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2018-02-22陈君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摘 要:“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高校更要实施好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等计划,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释放双创活力,努力实现就业创业人数“双增长”。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为就业之源。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特色教育和强化教育内涵建设的必行之路。文章将重点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全过程的发展路径,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融合

作者简介:陈君(198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经济。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带一路中俄商品贸易风险防范研究”(编号:JJ17215),主持人:陈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153-04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创新2.0直接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还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1]。如何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以“互联网+”为时代背景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创新性引导,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教育中去,既是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热门话题,更是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重点建设课题之一。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展开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充分体现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优化和集成的重要作用,继而将互联网的最新成果融合于各行各业中[2]。如今,国家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可以为培养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巨大助力。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互联网+”时代也必然要积极学习和运用新的技术,改进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适应时代潮流、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创业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更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职业生存所学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门教育性课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认清社会形势、解读国家就业政策等方面均有很大辅助作用,已经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点。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能提高学生顺利就业、更好就业的成功率。2017年,全國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0万人。2018年高校毕业生更是达到820万人,创历史新高。今年人社部提出将以离校未就业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为辅助重点,帮助其更好更快就业,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的展开,用好“互联网+就业”模式,积极促进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

当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只有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完成学生更好更快就业的目标。高校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双创教育,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的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全面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育出集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索精神、创业意识与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为一体的全方位发展学生,还能提升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培养其自身个性,使其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制定出最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职业规划,走上就业之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而通过创业开办新型企业,发展自身事业,也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岗位。相比国内而言,国外教育理念更加灵活,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也较为宽泛,受限较小,发达国家的院校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均较为完整,创业气氛更为浓烈。我国已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产业经济正转型升级,创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面临的机遇

1.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当前,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中的应用已是十分普遍,其所造就的创业机会也是数不胜数。我国网购公民规模已达5.14亿人,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将创业平台不断扩大、丰富。我国互联网经济产业目前处于一个较为良性的发展态势,其增长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均是首屈一指的。人社部所公示的大学生创业人数近几年的数据如下:2015年,55.5万人;2016年,61.5万人;2017年,66.4万人;逐年递增。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创业已逐步成为社会发展新态势。

2.降低自主创业门槛。为了使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门槛逐步降低,将就业促进计划落到实处,不仅是高校,国家和社会都在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国家方面,开辟专为大学生创业而设立的绿色通道,大大简化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手续环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政府方面,在简化手续之余还为创业的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创业培训、税收减免等优惠在内的配套政策,提供伴随从立项到融资再到跟踪扶助的一条龙化辅助服务;高校方面,许多高校都陆续设立了创业创新学院,建立了一系列包括创业基地等在内的创业机构;而在社会中,则有越来越多形式各异的创业大赛。在这些由国家、政府和高校举办的大赛中,不仅学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提升了自身的能力,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也得到有力营造。

3.拓宽高校工作渠道。“互联网+”时代,对比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有更丰富更便利的资源为指导就业提供服务。囊括就业信息、求职技能的就业指导网站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标配。此外,还有多种形式的在线服务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帮助,例如论坛或者qq群等。而对教师而言,“互联网+”既可以获取各种就业数据,也对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大有裨益,使得学生能接受到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

(二)“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面临的挑战

1.缺乏对互联网负面效应的认知。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之下,客户难以有良好的服务体验,“互联网+”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点。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充斥着大量不利要素,容易使得创业初期甚至是发展困难期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遭受大量外界诱惑和挫折。往往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创业当做逃避就业的一种途径。就业形式有许多种,创业也是其中一种,相对其他应聘性职业而言需付出更多心血。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轰炸,如何培育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新的挑战。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许多高校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同于通识教育课程,甚至把创业创新与就业指导教育划上等号,课程内容千篇一律,完全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因专业而异,课程缺乏针对性。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走出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同时培育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思考能力,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3.缺乏融入双创的课程体系。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象牙塔般的学习状态,既没有足够的独立能力,缺乏足够的学识,又没有创新探索的精神。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许多还停留在传统的对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并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创新课程,但基本上都属于纸上谈兵,内容停留在书本中,与实践脱节;范围停留在课堂上,与社会绝缘。尽管创业创新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地位不断上升,已经在高校全面普及,列入了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的课程安排之中,但在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多為课堂授课和讲座方式。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训教学,课程缺乏实效性与实效性。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今天的高等教育不注重双创教育和就业教育的融合并重,既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价值观并指引其就业,对他们的群体差异也缺乏足够细致的考量。同时双创教育发展不够迅速,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些问题也应归咎于相对落后的课程体系。

4.缺乏专业化师资队伍。在教师配置方面,创新创业课大多由其他非专业人员兼职担任,其中包括辅导员、各部门行政人员等等,他们自身本就有繁重的本职工作。因此,在创新创业课程的研究上难以投入全部的精力,导致高校中的创业创新指导课质量难以保证。在教师素质方面,许多教师在入职学校之前,自身缺乏足够的企业工作经验和自主创业经历,对于讲求实效的创业创新课程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缺陷。在教师制度保障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老师相比于其他专业课老师而言,在奖励机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差距。这就导致双创课程老师缺乏足够的动力。总之,就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上也存在不少短板,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和新技术,学校难以形成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对于指导学生就业而言显然力有不逮。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路径探究

(一)以“互联网+”为服务手段,教育工作精细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工作时,都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辅助。而高校应当充分重视这一情况,努力开创“互联网+”就业引导新模式。应结合互联网技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积极推送相关内容,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道路。并利用校园网、客户端以及微博等网络平台创新服务模式,帮助大学生进行网络职业测评、远程面试、招聘等,提高大学生就业效率。除此以外,高校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鼓励和引导他们适应“互联网+”新就业模式,且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对网络并不陌生,所以高校的这一新模式将很容易得到普及与应用。但是,在利用“互联网+”模式指导学生就业时,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众所周知,互联网平台属于一个开放的公共式平台,平台内信息量庞大难免产生信息失真情况。大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求职的过程中就很容易被卷入诈骗漩涡中,并且实践证明,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在推行“互联网+”就业引导新模式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学生虚假信息辨别能力,帮助他们在互联网信息海洋里不受虚假信息的阻碍,能够尽情畅游。同时,高校还需要及时地将与学生就业相关联的国家政策告知学生,给予经费支持,并鼓励引导学生培养“互联网+”创业思维,参加“互联网+”活动,孵化“互联网+”创意,利用“互联网+”新模式进行创业。

(二)以就业能力为主导,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教育主体如何看待教育本身,如何思考教育现实,皆能够从其教育观念中有所体现。要想让创业创新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实施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上进行革新,摆脱陈旧落后教育思想对教育活动影响。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也需抓好宣传创业思想,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要进行系统的调查了解,为他们提供创业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创业指导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业是大多数人必然选择的道路。故而在学校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学校也会对他们进行就业教育,且就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帮助他们提升就业能力。高校应当在就业教育的基础上,融入创新思维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我国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大学生往往在校期间就能够感受到一定的就业压力。针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从懵懂无知的就业小白晋升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对就业目标、价值观有一定见解的初级职业人,并以此来满足时代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创新创业的思想传递给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以就业需求为重点,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将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围绕所学专业进行创业,设立创新创业扶持及激励机制。按照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多元化要求,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角度设置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科特色设置基础课程,结合就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联系个性特点设置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辅修本学科领域其他专业的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3]。此外,高校还可以开设相关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创新积极性,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四)以“内引外联”为原则,组建多元导师团队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改革,除了需要思想意识的变革,还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团队保驾护航。高校可以遵循“内引外联”原则,建设“双师型”创业指导团队。而所谓的“内引”是采取激励机制提升指导团队的使命感与荣誉感,并且促使指导团队在落实责任的同时满足自身价值认同。“外联”,指的是对外联合协作,例如校企合作,向教师队伍中引入企业家资源,不仅可以增强指导团队的综合实力,还能切实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除此以外,建立专门的导师库,源源不断的为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提供支持。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培训,进入企业开启实践培训之路,鼓励教师亲身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积累经验,帮助他们在日后的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对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受到了高度重视,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必须将创新创业思维植入当代人的心中。伴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冲击,“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必须要紧抓信息化时代的特色,发挥本校专业优势,培养一批又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以往成功的就业案例,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就业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对于高校而言,对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远比就业指导更具挑战,因此在资金和人才储备上,其需求量都十分庞大,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而言之,高校将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幫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创业创新理念与就业理念,有效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使得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8,7(3):89-92.

[2]司晓,鱼昭莉,李刚腾,等.“互联网+”是什么?[J].互联网经济,2015(4):36-42.

[3]申鹏.基于就业能力视角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文化论坛,2015(3):41-46.

[4]李春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协调研究[J].职教论坛,2014(27):32-35.

[5]孙志新,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23-224.

责任编辑 时红兵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如何给高职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