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引领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指导
2018-02-23
小学语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谈到“阅读教学”时,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对新的语文信息的一种期望、希冀。它不仅是阅读开始的一种“蓄势”,一种“愤悱”的境界,更是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索的一种心理状态。从阅读功能来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来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矛盾的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 (比如看到文章的题目或者书籍的封面)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因此,我们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重视学生的这种阅读期待,利用各种情境创设,转变学生“要我读”为“我想读”“我要读”的心态,引导学生投入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产生想读书的思想动力,在阅读过程中倾听作者的心声,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
一、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教师要启发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就必须善于运用语言这一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惟妙惟肖的语言渲染,激起学生阅读期待,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火花。
如在我班某周的阅读交流会中,我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这样一个片段:从前,在一个热闹的农场里住着一只自由自在的小猪。农场里有许多它的玩伴,它的生活非常快乐。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它听农场里最有经验的老山羊说等到秋天结束的时候,农场主就会把它杀掉,以作为他们圣诞节的食物。这只叫威尔伯的小猪害怕极了!后来呢?小猪威尔伯会被杀么?谁会救它呢?老师在故事的精彩部分戛然而止,如同一部精彩的电视剧,给学生留下悬念。“后来的故事,不告诉你,你得自已去看。”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精彩语言的诱惑下,兴冲冲地从图书室借来了《夏洛的网》和“威尔伯”一起,去感受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我们教师正是这道桥梁上的引路人,教师通过语言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学生在这种阅读期待的推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二、发展学生想象,延续阅读空间
想象力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驱力,是人的创造力本源之一。少年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不失时机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用于展现自我的个性,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老师运用图书的书名或封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编织他们心中的故事,延续阅读空间,勾起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期待。如在带领学生阅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我这样创设情境:
老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特别好看的书,保证你们看了还想看!
学生:老师,快让我们看看吧!
老师:我今天带来的这本叫做 《爷爷一定有办法》。我先给同学们介绍这本书,这个故事的文字作者和图画作者,都是加拿大人菲比·吉尔曼。封面上的这两个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小朋友叫约瑟,跟我说“约瑟”,另一个就是他的……(爷爷)想看吗?看之前先请你们猜一猜,这个故事可能讲什么内容?
学生:爷爷带约瑟出去玩,他们遇到了困难。约瑟想,爷爷一定有办法解决它。
老师:你真有想象力!
学生:约瑟遇到了一个难题,请爷爷帮助他。
学生:我想,可能是约瑟在外面迷路了,他认为爷爷一定有办法找到他。
学生:也可能是约瑟被坏人抓走了,他认为爷爷一定会有办法去救他出来!
老师:到底谁猜对了,我们看了故事就知道了。看故事之前,老师要给同学一个小提醒:这本书中有很多精美的图画,底下还配有一段简短的文字,读的时候,你们可以图文结合一起看。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看图来想象故事。好,故事阅读正式开始!
在这里,孩子们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让文本演绎着自已独特的色彩。
三、故事场景再现,学生入情入境
1.动作演示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厌烦。某种程度上,阅读过程中“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阅读期待。
因此,我们在体味书上那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时,不妨将动作引进课堂,带领学生一起来做,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唤起观演者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绘本《犟龟》中这样描述到:乌龟陶陶在一旁听见了鸽子的谈话,陷人了深思,连早餐都忘了吃完。陶陶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所有动物——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被邀请了,当然也会包括我。为什么我不该去参加这有史以来最热闹的婚礼呢?”想了整整一天一夜后,陶陶终于拿定主意,第二天一大早便上路了。她一步一步向前爬去,虽然很慢,却一直没有停下。在这里,老师一边解读文字一边表演动作,学生一边倾听一边想象,听着听着,学生不知不觉也比划起动作来。通过切身的感受,学生被自己的动作逗乐了。故事多么引人入胜、生动有趣啊,学生一下就喜欢这本图书啦!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将自己想象成故事的主人翁。对故事发展会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了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
2.动画再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说是老话重谈,却最具有说服力。一本好书犹如一部精彩的影片,书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能紧紧抓住阅读者的心,步步设置悬念,步步扣人心弦。如果我们老师能在阅读交流课中将直观、形象、生动的动画片引进课堂,让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世界,化静为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入情入境,那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例如,《狐假虎威》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在好书推荐活动中,老师播放动画片《狐假虎威》,此时,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沉浸在快乐的情境之中。片中的狐狸利用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其他动物。这其中狐狸和老虎的动作、表情以及它们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体验到浓厚的乐趣。自然对于这个故事就有读一读的欲望!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心中的朋友。
“阅读期待”就是要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深深地喜爱,希望阅读的发生,希望获取知识和某种情感体验。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情境的创设犹如一把活钥匙,它能为孩子们打开阅读这扇神奇的大门,引领孩子们在书的海洋中自由泛舟。我想,如果孩子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地去读自已喜欢的书籍,进而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1]李琳:《巧借阅读期待 提升阅读质量》,《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第10期。
[2]万斌:《浅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年第11期。
[3]李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浅谈》,《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