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

2018-02-22吕莉敏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是,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而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供给侧的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培育目标不明、资源分散、保障不力、内容不实、形式不活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规划;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创新政策制度,加大扶持力度;而培训主体则要明确培育对象,改革内容与方法、创新培育模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吕莉敏(1981-),女,江苏宜兴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农村职教研究所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型职业农民视域下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与策略研究”(编号:DJA170320),主持人:吕莉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38-05

2017年9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同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世纪以来连续15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体现了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乡村振兴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诉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计划,与此前不同的是,今年的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制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的时间表,即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任务。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得新农村建设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一)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才能逐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是最基础最薄弱的环节,是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这就要求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推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服务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技术、人才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结构,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到2016年底,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文化素质依旧偏低,高中及以上文化仅占8.3%,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仅占8.7%。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首先就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其更新思想和观念,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从传统身份人变为现代职业人。

(二)建设现代化新农村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乡村振兴是新农村建设的超越与升华,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乡村振兴的目标是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差距、地域差距,使得城乡居民能够享有平等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生产发展活力严重削弱。因此,要建立法治、自治和德治的乡村新格局,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着力点就是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会经营、善管理的乡贤、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素质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职业分类的细化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把农民当作职业看待,而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体现。事实上,农民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农业从业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分类也越来越细,便出现了生产型、技能型、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要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村的发展,就需要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生产技能,还懂经营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获取利润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并以此作为长期奋斗的事业。因此,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根据农业分类的细化培养需要不同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要能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除了可以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吸引城镇居民、农民工、大学生向农村回流外,重点是要培育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领农村的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但是,课题组在江苏省各区县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很好地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一)培育目标不明

乡村振兴需要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许多农村职业教育机构都存在培训目标不明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离农”现象普遍存在。就江苏而言,“农”字头职业学校很少,县域职教中心也都以为城市输送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置专业,很多农村职业学校未开设涉农专业,农业类专业缺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知识与技能提升的需求。其次,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课题组在走访中发现,县域职教中心主要开展农民工进城务工培训,而涉农培训相对较少,即使有也多为一次性的讲座,培训效果难以保证。第三,乡村振兴需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就需要对农民进行农业全产业链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但是课题组调查发现,现在很多农村职业教育开展的农业培训还仅仅停留在农业生产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的培养目标显然不能满足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

(二)培育资源分散

乡村振兴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来支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培训资源分散,未能形成统一的资源共享机制。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财政、农业、妇联、劳动等多部门都涉及农民培训,但是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未能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使得农民培训资源分散,尤其是由于制度性障碍和有限的经费过于分散而导致的经费不足影响了农民培训的质量。其次,职教中心、技工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等各自开展农民培训,缺乏交流协作,教育资源共享存在体制性障碍,导致重复培训,效果不佳。第三,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类教育尚未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师资、场地、设备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发挥资源整合效益。

(三)保障措施不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解决好人、财、地的问题。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培训师资和经费问题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保障。但是,我国的“农民荒”、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跳农门等现象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农民由于长期受身份与地位影响,职业认同度较低。高素质人才首选城市就业,年轻人更愿意留在城市生活,表明年轻人对乡村生活缺乏认同,对农民这一职业认同度较低。农民的职业认同不仅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也影响他们的职业行为。这与我国现行的一些农地制度不适应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一定的联系,加上农业比较效益低,使得依靠农业的收入难以提高,这就大大降低了这一职业的认可度和吸引力。同时,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影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在走访江苏各区县中发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苏中和苏北很多乡镇的经费难以保证。此外,农民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仍是制约我国农民培训工作的关键。课题组调查发现各地都存在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不稳定、类型结构不合理、学历职称不达标等问题。

(四)培育内容不实

课题组在与农民的访谈中了解到,各地主管部门均有农民培训的财政支持,农民往往是因为某些物质或者经济利益而参与培训,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在与培训机构管理者的访谈中了解到,农民培训内容不是来自对当地农民实际需求的调研,而是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决定的。这种自上而下的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没有充分调研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供需脱节,造成农民对培训后预期的不确定性,效果可想而知;而且现有的培训大多是一次性的、终结式的培训,缺乏有效的规划,教学内容没有授课标准,培训过程注重理论讲解,培训师资缺乏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民培训实践性、示范性教学的开展,使得培训缺乏延续性和长效性。

(五)培育方式不活

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集中培训还是主要的培训形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比较分散,受交通、食宿、误工等因素的影响,集中培训无法满足农民就近接受培训的诉求,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于是,一些培训机构就选择一些短期培训项目,在县域培训中心或农村教学点进行为期半天的技能培训。当问及是否有培训之后的跟踪服务时,农民表示从未有过,这与政府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年终考核仅仅是注重完成培训的数量,而没有涉及培训的质量和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的比例有关,培训机构为了应付上级的培训任务而导致农民培训流于形式。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一)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该项工作顺利有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政府部门不断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规划。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职业农民的培育离不开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院校为基地、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相结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因此,县级政府首先要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和现有农民规模与层次,确定本地区的教育培训规模与趋势;其次要根据本地区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与实际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将职业院校和农民培训机构科学、均匀、合理布局,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优化调整,各类培训机构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还要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农村经济组织、农业协会、农民等多方参与培育规划的过程,对培育目標、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评价等做出详细规定,同时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公开监督,保证责任落实到位,最终调动各行各业对农民培育工作支持与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规范、开放、灵活、有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和造就一批生力军[2]。

(二)统一领导,分工协作

乡村振兴离不开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教育,尤其是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农村职业教育,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牵扯到多个部门,参与主体也包括职业院校、社区院校、农民社会组织等多种类型的机构,这就要求树立全局观念,统一领导、分工协作。首先,可以建立起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其他各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地方政府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培训主体的实际和农民培训效果评估情况,对各培训主体的培训项目进行统一布署。其次,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划与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激励机制,对社会声誉好、办学规范的培训机构,政府可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扶持。对于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学员,可以优先获得新技术、小额信用贷款和技术服务等。最后,各地政府还要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的指导与监督,用系统论思维整合农民培训的教育资源、财务资源和环境资源,充分发挥各培训主体的优势,提高教育培训和管理水平。

(三)创新政策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离不开政策和制度的保驾护航,目前,我国缺乏一部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法律法规,从法律的高度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地位和职业特性,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可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因此,要顺利实施乡村振兴计划,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法》,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职业作一明确界定,将新型职业农民视为单纯职业,与身份剥离开来,使从业者对自己的职业充分认可并充满自信,增加这一职业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事这一职业。

其次,要加快土地流转,破除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度性障碍[3]。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多为农户之间的自发行为,仅凭口头协议转包和出租,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制定出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制度,通过完善流转双方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土地使用权和放活土地经营权,避免因土地流转的短期化而影响到农业稳定经营,从而实现土地规模利用和集约经营。

第三,尽快研究制定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实施注册登记制度。探索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差异化认定标准,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建立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财税优惠、补贴倾斜、扩大补贴范围等方式,帮助各类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规模用地、教育培训、品牌培育和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第四,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应该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培训服务购买制度、行业(企业)激励制度、监管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从而可以有效净化培训市场、提高培训效率,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四)明确培育对象,改革培育内容与方法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利用好精准扶贫工作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确立好培育对象,精准培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将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与农民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实实在在办农民满意的培训。因此,各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前,首先,需要深入农户,对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农民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类汇总,了解本地区当前农民的真实需求,明确农民急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共性问题制定培训方案,安排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其次,根据培训内容配置培训师资。农民培训可谓是大杂烩,种植养殖种类繁多,在师资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普遍性也要考虑多样性,可与农业院校、农林局、农服站、农机站、畜牧业、技术推广部等相关单位协调合作,组建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农民教育培训讲师团,满足农民个性化需求。

第三,一方面开展现场培训,把培训班设在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民集中村,普及农民种养殖所需的先进技术,结合现场培训,田间咨询,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近地参与互动式培训,把惠农政策与信息、农业生产知识与技术带给每一位农民的同时,培养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手段,通过通俗、形象、易懂、可操作的方式向農民传达培训内容,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随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民学习技术和农业生产两不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五)重构培育模式,提高培育效果

1.能人带动培育模式。“能人”带动培育模式是指在种养殖大户、农业技术员、家庭农场主、现代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成功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中各选择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精神的“能人”作为典型示范,引导广大农民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自觉自愿地跟“能人”学习农业生产、加工、经营、销售等技术,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头模范作用,提升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这种模式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农民可以跟着身边熟悉的“能人”干,学着“能人”的样子做,便于农民接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情况,优先安排部分观念新、思维活、带头致富本领强的农民参训,定期聘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农业协会中的土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成功人士给农民现身说法,给农民上专业技术技能实践课,以能人带能人,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培训一人,带动百家”“培训一群,富裕一方”的目的。

2.现场教学培育模式。现场教学培育模式是农民精准扶贫的有效手段,是指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农业实训、示范基地等现场,对参训农民进行讲解、示范、操作、解答,重点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进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该模式是在农民自愿、服务产业、科技支撑、管理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有组织的农民实践活动,培训目标精准,一次培训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传授一种农业新技术;培训内容易学,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教材通俗易懂;培训时间根据农民实际情况安排,较短且灵活;培训师资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较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

3.项目推动培育模式。项目推动培育模式是指以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致富为目的,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指导、参观考察等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项目培训,提供产、供、销一体化的配套综合服务[4]。选准选好项目是该培育模式是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广大农民的培育需求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再由各级政府和农业专家结合调研资料和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发出项目进行试点,试点之后才能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大面积开展项目培训,通过实施项目,吸引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参与培训,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增强教育培训的辐射功能。通过项目实施和推广,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4.“互联网+”培育模式。“互联网+”培育模式是指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一种模式。该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既可以是基于“农民教育培训网站”的分级培训,也可以是基于“网络课程”的多样化培训,还可以是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培训和基于“交易平台”的小成本创业培训[5],对于农民来说,“互联网+”可以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个性化、多样化和终身化的学习需求。该模式针对农民实际需求开发培训信息资源,建设网络素材库,制作多媒体课件,开通农业信息网站等。通过构建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国家、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成人教育,2018(2):68.

[2]马建富,吕莉敏,陈春霞.职业教育视阈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127.

[3]何晓琼,钟祝.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80.

[4]胡振华.关于完善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思考与建议[J].农民科技培训,2018(4):15.

[5]吕莉敏.“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49.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