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马拉喀什》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018-02-23麦继云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拉喀什奥威尔当地人

麦继云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1 引言

《马拉喀什》是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的一篇文章。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的乔治.奥威尔一生命途多舛,但他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无数。他的作品大多数运用简单、直接的写作手法展现了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罪恶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谴责。但是,不同于传统的写作方式的一点,奥威尔从文章开篇到结束从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作者用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来记录他的见闻。除此以外,作者还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当地人的生活场景生动的描绘出来。作者正是因为运用的这独特的艺术手法才将每个独立的故事串在一起,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2 文章的语篇特点

语篇的特点就是:“语义上有联系、有完整话题、结构上相衔接的若干段落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黎运汉,2006:375)由此可见语篇就是从文章开篇到结尾,整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衔接,层次之间的划分,以及中心思想的明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列举了以下典型的事例来展现马拉喀什的贫穷落后:

(1)葬礼和尸体的描写;(2)政府工作雇员乞讨面包的描写;(3)犹太人讨要香烟的描写;(4)骨瘦如柴的老妇人悲惨的待遇;(5)摩洛哥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6)被压榨的黑人描写。

奥威尔从开篇的对葬礼和尸体描写到文章结束时对被压榨的黑人的描写,作者运用了蒙太奇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最早被运用在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被视觉艺术领域广泛运用。蒙太奇技巧就是将各种独立的镜拼凑在一起,但与此同时又会产生出一种独立镜头没有的效果。整篇文章看似是作者记录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经历的不同的事情,可当这些事情被拼凑在一起时,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意图,作者是想向读者展示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怒,以及他对殖民地人民悲惨遭遇的怜悯。对于文章中的几个场景,奥威尔通过不同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将马拉喀什人民在不同的处境下描绘出来。尽管场景不同可他们都毫无例外的在传达同一种情感。作者直截了当的揭露了殖民者的心里活动:“他们来到摩洛哥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是,主要是来获取这里的财富,享受这里的自然风光。”(周幼华,2001:128)。殖民者不顾当地人的感受,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在这片地区上,无论他们怎么辛勤劳作,殖民者都是看不见他们所有的付出。正如作者所描写的那样,他们的肤色和土地一样,所以他们常常遭到忽视。不仅如此会被忽视,他们的待遇有时还不如牲畜的待遇号。作者在描写政府工人想要讨要面包的场景时,他内心的挣扎、煎熬,但他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了。尽管心怀羞愧但是决定开口讨要。因此殖民者来到这里并不是单单为了夺取财富,享受风景,他们来到这里更多的是为了压榨、欺凌殖民地人民,他们是在享受那种高高在上的感受,享受所有人臣服在他们脚下,仿佛是一只蚂蚁,任他们蹂躏。作者的作品总是围绕这社会政治。当然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作者在谴责殖民主义的邪恶时也展现了对当地人的同情。但是作者在文章快要结尾时,作者描写了一位成为法国公民的年轻黑人,这位黑人被送到军队打扫卫生并染上了梅毒,可在他的眼中丝毫看不见对白人的憎恶。相反的是,他的眼中对白人满怀敬意,对白人是他们主人这件事深信不疑。作者通过对这位黑人小伙子的描写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殖民地人民堕落这一行为的批判。尽管作者也传达出对黑人堕落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斥责、愤恨。

3 文章的用词特点

作者一开篇通过对当地人葬礼的描写“As the cor pse went past t he flies left the restaurant table in a cloud and r ushed after it,but they came back a few minutes later.”作者通过简单的文字描写就生动的描绘出当地人民生活条件的落后和环境的恶劣。随后作者通过对葬礼更加细致的描写”du mp t he body in it and fling over it a little of t he dried-up,lu mpy earth,which is like broken brick.”作者用词精辟,运用”du mp”(put down so met hing carelessly),这一动词像读者展示了他们对逝者冷漠的态度,在写到用土掩埋时用到”fling”(t hrow so met hing quickly),这些极具感情色彩的动词无声的向读者展示了当地人对逝者的冷漠。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作者在描写政府雇佣工人看见瞪羚羊吃面包,想要讨要面包时的挣扎与羞怯用到”slide slowly towar d us”而不是”wal k towar d us”,这表现了雇佣工人的羞怯与忐忑。在他拿到面包时,作者用”stow”而不用”hide”这样更加生动的刻画了他珍惜面包的心里活动。作者在描写黑人士兵穿鞋子时用到的动词时”squashed”,这一动词明确的向读者展示了士兵们和普通人穿鞋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他们分明就是在受折磨。作者在对动词的选择上显得深思熟虑。此外,作者还喜欢重复使用重要的词语。例如文章开篇对尸体描写时,“没有墓碑,没有姓名,没有识别标志”说明当地人对葬礼的草率态度以及对逝者的冷漠。奥威尔曾经说过用词不需过于浮夸,只需要运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中作者对动词的选择就深刻的体现了作者简单、直接的写作风格。

4 文章的修辞特点

作者认为对于修辞准确、灵活的运用可以生动的向读者展示当时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本文中作者描写的最多的就是当地人和牲畜,经常用动物来打比方。作者的这一做法毫无疑问是在突出当地人生活连牲畜都不如。作者在文章中将孩童比作苍蝇;将人群队伍比作牛羊。除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作者还运用了大量的对照:黑人奴隶和白人殖民者之间的对照,作者写到这些辛勤劳作的奴隶是不会被人注意的,因为他们的肤色早已和土地颜色一样,他们的肤色不如白人殖民者的肤色醒目。正因为他们的肤色不一样他们之间的命运也是天壤之别。随后作者还将骑着驴子的父子和身载重物的母亲之间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读者不难发现作者是在展示那个时代男女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在那个时代受到的压迫以及所遭遇的性别歧视。接下来奥威尔有对驴子和贫民又进行了对比。驴子作为牲畜本来就是用作交通工具需要参加劳作的,虽然人也也需要进行劳作,可当那些咬牙承受重物的妇人艰难前行时,她们并未得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可令人吃惊的是,当驴子受伤时人们总是会对此感到悲伤不已。通过作者的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深刻的了解到,在马拉喀什这个地方真正辛勤劳作的的贫民是不会受到关怀的,这也体现了奥威尔对当地人的同情和怜悯。

5 丰富内容中流露出矛盾愤怒之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政治立场的时是确切的。但作为一个英国作家,奥威尔始终是以自己国家的文化角度来审视摩洛哥的文化。这样就会导致他在创作文章时会带有一定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带有一定的民族歧视。在《马拉喀什》一文中作者也体现这一特征。奥威尔在描写摩洛哥葬礼文化时他忽略了穆斯林葬礼文化与基督葬礼文化的差异,作者习惯性的从自己所信仰的基督葬礼文化去解读当地人的葬礼。这就导致了作者在对逝者受到如此草率对待的同情以及对不重视葬礼仪式当地人的愤怒。随后作者在描写当地农耕文化时也并没有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首先英国与摩洛哥的气候差异较大,英国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而摩洛哥地处热带,全年干旱少雨。这就导致了两地种植方式的差异。其次,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化进程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当作者看见当地人还在用较为原始的方式进行耕种时,不由地感慨当地的落后。读者从奥威尔的悲愤中也感受到了他因欧洲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矛盾之情。

6 结语

奥威尔的创作总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有关,在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的同时,奥威尔也会将他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在文章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正如他在自己的论文《我为什么写作》中提到的那样,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将政治写作和艺术写作相结合。因此,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拉喀什》这篇文章正是奥威尔在表达自己政治立场的同时,又与艺术创作的高度结合。

猜你喜欢

马拉喀什奥威尔当地人
《马拉喀什条约》在我国的实施路径研究——兼论图书馆实施之策
欧盟加入WIPO《马拉喀什条约》
《马拉喀什条约》对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的影响与立法建议*——兼析《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无障碍服务条款
马拉喀什记忆
看到和走到
信一半
《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
“特型”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之路
看到和走到
孙仲旭:翻译奥威尔《一九八四》 曾两度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