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17-01-12李亚云刘瑞宁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养老模式互联网+互联网

李亚云+刘瑞宁

摘 要: 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有效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已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为老龄服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要实现我国老龄服务产业与互联网的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仍然面临诸多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产业自身和老年消费者协同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老龄服务产业; 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F49;D669.6;F71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4.008

中国从2000年开始正式步入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2015年2月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比上年末增加了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中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十三五”时期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3]。面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一方面,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效发展老龄服务产业既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又是“十三五”期间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抓手。另一方面,近年来,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等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正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当前,如何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老龄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生态,在圆梦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享” 的同时,开发“银发经济”崭新蓝海,大力助推我国经济稳健发展,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互联网+”为老龄服务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老龄服务产业是由老龄人口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涵盖诸如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等多个生产服务种类,具有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的特点,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老龄服务产业已成为关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民生课题。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老年人群消费能力有限、消费观念保守,其实,老年阶段的人均消费水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并不低,调查显示,老年人均消费水平已高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4]。因此,只要供给侧的经济转型适当,老龄人群不仅不会拖累整个社会消费,甚至可成为扩大消费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引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互联网+”行动必将在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的同时,为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种类的丰富化

当前,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日趋多样化,涵盖了物质生活、医疗护理、精神慰藉、自我尊重和价值实现等方面。“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传播为养老服务生产者提供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使养老服务生产者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催生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产业态势,极大地丰富老龄服务产品的种类。尤其是智能型养老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投入使用,将大大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彻底改变老龄人群及其子女的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被动“消极养老”逐步迈向自觉“积极享老”,拓宽老龄服务产业的视野和规模。

(二)“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质量的可靠化

质量是产业的生命。老龄服务产品的质量是老龄人群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质优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是所有老年人的共同心愿。“互联网+”可以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网络传播技术帮助老年人及其子女在购买产品和服务前全面而清晰地了解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和生产商的一般资料,使老年人买得放心、买得开心。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将使老龄服务产业面对不可避免的质量竞争全面优化产品和服务,快速转型升级。

(三)“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购买的便捷化

老年人群体力和精力相对较差,一些老年人因身体健康原因,其活动范围更是大受限制,享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欲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互联网+”恰恰为老年人群解决了这一实际困难,无论是在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还是购买支付以及物流配送环节,“互联网+”都能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从事“身临其境”的购买活动,享受诸如“虚拟购物中心”、“虚拟养老院”、“虚拟医疗中心”带来的消费便利,确保老年人购买行为的自主化和便捷化,使老年人愿购买、能购买、爱购买、享购买。

(四)“互联网+”促使老龄服务产品生产的合理化

为避免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老龄服务产业必须准确把握老龄服务消费市场的供求状况,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将更精确掌握老龄人群的详细信息和老龄服务市场的供求状况,高效完成老龄服务产业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以确保在满足不同健康状况和消费能力老年人消费需求与意愿的同时,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生产要素和资源,以确保我国老龄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面临的困境

虽然有幸邂逅“互联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老龄服务产业要全面实现与互联网的对接和融合仍面临一系列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短缺

要实现“互联网+”与老龄服务产业的充分对接和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第一步。首先,要确保老年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养老处所。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当前我国基本的养老模式,而我国养老机构的容量严重不足。从国际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能够达到5%,发达国家能够达到6%~7%,而我国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比例约为1. 6%,即使是大中型城市也仅为3%~4%[5]。从国内角度来看,根据国家发展目标,老年人口的床位占有率最低要达到2%。可见,我国养老机构的供需比例远不能达到国际水平,更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其次,要在老年人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尽快实现网络全覆盖。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但数据同时指出,在中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仅为2.4%,虽然较2011年的0.7%有较大增幅,但是整体比例仍然很低,大部分中国老年人还是纯粹的“脱网族”[6]。许多老年人所在的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有的甚至沦为“信息孤岛”,距离 “智慧生活”、“智慧养老”的目标尚远。再者,要尽快研发并生产出能全方位满足老年人养老、享老需求的智能化+人性化的养老产品和服务。例如,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信息网以实现虚拟购物中心、物联网、虚拟医院、虚拟养老院、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居家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等。要建成能搭载这些产品的基础设施,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而资金问题一旦触碰养老问题,更是变得困难重重。

(二)社会养老观念普遍滞后

“互联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既代表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又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对老龄服务产业而言,“互联网+”对于传统养老方式作出了新的诠释,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网络传播,营造一种新的经济型形态,让老人享受更专业、更便捷、更优质的养老服务。然而,由于受传统养老模式和养老思维的长期束缚以及因互联网知识不足所带来的思维局限,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思维和养老观念,“互联网+”在当前并未被社会普遍接纳。无论是老年人自身及其子女,还是社区和养老机构工作者,在选择采用“互联网+”养老模式时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疑惑和顾虑,致使老龄服务产业出于对老年消费市场的风险评估,在实现“互联网+”与产业的对接时驻足不前、步履维艰。

(三)大数据使用中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隐患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可以通过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迅速发现各种信息的价值。而我国在网络安全管理领域,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当前都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个人基本信息乃至隐私泄露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给受害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这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网络、电信诈骗案可窥一斑。尤其是老年人,因防范意识相对较差,网络信息泄露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这也给老年人选择“互联网+”生活模式时带来重重顾虑,从而掣肘了老龄服务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四)老年人群使用智能化终端的知识和技能不足

当前,“互联网+”概念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然而,对于大部分老年人而言,“互联网+”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难以分享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据专业数据网统计,在500位60岁以上老人中调查发现,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已经接近66%,而能使用智能手机玩微信和网上购物的仅占33%[7]。绝大多数老年人不能独立进行网上购物支付。老年人普遍反映:“科技发展太快了,只考虑到一些年轻人的使用习惯,我们岁数大了接受不了这些新鲜事物,有时候觉得学也学不会,只好放弃了。”[8]可见,老年人群使用智能化终端的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老龄服务产业与“互联网+”接轨的步伐。

(五)已有的老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养老产业必须始终坚守以老年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随着“互联网+”思维对人们生活理念和方式的深入影响,优质养老的需求日趋旺盛,老年人越来越追求安全、便捷、舒适的生活,渴望享受更多更富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我国未来老龄服务产业发展必然要走科技养老、智慧养老的道路。这就需要尽快研发并推广使用更具人性化的智能型养老产品和服务,为大规模推广优质养老提供可能。“互联网+”模式要求老龄服务产业运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通讯、生命体征监测等相关技术,形成个人健康数据档案和分析报告,掌握并了解老年人实际需求,同时,协同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甚至政府等相关部门和机构,推动专业化的老年生活照顾、医疗卫生、康复护理、文体娱乐、信息咨询、老年教育、心理慰籍等服务项目的开展,实现有效供给。然而,我国老龄服务产业在向科技养老、智能养老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当前,老年人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且各自为政,缺乏与互联网接轨的平台,从而阻滞了众多智能型养老产品和服务研发和推广使用的步伐,致使已有的老龄服务和产品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老年人的养老的实际需求。

三、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的应对措施

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政府、社会、产业自身和老年消费者必须协同作用,稳步推进老龄服务产业发展。

(一)政府层面

老龄服务产业具有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的特点,政府的扶持至关重要。政府应切实把握“互联网+”所带来的改革契机,统筹协调各方需求,强化符合“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老龄服务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稳步推进我国老龄服务产业有序发展。首先,政府应率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对我国老龄服务产业市场供求状况进行精准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发展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从宏观上为老龄服务产业与“互联网+”迅速接轨清扫路障。其次,政府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老龄服务产业的资金投入,鼓励、联合社会力量,多管齐下,筹集资金,彻底解决老龄服务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难题,以确保老龄服务产业顺利搭上“互联网+”的便车,进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再者,政府应通过完善专项立法,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追责机制,加大对互联网犯罪的惩处力度,切实保护老龄人群个人及其家庭的隐私,为老龄人群主动追求科技养老、智能养老解除顾虑。最后,政府应尽快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监督长效机制,通过凝聚一批知识水平过硬、职业道德良好、社会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士,组建第三方评估监督机构,不定期深入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把脉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症弊病,开出良方。

(二)社会层面

老年人是为社会奉献过智慧和力量、挥洒过青春和热血、推进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群人,老年人的幸福关乎整个社会的幸福,在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的今天,全社会都应积极关注并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首先,社会应借助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对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进行负责任的广泛宣传,使“互联网+”的概念和思维深入人心,加速融入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其次,社会应积极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尚,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和先富人群积极以不同方式对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捐集资金,以图缓解我国“未富先老”背景下政府在老龄服务产业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资金压力。再者,社会应鼓励支持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力量积极开办老龄服务相关专业,培养能胜任“互联网+”时代养老新模式的高素质专业服务人员,同时,深入老年人家庭、社区、社会养老机构,采用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普及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切实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养老红利解决最后的难题。

(三)老龄服务产业层面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老龄服务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将不断加快,市场需求空间非常大。老龄服务产业应牢牢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转型升级,促进“银发经济”的起飞。一方面,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战略思维不断丰富老龄用品和服务,要从老龄日常生活用品、老龄家庭生活照料服务、老龄健康管理、老龄远程医疗、老龄文化服务、老龄金融、老龄房地产、老龄旅游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打造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品牌,稳步拓展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大智能型老龄服务产品的研发力度,“量身定做”更多更“傻”、物美价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能“适应”老年人群的智能产品,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轻松“触网”,真正融入互联网时代,在提高生活便利度的同时,助跑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

(四)老龄消费者层面

老龄人群既是老龄服务产业的服务对象,又是老龄服务产业的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老年人首先要解放思想,直面“养儿难防老”的社会现实,积极转变养老观念,主动采取自主养老和社会养老,丰富生活内容,享受老年生活;其次,积极尝试老年生活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结合自身需要和经济支付能力,理性选择养老产品和服务,主动学习和掌握各种互联网智能终端的使用方法,努力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与互联网充分对接;最后,老年人还应提高警惕,在网络生活中越陷越深的同时注意有意识保护个人隐私,必要时借助法律武器合理维权。

总之,发展“互联网+”老龄服务产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面对当前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需要政府、社会、老龄服务产业自身和老龄消费者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老龄服务产业与“互联网+”的充分对接和深度融合,在全面优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将老龄服务产业变成未来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储伶丽,郭江.老龄产业的性质评价及发展路径分析[J].改革

与战略,2016,(2):139-141.

[3]廖毅敏,秦业.融合创新推动互联网+健康养老[N].人民邮电,

2015-12-14.

[4]乐昕,彭希哲.老年消费新认识及其公共政策思考[J].复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6-134.

[5]贾素平.养老机构管理与运营实务[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3:345.

[6]互联网社会如何与老人“互联”?[EB/OL].头等网,(2015-10-21)

[2016-10-03]. http://www.toudeng.cc/archives/20220.

[7]幸福9号深谙老人需求,“互联网+”模式站在时代风口[EB/OL].

太原网报,(2016-08-11)[2016-10-03].http://www.tywbw.com/

jjxw/c/2016-08/11/content_21393.htm.

[8]张馨云.当“互联网+”相遇老年人[N].云南日报,2015-11-03.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猜你喜欢

养老模式互联网+互联网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