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方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研究进展

2018-02-23徐逸萍闵仲生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5期
关键词:痤疮耐药中药

徐逸萍 闵仲生

摘要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丙酸杆菌与寻常痤疮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是引发与加重其炎性反应的重要原因。应用抗生素等进行抗菌治疗易发生耐药或其他不良情况,目前对中医方药开展的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实验较多,本文主要从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关系、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及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中医方药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痤疮;痤疮丙酸杆菌;抑菌实验;耐药;中药

寻常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原因为皮脂分泌过多、毛囊漏斗部过度角化并形成角栓、微生物过度增殖和炎症,同时也与激素、遗传、免疫等相关。

痤疮丙酸杆菌与痤疮的关系

在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存在皮肤常驻菌及暂住菌等多种微生物,而痤疮丙酸杆菌是毛囊皮脂腺内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有研究显示其占毛囊皮脂腺内所有检测到的微生物数量的89%。研究发现在发生痤疮患者的面部皮肤中,痤疮丙酸杆菌等多种菌的检出率均要显著高于正常人-引。且无论是在非炎性粉刺还是炎性丘疹、脓疱中都能检测到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嗜脂性革兰阳性杆菌,青春期皮脂分泌旺盛,毛囊角栓形成,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生长,分泌多种脂酶,分解毛囊内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及周边皮肤产生炎症,同时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蛋白酶激活受体等启动机体的免疫反应,进一步引发和加重局部炎症。

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

运用抗菌疗法治疗痤疮非常普遍,常用口服抗生素有红霉素类、四环素类等,但易产生耐药性。Eadv等研究了2 853例痤疮患者,发现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最常见的是红霉素,其次是四环素耐药。王奇飒研究我国云南地区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情况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甲硝唑、莫匹罗星高度耐药,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大部分耐药。

痤疮丙酸杆菌发生细菌耐药的原因可能与其生物膜有关,Burkhart GN的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研究显示,抗菌药物需要更多的时间渗透进生物膜,而细菌在生物膜中生长更慢,能发生一些细微变异而改变微环境,从而耐受更高浓度的抗生素。还有研究发现,某些菌株基因点位的突变与红霉素的高度耐药有关。Eadv等还研究了其交叉耐药的情况,发现77株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中有48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一些局部外用药中常用的抑菌药,如克林霉素、壬二酸和过氧化苯甲酰等容易引起红斑、脱屑、干燥、烧灼等不良反应,且起效慢。

对常用抗痤疮丙酸杆菌的中医方药的抑菌研究

我国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痤疮由来已久,中医多认为痤疮的病机为肺经风热或湿热蕴结,久之则血瘀痰滞,故治疗时多以清热祛风、除湿化痰为主。对于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研究也多以此类方药为主。研究发现,很多方药对于痤疮丙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效果。

对常用内服方药的研究:张友堂等以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减制成痤疮颗粒,药用为茵陈蒿、栀子、丹参、白花蛇舌草、大黄、黄芩,治疗寻常痤疮75例,总有效率96.93%;并开展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其对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柠檬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 mg/mL、31.25 mg/mL、15.63 mg/mL、31.25 mg/mL。王庆芬等采用自制枇芩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进行体外抑菌研究,其主要成分为枇杷叶、黄芩、白花蛇舌草、大黄等,结果显示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05 mg/m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 0.10 mg/mL。

对常用外用方药的研究:中医外用药物治疗痤疮由来已久,剂型多样,效果明显。有学者研究黄白痤疮膏水煎液的抑菌活性,黄白痤疮膏在《医宗金鉴》“颠倒散”的基础上制成,由大黄、黄连、硫黄、白芷、白茯苓、白蔹组成,原为散剂,后制成软膏,临床上治疗痤疮疗效明显。研究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500 mg/mL、125 mg/mL和125 mg/mL。李晓梅等开展芦荟一丹参复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研究,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75 mg/L。且复方凝胶抑菌效果优于单方凝胶,配比以1:2为最佳。

对单味中药或其有效成分的研究:对于治疗痤疮的常用方药,很多学者遴选常用单味药物,继续开展深入的抑菌研究。有学者研究黄柏、黄芩、大黄、金银花、苦参、连翘6种中药水提物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发现黄柏、黄芩、大黄3味中药水提物的MIC最低,为25 mg/mL,金银花、苦参的MIC为50 mg/mL,连翘的MIC为100mg/mL,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抑菌效果,且作用于兔耳痤疮模型时未观察到不良反应。还有学者开展22种中药有效成分的药敏实验,发现痤疮丙酸杆菌对丁香酚与桉叶素高敏,对黄芩苷、丹参酮、蘆荟苷、厚朴酚、小檗碱、大黄素、葡苷聚糖、龙胆苦苷、丹皮酚、丹参酮中敏,作用优于甲硝唑。

除了对这些痤疮常用的方药进行抑菌研究外,一些学者还通过筛选具有抗菌作用的常见中药进行其对痤疮丙酸杆菌抑菌的作用研究。张晓玲等提取石榴皮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即石榴皮多酚,开展其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实验,发现其抑菌作用较强,MIC 20 mg/mL,优于甲硝唑。孙东杰等运用滇重楼乙醇提取物开展对痤疮相关致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其对两株痤疮丙酸杆菌株的MIC分别为97.5ug/mL及48.7ug/mL。

中医配合其他疗法进行抑菌的作用研究:治疗痤疮时,中医中药可协同使用,或配合其他抗菌药物使用,或与光疗法等联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芦桂青等运用一清胶囊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痤疮,将患者分为联合组、一清胶囊组及过氧苯甲酰组,各60例,治疗28 d后有效率分别为90%、86.67%及56.67%,联合组与一清胶囊组明显高于过氧苯甲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清胶囊来源于《金匮要略》泻心汤,主要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经研究,一清胶囊、黄芩浸膏、大黄黄连浸膏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分别为0.98 mg/mL、0.98 mg/mL、1.96 mg/mL。张慧等运用丹参酮胶囊口服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闭,总有效率73.4%,明显优于单用红蓝光治疗总有效率的43.5%。丹参酮胶囊为丹参经加工而成,其有效成分为隐丹参酮等。还有学者开展蚕砂叶绿素提取物作为光敏剂进行光动力疗法对痤疮丙酸杆菌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 000mg/mL浓度的蚕沙光动力组可完全抑制体外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其效果与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效果相当。

分析与展望

寻常痤疮常见于青少年,往往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等特点,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导致患者自卑,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等。痤疮丙酸杆菌对痤疮的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行对痤疮丙酸杆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研究就非常重要。

中医治疗痤疮历史悠久,效果显著,很多学者开展其治疗痤疮的各方面研究,目前对于其抑菌作用的研究开展得较多,并逐渐深入至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但体外抑菌实验并不能充分反映药物在体内复杂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效果,且对于其抑菌机理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与系统。有些研究还发现,一些中药对于耐药菌株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由此可继续开展中药对于耐药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运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或中药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痤疮显现了良好的疗效,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痤疮耐药中药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三子汤配合放血疗法治疗痤疮病150例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
消风清热散治疗面部痤疮69例
痤疮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