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一道诗歌鉴赏题为例

2018-02-23

学语文 2018年3期
关键词:陶侃舜帝贾谊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情感的浓缩,古诗语言具有暗示性和跳跃性,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古诗丰富的情感和内蕴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古代诗歌承载的是民族的文化和优秀传统。品读诗歌的过程是建构精美表达思维的过程,也是发展和提升思维过程。鉴赏是审美能力的外显,也是一种思维上的新创造。唯有品读鉴赏到位,才能谈得上真正的理解和传承。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做过一些尝试和探索,也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现以一道诗歌鉴赏题答题情况和教学过程引发的思考做一个分析。

原试题及参考答案摘录如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潭州

【唐】李商隐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写诗人傍晚看到潭州官舍里人去楼空,不禁陷入伤今吊古的情怀之中。第一句由眼前景起,第二句由古今情承,由今及古,情由景生。

B.“湘泪浅深滋竹色”,传说舜帝南巡,淹死在湘水,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泪洒在竹子上,让竹子润出或浅或深的颜色。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C.“楚歌重叠怨兰丛”,“楚歌”是古代的楚地民歌,这里专指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离骚》《九歌》《九章》等骚体诗;“兰丛”即兰惠等香草,当属《离骚》中常见的意象。

D.“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破庙风”,是说东晋太守陶侃当年用战舰来作战,呼风唤雨,所向无敌;西汉贾谊贾太傅祠庙如今很破烂,只回荡着一些风吹着天花板发出的声音。

E.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本诗连用湘妃、屈原、陶侃、贾谊等四个历史人物,含蓄地表达了情感。典故的运用使诗歌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思想情感极为丰富,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4.B D

15.①羁旅愁思之痛:借此地的空寂、缺乏生机以及帝舜殁于湘水,湘妃泪洒斑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寄居他乡幽怨哀伤之情;②世事沧桑之感:昔日大将陶侃的战船已经不在,当年的古战场如今细雨飘飞,一代才子贾谊的祠庙呈现出破败荒凉的景象,昔盛今衰,世事变迁,无可奈何;③怀才不遇之悲:才华出众的诗人屈原被贬后投江而死,贾谊因怀王堕马而抑郁而终,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悲;④知音难觅之伤:诗人孤独寂寞,“人不至”,“与谁同”,无人可诉,难以释怀。

阅卷平台上反馈学生答题情况的“答题统计”栏显示,第14题正确率46%,第15题得2~4分的占70%。学生丢分的原因是什么呢?诗歌鉴赏题怎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了解开这两个困惑,于是有了以下一段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生1:第一句说诗人路过一排官舍,然后想起了古代的人,吊古伤今。第二句是用典,说的是舜帝南巡,在湘水淹死了,娥皇、女英在湘水边啼哭,屈原写楚歌埋怨兰丛。第三句也是用典,说的是陶侃和贾谊的事迹。最后一句,说思念故乡的!

师:你是说全诗共有四句诗?

生1:噢噢,不是不是,是四联,口误。

师:分别是哪四联呢?

生1: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师:是的,律诗有四联,绝句才是四句。李商隐为什么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呢?

生1:吊古伤今,表达对古人的同情,表达对爱情的忠贞,还有思念故园。

师: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娥皇、女英哭舜帝,丈夫去世了,妻子很难过。这是对爱情忠贞不渝。李商隐的诗十有八九都是写爱情的。(笑)

师: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解读。

生2:我觉得,不是讲爱情的,娥皇、女英哭舜帝,是因为舜帝南巡时客死他乡。古人讲要叶落归根,客死他乡是很可悲的事。

师:那你觉得用这个典故目的何在?

生2:可能是表达一种悲伤的心情!

师: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2:首联提到的“官舍”,应该是诗人自己住的地方吧,不是“路过一排官舍”。

师:其他同学还有何见解?为什么要写屈原的典故?

生:……(无人回答)

师:解读一首诗,首先要弄清诗题的意思。潭州,是什么?

生:地名。

师:跟诗人有关吗?

生:可能是李商隐做官的地方,李商隐被贬谪到了潭州,所以很失落,就想起了古代的很多伤心事来!

师:言下之意,李商隐之前是做大官的。是这样的吗?谁记得我们上《锦瑟》的时候怎么介绍李商隐的?

生3:我知道。李商隐因为和王茂元、令狐楚之间复杂的关系,陷入晚唐“牛李之争”,仕途不顺利,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

师:是的,也就是说,李商隐由大官被贬谪到潭州的说法不成立,我们要知人论世。那他为什么去潭州?潭州是他的故乡吗?

生3:不是。因为尾联说了“目断故园人不至”,盼望着故乡的人来一同饮酒,可见是在异乡。李商隐是在潭州做小官的,怀才不遇,所以很失落就想起古人的人和事来。不是被贬谪!

师:我赞同你的看法。古人说“学而优则仕”,学有余力就要做官,李商隐自然也要求仕途的。大官做不到,只好做小官了。但又觉得憋屈,有失落感。傍晚时分,官舍里人去楼空,连个说话的都没有,颇有些寂寞和忧愁。他就出来,四处走走,想找个地方喝一杯,尾联说“松醪一醉”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什么要写湘妃、屈原、陶侃、贾谊呢?谁来再次解读诗中的典故?

生4:舜帝南巡客死异乡,李商隐在异乡做官,借这个典故表达“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愁思。“楚歌重叠”是指屈原的骚体诗一唱三叹,“怨兰丛”是借香草比喻自己有高洁的品质而不被君王欣赏,说自己跟屈原一样怀才不遇。陶侃和贾谊,一个用战舰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一个写成《过秦论》,在文坛留下美名。借此表达自己希望和他们一样要建功立业。

生(众):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都认可了。我也认为解读的很好,可是“空滩雨”、“破庙风”怎么解释呢?好像和“建功立业”有点搭不上啊。

生:……(沉默)

师:可不可以把这两句理解成比喻?就是说,陶侃和贾谊都是历史上此地的风云人物,可是,经历了历史的“雨”和“风”,只剩下“空”和“破”了?这是不是有点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几句写的那个意思?

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师:对啊!“如今安在哉”?表达的是一种世事沧桑的感慨。你们觉得这首诗的诗眼可能是哪个字?

生5:“空”。律诗很少见一首诗中不同地方重复用同一个字的,这首诗中,“空”字出现了两次,首联有,颈联又提到了。而且,“空”字能表达很多种情感,诗人心里“空空”的。

生6:我觉得,“怨”可以吗?诗人心里充满了各种怨恨。独在异乡是“怨”,怀才不遇也是“怨”,世事沧桑还是“怨”。

生7:我认为“醉”比较合适,诗人就是想一醉方休,醉了就不想这些烦心事了。

师:你们说“松醪一醉与谁同”中的“松”该怎么理解?

生8:“松”跟隐士有关!孟浩然有一首诗叫《夜归鹿门歌》,写庞公隐居的地方,说“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里面就有“松”。

师:(惊讶)你还知道这个?这是我们以后才会学到的诗啊!

生8:我姐上大学了,暑假里我看她高中时的课本看到的。

师:有姐姐真好!

生:(笑)

师:就是说,李商隐人在官场,其实也有隐逸情怀,他不想一人饮酒醉,但愿有知己陪伴。此地没有,只好“目断故园”,然而“故园人不至”。知音难觅啊!我们一起来研读这两题的参考答案。

教后记

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次D。鉴赏古代诗歌,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就《潭州》这首诗而言,学生没有读懂,是因为品读和鉴赏能力的缺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入为主,思辨能力不足。

一看到作者是苏轼,就认定其词必“豪放壮美”;一看到杜甫,就想到“忧国忧民”;李白一出现,必是“浪漫主义”无疑了。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学生的知识积累,保护好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打破思维的僵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苏轼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老杜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何以见得李商隐的诗就一定会写到爱情呢?所以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结合诗歌作认真深入的品读。

2.缺乏了解,不能知人论世。

说起某位当红“小鲜肉”,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小鲜肉”的所有资料,一套一套的,如数家珍。可是,说起古代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就显得捉襟见肘,除了教材注释里的只言片语外,再也不能多谈一句了,如此便不能做到在解读诗歌时知人论世。李商隐仕途不顺,一生很不得志,知其人而论其世,自然就不会认为去潭州是因为被贬官了。

3.积累甚少,缺乏常识认知。

古诗中,用典抒情是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不了解典故,哪里能弄懂诗人要含蓄表达的言外之意呢?古诗中,有些意象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梅、兰、竹、菊就被称为“四君子”,世人常用来寓意人高尚的品德。在这首诗中,“松”不仅仅是诗歌里的一个意象,而且传达出了诗人渴望归隐的情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这样的句子,我们都知道菊自渊明后即为隐逸之意,须知道松在这种语境中也是这样的意味;孟浩然的诗中就有“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幽人”就是隐逸之士的代称,诗中的松树也是隐逸之地的暗指。

4.似是而非,表情达意欠妥。

读懂诗是一回事,鉴赏到位,做题得高分是另一回事。不是看懂了诗就一定会做题。学生答题时,组织的语言往往不够准确而且不具有条理性。

核心素养是一个大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是一个大概念。具体到这一首小诗,其“核心素养”就是体现在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思辨的能力、知人论世的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和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这些能力,就逐渐培养起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核心素养”。换而言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应该从细节入手,从小的能力的培养开始。

猜你喜欢

陶侃舜帝贾谊
陶侃惜谷
天下为家
节俭的陶侃
陶侃运砖头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辩汉文帝不用贾谊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漫画
怀才不遇的贾谊
明鉴勤政
——陶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