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启发式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凡卡晏子笔者

在语文这块教学园地里,各种教学方法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启发式教学则是一朵永不凋谢、充满魅力的奇葩。启发式教学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曾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深刻地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他还进一步指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关键要使学生“举一反三”。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又将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进一步总结为“不得不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指出: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课堂教学是我国现阶段小学教育的主要组织方式,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让启发式教学这一古老的教学方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演绎精彩呢?笔者认为,必须与时俱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实效:

1.巧设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陶行知先生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去思考、探索,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抓中心句,理清脉络,并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速读课文,找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提问: “尊重”是什么意思?“不尊重”呢? “不敢不尊重”和“不尊重”意思一样吗?②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在这之前,楚王侮辱了晏子)③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故事的经过是什么?这样,在教师的牵引和巧妙点拨下,学生会快速浏览课文,接着,教师将这三个问题做成填空题要求学生再次作答,这既是对儿童想象能力的启发,也是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就这样,学生就把长长的一篇课文给读短了。由此,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点,进入“故事的经过”学习环节,使学生能更加系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启迪学生的思维。

2.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质疑解惑。讨论教学法是启迪思维,活跃气氛,促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极好途径。《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 “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在樊迟与孔子的一问一答中,体现了讨论式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也教导我们: “集体探讨之目的,在以集体之努力,追求真理……”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启发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残疾青年的高超画技,开课伊始,笔者故意将课题“鱼游到了纸上”误写成“鱼画到了纸上”,学生立刻哗然一片,大声嚷嚷: “老师写错了!”笔者故作愕然状: “不对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由此,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展开争论,有的学生说: “有道理,鱼只能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有学生说: “可书上明明是 ‘鱼游到了纸上’呀!”看着“火候”已到,笔者便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最终得出结论:残疾青年将鱼画得太逼真了,栩栩如生,给人的感觉就像是鱼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实践证明,通过讨论启发,学生不但对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学习到残疾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的品质,而且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利用课件,启发学生表现自己。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为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特别是集声音、文字、图形和动态图像于一体,并能与人作动态交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急于表现自己。如教学《赤壁之战》时,笔者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分析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形象时,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剪辑片断,笔者启发学生要从听对话、观表情、察神态入手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拟好小组发言提纲,然后班级交流。当学生对人物有不同理解时,笔者只以普通发言者的身份参加讨论,与学生一起切磋,并想方设法诱导、启发学生,使他们在“百家争鸣”中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说: “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笔者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就采用了游戏法进行启发,指定一名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在配乐朗读中,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已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整节课,学生都在课堂上有说有唱,欢跳拍手,异常活跃,他们在笔者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尽情地享受。

5.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白道理。实验启发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明白其中蕴涵的科学道理。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笔者就适时地采用实验法启发学生,先将一个透明的细颈花瓶装上一点水,让自制的乌鸦教具的嘴卡在瓶颈处,使之够不着水,然后再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来,往瓶中放进一些鹅卵石,随着石头的增加,水面会逐渐升高,最后,“乌鸦”终于喝到了水。在学生演示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启发“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操作边解说。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对这个过程了解得一清二楚,既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从中掌握一些科学道理,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

6.续写结尾,发散学生思维。《凡卡》一文是在凡卡熟睡并做着甜蜜的梦时结束了,这正是作家契科夫的高明之处,可谓匠心独运。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文中最后的“……”是什么意思呢?它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空间太多了。于是,笔者提出:凡卡后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你们不关心吗?他是得偿所愿,回到了乡下呢,还是继续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课文没有告诉我们,老师想请大家给故事加个结尾。几分钟后,有学生说: “凡卡的信爷爷收不到,因为他的地址写得不具体,所以他还得继续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有学生立刻回道: “如果是这样,凡卡一定长不大,肯定会死,因为那样的学徒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残忍,没有人能够挨得过去。”有学生立即反驳说: “这种结尾是皆大欢喜的,但不合逻辑,大家想一想,凡卡无父无母,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他也是爷爷唯一的亲人,如果凡卡在乡下能生活的话,爷爷会舍得把他送去当学徒吗?这说明当时沙皇时代的社会非常黑暗,穷人的命运很悲惨,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还有学生这样回答: “我认为,只要黑暗的社会制度不改变,穷人是不能彻底摆脱困境的,所以我认为凡卡会悄悄地逃走,毅然地走上反抗沙皇罪恶统治的革命道路,积极地投身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中去,他们要解放所有的穷人。”就这样,笔者先引出问题,然后在学生各抒己见时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全面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与时俱进,坚持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式启发学生深思善问,培养质疑问难、思考探索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将这一教学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学生才能有一番觉悟、长进,我们的课堂才能演绎精彩而不预约。

猜你喜欢

凡卡晏子笔者
《凡卡》续写
晏子不辱使命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晏子使楚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