摘要 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护模式在车祸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实施急救的车祸伤患者396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救护,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救护模式进行救护,比较两组的急诊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急诊救治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抢救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一体化救护模式能有效缩短车祸伤患者的救治时间,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一体化救护模式;车祸伤;抢救

随着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车祸伤已日渐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车祸伤是世界各国人口死亡、伤残和失能的一个重要原因。车祸伤具有突发性强、病情发展快、伤情复杂等特点,故建立一个快速反应、有效救护的应急体系尤为重要。一体化急救是近年来提出的新急诊救治模式,能提供快速便捷的急救服务,提高抢救成功率,与之相匹配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也逐渐被临床所重视。为提高车祸伤患者的救护质量,2015年1-12月对车祸伤患者实行一体化救护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12月收治实施急救的车祸伤患者3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8例。采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伤情评估,排除受伤前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及IS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未设定急救组长,分工随机,常规遵医嘱实施急救护理。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救护模式,具体方法如下:①优化资源,合理分工:选取有>2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加入救护团队,护士长利用业务学习日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急意识,强化应急流程,同时开展急救培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呼吸机的应用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护理技术。定期考核,要求人人过关,全面提升急救队员的整体素质。选择1名经验丰富、技术全面、高年资主管护师任抢救组长,组成以抢救组长为指挥中心的4人救护团队,采取“定人、定岗、定时、定位”的分工方式进行抢救。a.定人、定岗:抢救组长承担着团队协调与管理工作,包括联络患者家属、协调相关辅助科室检查、专科会诊及抢救记录的书写。其他3名组员分成N1、N2、N33个层次,分工合作:N1护士(主管护师职称,工作>6年)负责呼吸道管理,包括吸氧、吸痰,准备呼吸机辅助通气,必要时配合医生气管插管。N2护士(护师职称,工作>4年)负责循环管理,包括采集血标本、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N3护士(护士职称,工作>2年)负责伤情管理,包括协助医生止血、包扎、固定,做好术前准备。b.定时:车祸伤患者进入抢救室后≤3 min完成生命体征的监测,≤5 min完成血标本的采集和静脉通路建立,5~8 min完成止血、包扎、固定,≤10min完成相关辅助检查,≤20 min完成多科会诊及术前准备,≤30 min实施专科治疗或手术。c.定位:急救药品与抢救仪器定位放置,定期检查,定人管理,做到班班清点,口头交接,及时补充,并在记录单上登记签字,以保证药品数量完整,抢救仪器功能良好,呈备用状态,也可使护士在最短时间内取到所需的物品,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人员定位:N1护士站在患者头位,N2护士站在患者侧位,N3护士站在患者脚位,抢救组长处于机动位置,随时指导各岗位工作,做到从容应对,精诚协作,相互配合。②全程转运,无缝衔接:为车祸伤患者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即“先抢救,后挂号;先住院,后交费”的便捷措施。由首诊医生及导医全程陪同,如需要辅助检查。则医生在申请单上加盖“绿色通道”章,即可无条件优先检查,在转运患者前护士一方面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将途中患者可能发生的病情變化进行全面评估预测,使患者家属理解并签署告知同意书;另一方面提前电话通知电梯间人员及相关科室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告知患者目前的病情及所需急救设备,以避免患者在电梯外等候,在交接工作的空白时间,将繁琐的转运流程优化,使整个转运过程达到无缝隙的最佳状态。③人文关怀,从始至终:护士应积极帮助无家属陪同的车祸伤患者尽早联系家属,使患者有安全感。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尊重其主观感觉并进行有效沟通。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不同的文化层次,将健康教育序贯于整个急诊流程中,根据逆向救护规律,宣传、普及急救、自救、互救知识,预防造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并倡导抢救室开展“六声服务”,即接诊患者有问候声、患者不适有安慰声、患者提议有道谢声、患者不满有道歉声、患者离开有嘱咐声、送患者进手术室有鼓励声,从而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安心理。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情况。①急诊救治时间:从患者到抢救室至送住院(或手术室)完毕的时间。②抢救成功:采取急救措施后,患者呼吸心率恢复,上肢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离开抢救室时患者无生命危险。③满意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越高。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急诊救治时间比较:观察组救治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满意度评分和抢救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优化人力资源是实现一体化救护模式的有力保障。利用业务学习机会对护士进行模拟应急演练及考核,使全体护士的急救技能更加娴熟、理论知识更加扎实,保证了护士能快速进入抢救状态,同时采取“定人、定岗、定时、定位”的分工方式,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打破了传统模式各自为战的局面,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避免了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因操作随机性而出现忙乱,充分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全程无缝衔接是构成一体化救护模式的重要环节。对于车祸伤患者的救治,在以前多采用分科救治、分科会诊模式,但实践证实这种模式多存在“重专科,轻整体”的问题,常因频繁会诊而贻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效果。我科启动急救绿色通道,以先救命后治病为宗旨,为车祸伤患者简化就诊流程,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一体化救护模式后,车祸伤患者急诊救治时间从(54.28±12.13)min缩短至(32.51±11.36)min,这对病情变化快的车祸伤患者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文关怀是完善一体化救护模式的必要条件。车祸伤具有突发性,故患者情绪存在较大波动。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提前考虑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车祸伤患者院内急救,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其救治模式在国内还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我院本着“一切以患者安全为中心,一切以抢救生命为目的”的原则为车祸伤患者实施一体化救护模式,通过优化人力资源,全程无缝衔接,确保了抢救工作的连贯性和时效性,真正实现“不延误,急救治”的抢救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抢救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抢救1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护理体会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呼吸机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抢救中的应用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优化护理流程的价值分析
中国大使“抢救”尼加拉瓜
一例扩张型心肌病安置三腔起搏器CRT—D的护理
俄召驻外代表开会“抢救”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