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8-02-23于普丽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25期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于普丽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81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突出。

关键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指新生儿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发呼吸窘迫,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以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机械通气等疗法的应用,约90%以上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能够存活,但是仍存在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足,因此临床实践中加强治疗方案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研究以8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为例,主要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7月收治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81例,根据入院顺序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8~32周,平均(30.2±0.3)周;體重1.6~2.5kg,平均(2.0±0.2)kg。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7~32周,平均(30.6±0.5)周;体重1.5~2.6kg,平均(2.1±0.3)kg。上述数据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儿家长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儿经检查均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轻微三凹征,部分患儿偶有呻吟,胸部CT检查显示有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改变。

排除标准: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伴有严重肝肾疾病等的患儿。

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以出血预防、改善循环、感染防治、颅内出血预防、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患儿单纯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治疗前先将患儿口腔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完全清除,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加温至37℃,患儿保持仰卧位。采用气管内给药等形式将药物由一次性注射器注入患儿肺部,用药剂量为100 mg/kg,在6~9 s内注射完毕,然后加压给氧1 min。1周内不进行吸痰处理。②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CPAP治疗,参数设置:控制氧浓度0.25~0.60,流量6~10L/min,压力4~9 cmH2O。通气1 h后采集桡动脉血液进行血气分析,相隔6 h检测1次,根据检测结果实时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

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进行PaO2、PaCO2、PaO2/FiO2、pH值检测对比。②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SP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治疗后PaO2、PaCO2、PaO2/FiO2、pH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住院时间(16.4±2.5)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2.8±10.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7.5%(11/40),其中鼻黏膜损伤、颅内出血各5例,肺炎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3/41),其中鼻黏膜损伤1例、颅内出血2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7,P<0.05)。

讨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临床常见危重病,主要源于早产儿肺脏解剖结构、Ⅱ型肺泡细胞发育尚不完善,再加之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明显不足引发该病症,其发病风险与患儿胎龄呈现负相关。该疾病进展快,多数胎儿出生6~12 h开始发病,临床多表现为呻吟、发绀、呼吸急促等,是当前导致早产儿死亡的重要疾病,受到临床危重医学的广泛关注。

针对该疾病病理发展特征,有学者提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予以患儿干预,结果发现药物中的主要成分(特异性蛋白与磷脂)能够有效防止肺泡塌陷以及改善肺泡功能,缓解患儿临床症状作用突出。气管给药形式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快速改善其肺功能以及肺组织顺应性,促使患者实现呼吸顺畅。CPAP作为一种非侵入性通气方式,可避免气管插管给患者造成创伤,同时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当前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常用疗法。该方法能够有效减轻蛋白酶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灭活,促使更多药物进入肺泡气液界面,实现与药物的协同作用。另外在操作过程中,可动态调整通气参数,避免纯氧正压通气造成患儿氧中毒或者支气管纤维化,同时也能减少呼吸道水分流失,避免患儿出现呼吸肌疲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PaO2/TiO2、pH各项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且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说明上述两种疗法共同使用可实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在改善患儿肺功能的同时可减少对患儿身体的创伤,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endprint

猜你喜欢

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模式联合PS在早产儿RDS治疗中的应用
不同正压通气方式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治疗中的效果
不同剂量PS对早产儿NRDS的疗效分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