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研究

2018-02-22聂鑫王晓成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

聂鑫 王晓成

摘 要:高职学生是国家人才储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国家实施经济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导,同时在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的资源与技术,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探索,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学科融合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可运用三种范式:跨学科范式-课程渗透、科技教育范式-教学实践、社会学范式-社会化合作,三种范式综合运用可以发挥出“1+1+1>3”的效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融合;范式研究;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聂鑫(1980-),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王晓成(1991-),女,江苏启东人,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加强辽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编号:L17BKS009),主持人:聂鑫。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127-05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学生作为国家人才储备中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其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是意义重大。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探索与创新。该模式以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为主导,同时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克服了以往人才培养中知识结构单一、应用性和创新性差等不足,是新时期为国家输送技能型、创新型、應用性专门人才的新尝试。

一、学科融合的科学内涵

学科融合区别于跨学科研究,其外延更加广泛,是多门学科、资源和手段的共同参与和介入[1]。就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而言,学科融合是通过多门学科、资源、手段等共同运用,从受教育者的诉求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创建课程体系并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内涵应包括:

(一)多学科知识的互融

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综合运用是教育教学中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交叉指导和教学,丰富和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知识传播的重复与乏味;教师在职业技能传授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交叉更是创新的源泉,能够解决实践中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因此,多学科知识交叉与互融是高职院校寻求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2]。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来研究理论与实务。理工科中常见的是数学、物理、计算机知识的综合运用;文科中常见的是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律知识的融合,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能够增加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互动

教学方式的变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师+黑板+学生”的授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自媒体时代学生对大量新知识的需求数量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随之变革。MOOC等网络平台的兴起和运用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尝试,也为学生探索创新元素,获取知识提供了重要媒介[3],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嵌入了互联网元素,实现了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新一轮变革。

(三)教学资源的互通

2016年,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指出:“产学合作非常重要,可以实现教育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良好对接,可以将社会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这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人才输送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急切需要[4]。因此,从社会学角度下思考社会资源的引入并与校内教学资源互融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而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比较常见且实用性又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国家对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度重视,在20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高职学生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具备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的知识素养和基础技能[5],因此,对这一群体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更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与深入,沿线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联系逐渐紧密,人才的交流更趋于频繁。因此,经济发展战略对“人”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事业适应“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等也相继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对高职院校实施对外开放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更明确了将“提供人才支撑”作为高职院校新时期的主要任务。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能够在对外交流中,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下,为各项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其技术和创新思维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新技术传播和软着陆。

(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6],其中,创新为首要位置,人才为重要支撑。战略旨在将创新置于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创新推动跨领域协同合作,实现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的投入,以人才为支撑,实现战略的整体布局。战略的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即坚持创新理念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创新型制造业人才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当前的主要任务。

(三)改善民生与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现实需求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做到劳动有岗位、有收入,既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更是由人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决定的[7]。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就业之源。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就业对于促进经济稳中向好,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力。

同时,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也是缓解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现实举措。据统计,我国在2015-2018年,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就业率不高,高职院校学生希望通过专升本来缓解就业压力的比率连年上升,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就业压力的增大有学生自身因素、市场需求因素,但更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的固化所致。随着职业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职院校应结合市场对技能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为市场输送更多掌握创新技术、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基于学科融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

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在专科职业教育阶段基础学习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从培养高技能型和创新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出发,通过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手段以及引入社会资源等范式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过系统规划和科学指导后,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系统、创新理念先进、设计和操作能力强的综合性创新创业人才。具体培养范式为:

(一)跨学科范式——课程渗透

“跨学科”一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最初含义为“合作研究”。我国自1985年以后学术界中才逐渐开始传播开来。跨学科研究主要是通过突破以往分门别类的学科之间的界限,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手段等进行整合,共同运用于某一研究对象中。近年来,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融合趋势越来越盛,学者们以此诞生的成果也越来越多,随着二者融合的成熟与活跃,他们开始向自然科学与技术进行渗透,效果显著。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跨学科人才培养范式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计划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负担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阶段的培养和教育应更为系统和注重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知识的融合与运用。高职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既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人才培养范式在教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实践中。

1.创新创业教学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基于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仍然以学生的主导学科为主干,其他学科的知识为辅助。构建以主导课程为中心的主干课程模块、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助的通识教育模块、信息化技术学习模块、产品设计学习模块和企业管理知识模块,四个学习模块共同搭建出基于多学科知识相互融合的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干学习模块包括:基础课、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创新创业规划指导、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创业实务与案例分析、创业企业战略与机会选择;信息化技术学习模块包括:大数据挖掘技术、MATLAB应用、APP网站设计、MOOC等;产品设计学习模块包括:产品设计、机械创新与成型设计、三维创新软件设计等;企业管理知识模块包括:知识产权、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如图1)。

2.培训与竞赛。培训与竞赛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跨学科课程渗透实践教学阶段。培训和竞赛中融入数学、物理、计算机、金融学、管理学、法律等知识,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培训与竞赛即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階段和提高阶段。(1)知识培训的普及阶段。主要是针对新入学学生开展初、中级培训工作。初级培训内容包括:实验仪器仪表的使用、焊接练习、人工智能、与专业相关的实用新型专利知识原理、互联网技术、搜集资料方法等。中级培训的内容包括:项目或产品的原理分析方法、市场需求分析报告书写方法、基本的财会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及计算机模块化编程技术等。通过培训使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并能够全面地了解到创业项目研发需要具备的组成部分或技术,为下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做好准备。(2)竞赛训练的提高阶段。通过初、中级阶段培训后,组织学生参加科技作品竞赛、物理趣味实验竞赛等集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于一身的基础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意识。之后进入“实战演练”阶段,即学生自行组成创新创业竞赛小组,确定创业项目或创业产品,学校组建由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家组成的评委组对创业项目进行评比,对优秀的作品予以奖励、推送到上一级竞赛中或吸引企业进行投资。

(二)科技教育范式——教学实践

1.教学方式的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及师生教学角色的冲击更是达到空前。MOOC、微课及其它翻转课堂等学习平台凭借丰富的信息存储量、鲜活的教学内容和现代快捷的交流方式深受广大学生钟爱。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已经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做法,尤其是MOOC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调动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具体的授课模式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MOOC课堂,教学资源包括:理论知识、课程视频、专家资源、师生论坛、讲座辅导和案例库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资源丰富的平台随意获取;第二阶段为拓展实验室,包括理论测试、创业体验、企业指导和项目孵化,学生在该阶段进行创业实训;第三阶段是对就业和创业项目的反馈调试,包括:问题梳理、项目评估、风险测算、心理调试及专家意见等,本阶段对学生的就业创业项目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投入市场。这种融入科技教育元素的教学实践范式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

2.科技创新理念的嵌入与提升。创新理念的嵌入是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创新过程中传授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创新元素的捕捉能力。将科技教育范式中的教学方式和创新元素结合起来是开启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做法可以分几个步骤完成。首先,指导教师面向学生对上一年创新创业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的项目逐一解读,对项目技术、研发角度等进行深入剖析,打开学生研发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业项目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再次,与政府或高校中提供的创新实验室进行对接,对项目可行性和市场前景等进行对接分析;最后,项目整改或联合校外企业进行成果转化。融入信息化知识和手段的创业项目很受在校学生的欢迎,如目前大、中专院校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高职学生发起的几个创业计划项目:“人类未来的选择-智能楼宇”“V帮校园网络传媒”“E心实品导购网站”等,均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植入科技创新理念后的发展水平与良好态势。

(三)社会学范式——社会化合作

运用社会学的思考角度,将社会资源引入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尝试。社会资源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助推力量,也是当前高职院校探索发展之路、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企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师资、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都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化合作模式的推行,首先是建立高校与社会资源的协同育人机制,然后在这一机制的要求和管理下引进校外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最终实现服务地方项目的“反哺”和校企合作。

1.校外师资的引入。紧紧依托专业教学而开展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其师资主要来源于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对创新创业的指导多依托学科竞赛、专业竞赛等开展,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理论性较强,且缺少对其它学科新技术和市场需求情况的及时掌握。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有限。基于学科融合的的创新创业教育,其师资队伍建设和选拔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和专业跨度更为重要。利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项目和校企合作的机会,聘请校外企业家、某一领域的资深工程师或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连同校园内的就业指导教师、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资深教授、辅导员等组成集企业型、知识型、创业管理型于一身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2.服务地方项目的“反哺”。服务地方项目是高职院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而指派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深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为地方输送科学知识、技术和建议的服务行为。在高职院校服务地方过程中,应抓住教育契机,在由高校教师负责的项目中逐渐引入大学生科研队伍,建立由教师负责牵头,学生科研团队参与的服务项目。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和技术输送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科学技术和本领“接地气”,锻炼了其实践能力之外,也实现了服务地方项目的“反哺”,拓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空间。实践中,辽宁省的很多高职院校就已经开始推行了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做法,学生在项目中担任科研助理协助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的成果转化,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和毕业出口问题。

3.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与共建关系。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大、中专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与企业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契机,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可以采用如下模式:(1)由学校和企业组建师资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定性培训。(2)學生第一学年在学校接受专业课程学习,第三学期企业指派专业技术教师或工程师来校指导,第四、五学期到企业实习;第三学年最后一个学期正式到企业就业。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依托校企合作必然能够培养出市场认可,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

基于学科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尝试,是高职院校为国家输送高质量专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创新。该模式能够将课程渗透、教学实践、校外资源三方资源和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发挥出“1+1+1>3”的效果。同时,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手段及吸收了丰富社会资源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也必将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战略有效实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陆启威.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6(11):22.

[2]苏家萍,祁丽,林丽.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93.

[3]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7-8.

[4]吉吉.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将更多社会资源引入高校[DB/OL]. wenku.baidu.com/view/a3b7fb40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85.html.

[5]李世剑.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8(8):122-123.

[6]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Z].国发(2015)28号文件.

[7]刘旭友.习近平对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新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5(12):1-2.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