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盲校音乐教学渗透矫正与康复的策略探究

2018-02-19全月玲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盲生动作音乐

● 全月玲

盲校大部分学生喜欢音乐,有较敏锐的听觉和触觉。但受视力障碍的影响,他们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学生在身体协调能力、运动机能、合作交往等方面存在问题。

2016年教育部颁布盲校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领域明确提出了“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在课程设计中体现音乐矫正与康复的作用”的要求,将矫正与康复融入课堂教学这一试点建议上升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并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有了清晰的表述。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度、有效地渗透矫正与康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笔者经过实践,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

一、利用听觉优势创设音乐活动,初步发展盲生认知语言能力

盲生由于视觉障碍,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害怕陌生环境,与他人接触有限,久而久之造成对家人的依赖。而音乐则可以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活动空间,使学生愉悦心情,放松精神,在没有压力的音乐氛围中接受信息,轻松自然地进行学习和交流。因此,利用音乐创设活动空间,促进听觉优势和其他感官的结合与互补,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帮助下逐渐变得更自信。

例如,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教学人教版第一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时,由于同学之间不熟,加上音乐教室环境陌生,很多同学课堂参与不足。面对这样的状况,笔者调整了教学策略,播放他们熟悉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伴随着熟悉的旋律,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哼唱起来,脸上露出轻松愉悦的表情。有了这个氛围后,笔者紧接着用听唱法进行“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教学。教师先给学生做了示范,甲:你的名字叫什么?乙:我叫XX。这样,姓名问答活动被音乐包围着,歌声替代了语言的表达,使学生在心理上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渗透体态韵律、肢体运动以及对学生进行听觉能力训练,笔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针对盲生设计了“猜猜我是谁”的音乐活动。

甲:你好!你好!我是谁?

乙:你好!你好!你是XX或(XXX)

齐:点点头,拍拍手,啦啦啦啦,我们都是好朋友。

学敲鼓

游戏中,两个小伙伴为一组,甲同学用唱歌的方式让乙同学听辨自己的姓名是什么,乙同学也用唱歌的方式回答出甲同学的姓名,之后两个小伙伴一起一边唱一边做点头和拍手的动作。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基本上能通过同学发出的声音的特点,准确地听辨出同学的姓名。同时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拍手或点头,新生大胆地尝试向同伴和老师问好,学习几种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体验多种肢体语言问好的乐趣。学生的自信心和胆量得到了提高,也促进了他们认知、语言、听觉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二、让学生充分利用多感官动起来,提高感觉统合能力

盲生由于感知信息通道(视觉)障碍,认知、运动等方面能力较普通儿童发展相对滞后,但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官对视觉能起补偿作用。教师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奏、表演等多种活动形式来感受与体验,使听觉、触觉、动觉、空间觉等在音乐刺激和训练下进行重新统合,增加利用多感官的机会,促进肢体动作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其潜能,补偿其缺陷。

(一)开展打击乐教学,激发盲生对声音的敏感性

学习打击乐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盲生以手代目,渴望通过触摸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大部分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很适合盲生这一学习特点。

例如学习打击铃鼓,教师只要发出铃鼓的声音,大部分的学生第一反应就是一边听一边伸出手来索要铃鼓,特别想马上通过触觉探索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以及铃鼓是什么材质的、形状是怎样的、音色是怎样的……教师趁机就一一讲解铃鼓的演奏方法、材质、形状、音色等问题,其他乐器也是如此。这一过程,实际上就建立起了耳-手学习链(普通学生是耳-眼-手),养成用手探索外部世界的习惯。在活动中,盲生手、脑并用,使大脑建立起了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因此,开展打击乐教学既是指导盲生学习音乐伴奏知识的过程,更促进了他们感知觉的健康发展。

(二)设计音乐游戏,将感统训练融于其中

盲生与明眼学生一样,也喜爱游戏,但是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教学中,教师可从音乐本身入手,根据歌曲或乐曲的内容、结构等设计出适合盲生参与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感统能力。

如歌曲《小蚂蚁》结构规整,由四个乐句构成。歌曲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第一乐句与第三乐句节奏相同,第二乐句与第四乐句节奏相同,学生很快就能把歌曲唱会。根据歌曲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个小小的游戏: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组,沿墙按乐句行走;当听到下一乐句时,学生反方向行走;学生们结合音乐来回走两次。在这个游戏中,学生的运动器官、定向行走、感知记忆能力都能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又如土家族歌曲《乃哟乃》,全曲用 do、mi、sol三个音编写而成,歌词简单,易学易唱。学生能完整背唱后,可以设计一个情景:土家族人民很勤劳,种了许多水果、蔬菜,还有茶叶,丰收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摘草莓、茶叶和桃子(草莓在地上do,茶叶在腰间mi,桃子在头顶sol)。通过采摘动作,同学们体会到空间距离中的低、中、高;通过聆听音的高低做出下蹲、叉腰和双手上举游戏,学生对音乐中的低音、中音和高音有了体验和感受,也发展了盲生的听觉、空间觉、方位觉等,学会在音乐中运用耳朵、肢体运动及大脑的协调配合,这对感知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群体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社会交往及人格品质的发展

盲生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差,久而久之,可能会对其人格品质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指导学生与人合作互助、表达自我、欣赏他人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交往和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如在合奏(合唱)活动中,进入需要同学之间合作完成作业的环节时,常会有一些同学不从“配合”的角度做集体练习;而有些同学则只愿意做“配角”,不愿意担任“主角”;在配合中,又有一些只坚持自己的设计思路,意见不一,在协调不成后,只好请教师出面协调。这些问题经过合作过程中的反复磨合,由开始的不谐和到逐步谐和,学生们慢慢就会明白合作就是一种美,进而在合作中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多声音乐活动是群体活动,每次活动都离不开表演者、欣赏者、组织者、服务者等多个角色的参与。在活动中,参与者要按照活动规程的要求,相互尊重,密切配合,才能使活动取得成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更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培养盲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多声音乐活动正是以音乐为纽带,促进他们与普通人的沟通与交流。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和声听觉、声部和谐、节奏和音准,无形之中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团结,使学生的社会活动意识提高,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四、强化律动训练,促进学生动作协调及运动机能健康发展

“动作出自音乐,音乐伴随动作”,盲生与普通学生一样,当听到喜欢的音乐时,他们会随着音乐不自觉地动起来。但是,不少盲生在身体机能、运动机能、粗大动作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刺激,诱发盲生的身体律动来调节其运动能力。

做游戏

对于低年级尤其是未受过学前教育的盲生,可将动作先分解为单一动作,然后再过渡到复合动作、先采取固定动作然后再过渡到移动动作等。复合动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身体部位合作完成的动作。如在教授歌曲《闪烁的小星星》时,因歌曲节奏相对简单,只出现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教师可以根据歌曲节奏和内容,设计简单的动作:第一,先让盲生坐着或站着,跟着音乐节奏做抓握的动作(抓握比喻星星眨眼睛);第二,手叉腰跟着节奏做踮脚的动作;第三,将抓握和垫脚结合起来跟着节奏做动作。随着练习的积累,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做一些简单、稳定性强的可移动动作,如:边走边拍手,多数学生在律动中会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复合动作,比较喜欢做重复的动作。在此过程中,学生肌肉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更有兴趣去进行节奏活动中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又如在《小青蛙找家》的活动中,当学生们唱到“跳跳,呱呱”时,很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跳了起来,有的学生还能跳离座位,随音乐的进行又跳回座位。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结合音乐,学生们找出比较熟悉的动物,在教师指导下模仿多种动物的动作,如小兔跳、乌龟爬、小鸭子摇等,通过律动来调节运动能力,动作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可以由音乐要素的节奏、速度、旋律来指挥,从而达到训练目的。

五、优化音乐听赏活动,调节不良情绪,促进盲生心理健康发展

音乐是侧重于听觉的艺术,是善于表现和激发情绪的艺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优势,利用音乐欣赏达到“共情”。事实也证明,优美的音乐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和正确对待所遇到的挫折,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欢乐、轻快的乐曲让视障学生聆听、吟唱或演奏。学生通过感知,展开联想,使烦恼、忧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得以释放、宣泄,从而达到调节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理解观念、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树立情绪可以由自己控制的信念,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活动。

(一)交流音乐欣赏的感受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情感体验—延伸思考”的思维习惯,把自己成长的体验记录下来,并结合音乐欣赏,利用音乐的魅力来丰富自己的各种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去进行想象和联想。如,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紧紧勒住命运的咽喉,坚持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阿炳(华彦钧)双目失明却坚持追寻自己的梦想。通过讲述他们虽然残疾却仍不屈不挠地追求真、善、美,坚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激励盲生勇敢地面对残疾、挑战人生、战胜挫折,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二)通过音乐活动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在学生具备了分辨音乐中所包含情感内涵的能力之后,教师就可以将音乐活动运用于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要用心倾听,与学生“共情”,再不失时机地教会学生思考怎样用音乐来排解不良情绪、振奋精神,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激发下将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和情感通过行为将其外化,表达喜、怒、哀、乐。此时,音乐就成为学生抒发、表现、宣泄内心情绪与情感的方法和手段。

(三)师生共同建立音乐资料库

当学生能够分辨音乐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并能借助音乐有效地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之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就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此时,教师应进一步挖掘音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例如,教师指导学生从音乐资料库中挑选适合调节自己不同时期不同情绪的歌曲或乐曲,并分门别类地整理成音乐资料库。一般可以把歌曲和乐曲进行如下分类。

愉悦类,如《花好月圆》《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喜洋洋》等,有助于消除或减轻学生悲观、消极、忧郁、苦闷等不良情绪。

激励类,如《命运交响曲》《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解放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有助于激励学生挑战命运,自强不息,勤奋上进,增强自信心。

宁静类,如《月光曲》《摇篮曲》《渔舟唱晚》《姑苏行》《梦幻曲》等,则可以消除紧张、焦急、烦躁等不良情绪。

热烈类,如《西班牙斗牛士》《北京喜讯到边寨》等,可以让人精神焕发。

迪斯科舞曲和摇滚音乐,可以让学生急躁的情绪在肢体动作中得以宣泄。

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音乐资料库,将各种情感类型的音乐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这既是进一步深化对音乐情感性的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日后的资源利用。

综上所述,在盲校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中渗透矫正与康复,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音乐学科中融入矫正与康复不能生搬硬套,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有所选择,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以“润物于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动作协调能力,开发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情绪的控制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盲生动作音乐
基于盲校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
体育课中提高初中盲生身体素质的实践
动作描写要具体
音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音乐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浅谈盲校学生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