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散神聚 缘情入理
——以《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为例谈“审美鉴赏与创造”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苏轼散文文本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向外联系着广阔的大千世界,向内联系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无论语文本身还是映射出来的整体,都反映现实生活,饱含人生的价值,关乎情意和美感。如果说新时代中学课程教育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立足点是“文化积淀”,关注点是“人文情怀”,那么,发展点应是“审美情趣”。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先生曾这样阐述对语文使命的认识:“一个人修养、气质、精气神的形成,离不开语文,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学识、思维、思想,更要靠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文学审美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学习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表现在:(1)学生能感受到汉字独特的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2)感受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3)能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这种审美能力和情怀的培育是需要运用“欣赏与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和深度对话的。

解读古代散文,是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极为有意义的一种途径。因为古代散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情感的重要抒发方式,凝聚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思维。古代散文思想内容的凝练,表现手法的含蓄,遣词造句的考究,都表现了其独特的美感,往往又与作者的情感相交融,构建了美的意象世界。如宗白华说:“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就是美”。

既然古代散文中传承了如此之多的诗情画意,文化情怀,美学理念,那么就要在解读中充分挖掘,从中吸取文化智慧,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加以创新,焕发古代散文新的生命力。但目前许多中学课堂的文本解读中,常常存在着“功利主义”的倾向,学习着眼于应试,机械地对字、词、句的解读,教师所谓引导、渗透,实则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这种教学重知识积累,轻感性体验,注重背诵默写,忽视学生的兴趣。这是一种“我—它”疏离关系的文本浅层解读,不能深入文本,也不能激发、感染学生。根据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进行古代散文的文本解读时,要注重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够从审美的角度观看文本,从审美的角度备教材,从审美的角度发展学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一篇散文。在教学中,我的做法如下:(1)精心设计问题,紧紧咬住文章语言,引领学生研讨、品味,进而体验人物情感思想意趣、风度胸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及深,层层推进,引发学生研讨兴趣,激发审美想象,感受作品的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3)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培养创新意识。

一、从“背景”中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 “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并进一步阐述:“所谓欣赏,第一步还在透切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侯不相上下;这就是欣赏,这就是有了欣赏的能力。而所谓体会,得用内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体会决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乱说的事。这种能力的培植全在随时的指点与诱导。”

为透彻理解整篇文章,授课之前必须布置预习。首先,设计一份关于文言字词的导学案,旨在疏通文意。内容涉及通假、多义、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重点句翻译等,在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的前提下,预计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80%左右,不解处老师需详细说明。对于学生来说,这份导学案具备可操作性和挑战性。这是一种诱导,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大部分内容,但还需要在老师的指点下深层解读。然后,知人论世,对于苏轼,高二的学生知之甚多,关于他的坎坷遭际毋庸赘言,这里要重点说说本文的写作背景。据林语堂《东坡传》中所述,作此文时,苏轼即将经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乌台”冤狱,因为弟弟子由及时通风报信,此刻他心下已是了然,此时见到亡故挚友真心相赠的画卷,再忆及快乐的过往,内心必然是五味杂陈、悲痛凄凉。以讲故事的方式创设背景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最后,教师美读课文,力求缓慢而深情。如此,学生便会在老师的暗示下独自进入文本,并与之碰撞。

二、于“形散”处觅真情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在本册书中居于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的第五单元,作者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子散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灵动无形,捉摸不定。而散文历来就有一个“散与不散”的问题,是选材自由不拘和中心融汇凝聚的综合体。“形散神聚”似乎是老生常谈,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散文的真实状态,特别是一些抒情散文,为保持情感的统一,作者往往挣脱外在“形”的束缚和制约。本文则是一篇突破常规的悼念友人的散文。以文与可“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开篇,这似乎与生活的逻辑关系之间产生一种断裂,乍读突兀。再看全文选材零碎无序,但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文章的逻辑完整而明确。所以,细读之后,方能感受到一条通融混成的气脉贯穿始终。读者因此而体会到的审美乐趣也是不言而喻的。

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正是最易动人处。本文情动于中之言在文末,因此我的教学从第三段开始,“倒嚼甘蔗”,体会缘由。设问一:苏轼为什么要创作这篇文章?追问二: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再问三:“车过腹痛”的典故有什么作用?层层设问,环环相扣。其中,抓住“废卷”和“哭失声”两个细节分析,作者对友人的思念、痛悼之情不言而喻。打破研读文本从头至尾逐一品味的常规思路,从最后一段切入,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及深,层层推进,引发学生研讨兴趣,激发审美想象。同时,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明确研读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紧接着提问,文中第三自然段写道“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余亲厚无间如此”,哪些文段具体记叙了这样的“戏笑之言”?如此提问过渡到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这一问题在实施教学中起到承先启后,勾连文意的作用。

围绕“趣”事,划分第二段的层次,概括层意,请学生说说每件事“趣”在何处。文章回忆了与文与可交往的三个小故事。第一“趣”是文与可“踏绢为袜”,享有盛名的文与可竟不顾身份将他人求画的绢掷于地上踩踏,足见其任性天真,淡泊名利。第二“趣”是文与可与苏轼的书信来往,能言巧辩的苏子和憨厚老实、不善言辞的文与可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个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生动。第三“趣”是苏轼送给文与可《筼筜谷》一诗,此诗由《史记》“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展开联想,意即文与可坐拥千亩竹,本应富如“千户侯”,他之所以“清贫”,乃是因为嘴馋而将竹笋都吃到了肚子里,这个玩笑话让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话虽玩笑,其中隐含着对文与可清廉为官、不贪图奢侈享受的赞美,可能也有对文与可画竹时“成竹在胸”气魄的推许。文章的选材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见性见情,蕴藏了苏轼与文与可在人格和性情上的高度契合,苏轼对文与可清廉淡泊的人格操守和天真洒脱的赤子情怀的深深敬仰与缅怀。

三、在“神聚处”得理趣

散文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可能更多是在于最全面深刻地表达思想而不是情感。情感只是散文的动因,思想才是散文的灵魂。散文审美鉴赏的关键并不在于抓住情感的外衣,而是抓住思想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理性思考,笔者就本文的艺术特色及美学感悟两个角度设计了以下问题。

(一)以戏笑之语再现二人亲厚无间之情,作者写作此文本来是为了缅怀朋友,悼念朋友,写了这么多幽默风趣的事情,是不是冲淡了这种悲痛、哀伤的气氛?通过对比因果来提问,学生心领神会“以乐衬悲”的艺术手法。其实与古诗中景与情关系之“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相仿,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再经由他们自己提炼,则近乎一种审美的评价。为了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审美动因,笔者这样总结:此手法运用有现实生活为基础,我们痛悼亲人或朋友的时候,总是想起与他们交往、相处的许多事情,悲伤的,欢乐的,不幸的,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越是欢乐有趣的生活情景,就越让人伤心,因为那种快乐欢愉现在不在了,斯人已去,哀痛长留。为进一步将学生在课文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欣赏、评价落实到实践中,设计这样的作业:苏轼与文与可之间亲厚无间令人赞赏,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也有这样的人,或是亲人,或为朋友;随着岁月流逝有的已为陈迹,或生离,或死别。请以《一次别离》为题,写写心中思念的亲人朋友,文章不少于500字。

(二)研读关键语句的两个问题:(1)第一段运用了哪些反问句式,并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2)第二段中苏轼与文与可诗书唱和,有关竹的描绘多次引用了“万尺竹”之语,试找出来说说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由此又看出二人怎样的情趣?在梳理这些句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了墨竹画中“胸有成竹”“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笔者进一步总结,墨竹画,是独特的中国艺术的审美,是宝贵的中国文人的志趣。笔下之竹,意在象外,无论它是挺拔而直耸云天,还是柔软而随风偃伏,无论它是丰姿而枝繁叶茂,还是枯瘦而疏叶萧索,它都依然故我,坚守着内心的高洁。无论在风中、在月下、在那些树影婆娑的纸上,始终充盈着君子的气息,回荡着大丈夫的吟唱,它是艺术化的中国哲学,承载着中国的文脉以及永不凋零的士之理想。让学生通过体验人物思想意趣、风度胸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进而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在板书的设计中,笔者将全文三个自然段归纳为:说画竹理、叙画竹事、思画竹人,围绕“画竹”,抒发“真情”,再现了文本形散神聚的特点。苏轼用藏深于朴、大巧若拙的形式达到一种思致细密、情意深邃的艺术极境。中国人历来强调“文以气为主”。这个“气”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和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因其变化和凝聚最终形成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美学特征——“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猜你喜欢

苏轼散文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从善如流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苏轼“吞并六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苏轼吟诗赴宴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