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凡想”:值得关注的教学资源
——小学品德课堂上的特殊策略探究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品德道德情境

一、不同“凡想”:一种创新、批判的想法

不同“凡想”,就是品德课堂上,学生在接受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那些背离预设的教学目标,与学生自身观点冲突时,形成的一种创新、批判的想法。他们有的偏离了老师的思路,有的甚至与老师的教育背道而驰。而教师对于课堂上这样的不同“凡想”,有的是不予理睬,视之“废话”,不了了之,对此,学生虽有疑义,但慑于师威,不敢言语;有的则强加教学目标,把学生的“废话”“一棍子打死”,把不同“凡想”强改成“循规蹈矩”。这些都不太可取,笔者认为,不同“凡想”形成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1.师生思维的碰撞。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上,学生专心听教师讲授,同时进行积极的思维,当他们与教师的思维发生碰撞的时候,就会迸出思维的火花,产生不同“凡想”的声音。这是一种有效课堂的表现。

2.自我意识的凸显。学生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意识。在课堂上,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有的学生就会特别想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于是,课堂上不同“凡想”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

3.情感变化的表达。品德课程的教学不是一味地灌输,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在情感上真正接纳、认可,这样的“知”才能内化,才能起到“导行”的作用。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情感也在随之变化,当他们的情感在激动、困惑、难受、兴奋时,他们就会产生不同“凡想”的声音。

二、不同“凡想”的特殊策略

其实,课堂上不同“凡想”的声音是值得教师引起关注的,重视并且去研究、利用这些不同“凡想”的声音,使这些“声音”转化为不断“生长”的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一种特殊策略。

1.辩证思维,创设民主课堂。“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是矛盾辩证式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种思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品德课程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生活实践的道德认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并积极回应他人的质疑,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不能人云亦云。

如四年级下册“认识广告”一课中,在学生了解什么是广告,生活中哪里有广告后,教师就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广告的看法。很多学生谈到了广告的作用:给商家带来了利润,公益广告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使用户更了解商品等,但是有的学生却固执地认为,广告应该取缔。面对这些不同“凡想”的声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正方(支持广告的存在)、反方(坚决取缔广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对学生偏执的、不全面的认识,教师也可不予评价,待学生辩论后,自己来归纳辩证的看法:广告的存在有利有弊,关键是我们怎样正确地对待广告,并从广告中获取对生活有用的信息。

2.创设情境,追求真知课堂。在品德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创设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多感官地获得真实的发自内心的道德认识,从而内化所得,并指导道德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存在不同“凡想”的声音。教师应抓住不同“凡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到真实、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恰当的判断和行为选择。

如在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正面畅谈诚信的重要。但当不同“凡想”的声音出现时,应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提出反面的例子。有的学生说自己做错了事情,没有如实对家长说,免去了责罚;有的说考试卷上有错,老师没有批出来,家长也没发现,结果得到了奖励,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凡想”的反面例子,教师应该及时重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引导其余学生帮助分析,说出不同的认识。在比较分析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真实的感受,从而激发“正能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3.延伸探究,衍生开放课堂。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教学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课堂上出现不同“凡想”的声音时,教师还应该在时间上、空间上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学生自己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探究,从而形成真实的道德认识。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手拉小手”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说说自己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事情。可是说着说着,学生就会扯出一些不同“凡想”的声音,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谁谁没有帮助我;我才不乐意把学习用品借给同学等。当出现这样的不同“凡想”时,教师仅凭课堂四十分钟往往很难改变学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对此,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在一周的时间内,请这些学生在学校或校外至少能帮助别人一次,也可以请求别人的帮助。当然,教师应先教给学生有礼貌地求助和感谢别人的方法。在一周之后,再请学生谈谈在一周中,别人帮助自己后的感激心情,以及帮助别人后快乐的心情。当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有了真实的感受后,教师最后再引导他们说出互助友爱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

4.对症下药,突破课堂难点。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在品德课堂上出现的“不和谐”,往往就会是课堂上最有争议的部分,是课堂的难点。学生正是因为不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出现不同“凡想”的声音。教师应该关注这些声音,利用这些不同“凡想”来突破课堂上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疑问提出、重点解决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并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

如二年级下册“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教师要求学生试着像学校里那样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安排一下自己放学后的时间,要求:左边填时间,右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按顺序填事情,教师相机进行合理生活的指导。在安排时间的过程中,学生的答案出现了不同“凡想”的声音,有的学生安排了很长的学习时间,中间没有安排休息放松,还有的学生安排的睡眠时间不是太长就是太短……而学会安排时间,正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应该及时针对出现的一些不同“凡想”的安排,集体进行评价议论,纠正不合理的安排,肯定其中正确的观点,归结出安排的注意点:要劳逸结合,睡眠要保证10小时等。在对症下药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5.倾听异议,寻求和睦课堂。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于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在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的主人应该是学生。那么,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眼睛里要能“看”到学生。这里所谓的“看”,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还要用心去体会。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学生的思维碰撞,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及时调整课堂的过程,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尤其要注意,在课堂上,学生的信息反馈很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只是钓鱼式的,只关注自己是否已经钓到了答案,而应该蹲下去,倾听学生不同的回答,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关注不同的想法。由此,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信息反馈,和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流,并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最终达到创建和谐课堂的目的。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怎样到达目的地”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要求小朋友们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安排在暑假中到北京旅游,并说说理由。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到上海乘坐飞机,快速到达北京旅游。但也有不同“凡想”的声音,有的学生说,现在我们有高铁了,可以乘坐高铁,虽然时间长,但很方便;有的学生说,可以自己开车去,虽然累些,但是沿途可以自由安排,顺便游玩更多的地方。甚至还有学生说,如有可能,很希望自己能有私人飞机去,梦想能乘热气球去等天马行空的回答。教师这时不能只从成人的思维出发,硬要学生统一答案,而应允许有不同“凡想”的声音,让课堂上百家争“鸣”,其乐融融。

品德课堂上出现不同“凡想”的声音,作为一个不经意的教育现象,其背后有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课堂上不同“凡想”的声音,深入探寻,抓住契机,把这些不同“凡想”的声音看作是教学中的资源。如果我们给不同“凡想”的声音给予正确的“伴奏”,那我们的课堂就能让不同“凡想”的声音跳出和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乐曲”,从而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猜你喜欢

品德道德情境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品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