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反省意识为主线打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反省意识情境

一、反省:缺席教育领域的传统品质

关于反省的论述,大陆自古有之。理学家讲究“格物致知”,格的是自然,希望能够通过人的肉眼观察到自然的奥秘。而反省,则促使人们转换视角,反过来“省”自身。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对自身的“省”实现对自我的认识,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过而不惮改乃中华之美德也。

当前,虽然国学盛行,但反省却并未被各种形式的教育所接纳,人们依然不能够从教育或实际生活当中意识到反省自我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习惯以自我的标准要求社会场域中的他人,如用暴力的方式强迫小学生、女性等弱势群体让座,使自己或亲人获益,却忘了反过来用社会的标准反思自身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人们迷失在单向度的价值标准中,严格要求别人,却放任自身道德品质。

学生在反省意识缺失的环境下,常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主能力差的现象。有调查表明,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和将来找个理想的工作这类自身发展需要作为专业选择的第一缘由,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意识薄弱。另外,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教师和家长对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具有决定性作用,学生自主能力较差。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必须注重中学阶段的教育,这时期的教育工作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志趣、形成独立人格、确立人生定位。让学生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当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反省:体验、反思、自我对话的阶梯性统整

1.反省不止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基于体验的反思。在学术领域,人们通常将反省与反思两种概念相等同,如杜威的反省思维有时会被学者称为反思思维,但这两个概念当中存在一定的差别。反思既是一种事后对行为意义的统整性思考,也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反思的目的在于改进行为和意识,使其得到自我和社会中他人的认可。反省的对象是自我,是个体在经验基础之上对自我更进一步的认知,侧重于对自我的整体评价,包括过往行为经验、道德现状及未来发展等。但两者又不可分割,反思为反省提供认知基础和意识前提,反省则为反思提供可能。

(1)体验为学生反省提供思维原材料。我们行为中所包纳的一种含蓄的、无主题的、非反思的意识,也在日常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非反思性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唤醒情感。例如,少先队活动利用仪式营造特殊氛围,使学生在集体的兴奋中体验少先队集体所具有的特殊情感,进而内化少先队集体中的符号文化。在体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少先队主题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反省自我的热情。因此,在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当中,学生的体验是获得反省原材料必不可少的途径,也只有在学生直接体验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自我反省。

(2)反思为学生反省提供思维工具。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时刻伴随着思维活动,但并非所有的思维活动都能够被学生永久记录,甚至被深究,探寻其中的意义。相反,在体验与实践中,学生获得的只是片断的、非连续性的知识。狄尔泰认为,生活体验的最基本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一种反射性的或自发意识,作为意识,它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需要通过反思能力的训练来实现已有的、零碎知识的整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反思是学生系统化自身经验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内化已有经验,进而增进个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交往艺术。学生的反思首先意味着对自身意识的自觉和唤醒,反思意味着一种敏感的觉醒状态。作为对意识的察觉,反思意识一旦与意向对象遭遇,能立即与意向对象建立起意义联系,从而使得意识被察觉到。由此,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和思维在反思中被客观化,实现个体主客之间的转换。

2.反省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情境中的自我对话。反省不止于体验和反思,而是在反思基础上的自我对话,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反观自身经验的获得、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自我行为与一般性规范的差异等。

(1)自我对话的情境性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实践情境,教师能通过情境设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如果离开了实践环节,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实践、离开了活生生的活动情境,这门课程也便名存实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境性为学生情境自我的发展提供了沃土,而情境自我的构建意味着学生有自我意识,这是学生能够进行反省行为的起点,它是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不断以情境为依托进行的自我对话。

(2)自我对话的惯性。自我对话首先是反思性的,最终落实在综合实践活动情境中。伊佛勒认为人们对自我在不同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自我对话。第一种是行动之前的自我对话,第二种自我对话发生在看到行为链的后果时,第三种是自我与持久的参照或者有影响的人在看待、评价自我观念之间的对话。由此可见,自我对话包含了两个维度上的惯性:一是时间维度上,自我对话要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前进行计划性的反思,综合实践活动后依据行为结果进行事后反思,每一次对话的结果都将影响自我在下一个情境中的意识和行为,在时间上保持了学生自我对话的连贯性;二是在范围上,既要实现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的自我对话,又要求学生以一般性的视角评价自身行为,促使学生意识和行为的双重适应性,保持了学生自我对话特殊和一般维度上的一致性。学生情境自我在内心对话中养成,并被学生本身意识到。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对于自我的准确认识,发现自己的专长及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自我发展。

三、促使反省意识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

反省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途径,我们从反省中获得对自我、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从特殊情境的实践中反省出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每一个新生儿都具备反省的潜力,但反省依然需要作为一种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培养,如此方能使得个体反省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依据上文,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反省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反省应当是一种贯穿基础教育始终的活动,学生在反省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获得对自我的认知、形成独特的价值观,从而将反省成果汇聚为自我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当下情境、规划未来生活。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省,让反省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学生能够从每一次的经历中获得或多或少的收获,为下一次的行动提供经验指导是反省活动最大的期冀,也是学生贴近生活、亲近真理的必然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反省活动有诸多重合之处,能够为学生反省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倚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反省能力。但反省能力的培养具有一贯性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外,学科课程也应当注重学生反省能力的培养和迁移。教师应当注意反省能力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如提供反省范例、要求学生在活动后提交反省材料、开展反省讨论、为学生预留反省空间等。

反省是发展学生自主性的唯一内在途径,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发展兴趣、培养专长,并以兴趣和专长为依据提前确立未来的职业性向。学生始终明白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就能够在关键时候自主地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不必依赖于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另外,时常反观自我,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缺陷,特别是在道德领域上的不足。反省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是正自身。因此,反省能力的培养也是推动学校道德生活发展的强大力量。

朱熹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意识到反省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读书法。但反省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它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反省意识的人将生活在没有镜子的世界里,看不见自己的样子,将就而活。

猜你喜欢

反省意识情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壹月记事簿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常反省自己
考前焦虑?该反省一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反省与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