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背景下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8-02-23黄艳华彭琼辉袁迎春廖元翠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5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

黄艳华 彭琼辉 袁迎春 廖元翠

摘要 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背景下,老年人的养老护理问题已成为所有老龄问题中的重点和焦点。本文分析我国老龄人口的发展、结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养老护理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养老护理;养老模式;护理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养老护理问题是打造“中国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中国梦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国养老护理形势严峻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12亿,占社会总人口比例的14.9%,估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是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属于“未富先老”。

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老龄化进程加速: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38.3岁;到2000年则已提高到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2012年底为74.83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现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 400万,且年均增长速度达5%以上,快于我国老龄化3.2%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平均3%的增长速度。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期。

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数量剧增:人均寿命延长和高龄化趋势凸显,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人口剧增。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9.8%。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全国完全失能老年人为1 100多万人,部分失能老年人为2 136万人,两项合计,2011年全国约有3 3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底达到3 750万人,估计到2015年底接近4 000万名失能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照料和护理服务。另据调查显示,2000-2010年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由42%上升为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目前,全国共有空巢老人约1亿。

家庭所能承担的养老功能日趋弱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家庭平均人口3.1人,且“四二一”的家庭人口结构愈加明显。作为家庭支柱者本身处于事业上升期或稳定期,承担的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和精力长期去照顾老年人,難以承担家庭养老责任。养老的负担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特别是对于需要提供帮助的患病老人、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来说,机构养老、居家养老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我国养老护理存在的问题

养老护理社会化程度低:我国养老护理起步晚、发展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拥有养老床位551.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6张,养老机构床位占老年人口比例的0.84%,与发达国家的3%~5%相比差距甚大。我国现有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却普遍不太理想,目前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全国平均48%。此外,我国养老机构存在定位不清、结构失衡、服务滞后、监管乏力等诸多问题。养老志愿者服务组织缺乏,志愿者人数不成规模,缺乏长效性。居家养老护理配套硬件设施不够完善,使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护理配套设施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养老护理专业化程度低,机构养老护理质量差:多项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管理学和医学背景,从业人员也多以失业人员、下岗工人和农村打工者为主,普遍存在持证率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偏低、职称结构欠合理、专业培训情况不乐观等现象。唐平等调查显示,养老院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排在第1位的是提高护工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孙海燕等的研究显示,机构养老的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最低,这与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不高、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管理制度落后、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有关。

养老护理人才缺乏,养老护理教育发展滞后:调查显示,我国养老人才缺口达1 000万,而实际上我国现有的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不足100万,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严重不足。虽然有不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加大了对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但还存在专业性质不强、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还是医院,进入养老院的比例极低。养老护理员的培训课时过少、标准不一,缺乏规范,缺乏继续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对老年护理专业的认同、收入过低和就业前景不明是限制老年护理人才发展的重要瓶颈。

养老体系和养老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我国的养老护理在社会保障机制和对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管理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造成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整体滞后的局面。养老机构多由民政部门主管,所以多数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护理服务。近年,新兴的养老机构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护理模式。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大多采取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合作的形式,还没有从主动服务出发,针对失能、部分失能和患病老人提供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慢性疾病的管理等。因此,建立完善并促进和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有待政府部门进一步探索,如确定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标准,健全医疗保险机制,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尽快出台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产业的具体政策等。endprint

对策

发展养老护理产业,完善护理服务项目:发动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建设各类养老护理机构,如养老福利院、养老护理院、老年公寓、老年病房、日间照护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在我国主要的3种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对护理服务有着独特的需求,因此,机构养老的重点应放在对慢性病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的健康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的满足,完善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如生活护理、延续治疗、伤口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与支持等;多方位开发并利用老年护理用品,提倡并支持养老护理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建立与发展等。

大力发展养老护理教育,培养专业化高素质养老护理人员:为满足老龄人群的护理需求,护理人员工作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医院,而是进人家庭、进入社区。因此,护理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对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培养,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老年护理的特点。尊重并重视护理人员的发展,在工资待遇、专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职称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医务人员享有同等的权利。针对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可鼓励高年资护理人员向养老护理管理方向转岗;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多点执业和家庭医生团队建设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的供需矛盾;第三,实施对养老护理员的规范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制度,统一管理,凭证上岗,养老护理员应在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专业护理人员与养老护理员分工明确,按层级发挥作用。

多样化养老护理模式并存: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随着家庭养老模式的弱化,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养老模式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选择。因此借鉴国外的一些新型养老模式,如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同居式养老(搭伴養老)、旅游式养老、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田园养老、度假养老、生态养老等,可以将其作为辅助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群的不同养老需求,提高养老满意度,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与制度的建设:尽快完善养老护理的社会保障机制、监管机制以及运行机制。完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及社会福利机构的对接,合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准入机制、评估机制、管理制度、人才战略等,促进养老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医养结合等养老模式的运行机制,从人性化关怀角度,把为居家的高龄、失能、部分失能老人提供照护服务提上日程。确保养老机构的社会福利和公益性质,政府应资助、扶持有需要的机构长期照料、服务于农村贫困老人、失能老人,而不能完全靠市场定位,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依。

推进养老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确保老年人的权益:制约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因素之一是许多老年人难以承受相对高昂的护理费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设立单独的老年护理保险。国外在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发展养老护理商业保险可以弥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不足,积极探索多元化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为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的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群支付能力不足的缺憾。

弘扬尊老爱老传统,大力发展养老志愿者服务:我国有着尊老爱老的历史传统,调查显示,我国青年人对养老服务有较高的认知水平,每年人均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时间20 d。建立、健全养老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长效机制,组织青年人参与到养老护理服务中来可以有效缓解养老护理人力资源不足。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居家养老保障模式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