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2018-02-19王红霞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随班生态系统海淀区

● 王红霞

北京市作为全国首善之区,一直以来以推进融合教育为增强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北京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将“构建融合教育专业服务网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这标志着北京市全面进入了推进融合教育的新阶段。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北京市海淀区在探索区域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将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作为核心架构的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与学生受教育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等社会各要素及内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从政策保障、专业支持、学校实践三个层面构建了融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一、政府主导,出台适切政策

近年来,海淀区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海淀区关于规范融合教育工作管理的实施办法》《海淀区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管理》《海淀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使用办法》等文件,逐步完善了融合教育工作机制,将融合教育工作模式从“救火式”过渡到“常规化”状态,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融合教育中受益。

第一,明确融合教育对象。除传统七种残疾类型的学生外,海淀区在融合教育实践中发现多动症、注意力缺陷障碍、学习障碍,以及患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也有着特殊教育需求,故将这些没有明确的残疾诊断证明或残疾证却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都明确为融合教育对象,为他们提供融合教育支持服务。

第二,科学保障入学安置。海淀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普通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必须招收学校服务范围内能够适应其学习生活的各类轻中度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使其与普通儿童少年一样免试就近入学。当学生入学安置存在争议时,由教育评估转介中心对其进行教育评估,并提供安置建议。对于行为问题突出、严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生通过渐进式融合的形式(康复中心—资源教室—普通班级),逐步增加其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的课程比例。在升学转衔方面,小升初由学区协调安排,依据其居住地址和毕业学校升入相对就近的指定中学就读。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需参加中考,对于学业不能达到录取要求的学生,可报考健翔职业高中或其他中等职业院校。

巡回指导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融合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海淀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学校要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并指定专人主管;定期选派主管领导、班主任、资源教师参加市区级特殊教育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随班就读评优课、教研活动。同时要求将教师培训纳入继续教育管理,专、兼职资源教师须持证上岗。《海淀区关于规范融合教育工作管理的实施办法》则要求,学校要鼓励融合教育行政领导及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已建资源教室的学校要配备1—2名专职资源教师。此外,《海淀区普通学校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资源教师的任职条件、主要职责、考核方式、津贴待遇等,并要求合理考评教师的工作绩效并予以倾斜,落实资源教师特教津贴,鼓励学校给予融合班级的班主任特教津贴补助。

第四,保障工作经费落实。在确保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等同于特教学校学生(每生每年12000元)的同时,为规范经费的使用,海淀区印发了《海淀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使用办法》,进一步明确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印制融合教育相关材料;购置融合教育相关图书;开展融合教育教研活动及相应的专家劳务支出;融合教育师资培训费;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相关展评活动的费用支出,如专家劳务、奖品购置;随班就读学生活动的费用支出,如奖品及活动物品的购置;其他与随班就读学生相关的费用支出。

二、特教中心推动,给予专业支持

2016年,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由区编办批复正式独立建制,全面负责区域融合教育事业,搭建区域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区级特殊教育中心的独立,意味着区域融合教育工作有独立的工作职权,极大地推动了区域融合教育工作机制及保障体系的快速完善。

第一,协调优化区域融合教育资源。海淀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作为区域融合教育的核心纽带,联结了教育行政部门、学区资源中心、高等学校、医疗康复机构等社会资源。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紧密联系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情况并献言献策,推进融合教育事业;建立学区资源中心,开展学区内融合教育工作,为学区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校、教师与学生及时提供相应服务;聘请高等学校的专家为区域融合教育发展进行前瞻性指导,同时也邀请专家走进融合教育中小学校,开展个案研讨会,在教育现场解决问题;购买校外机构服务,引进先进康复技术为区内资源教师开展各类培训。

第二,完善融合教育巡回指导机制。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巡回指导面向随班就读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教育筛查与评估,参与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指导随班就读教师课堂教学,指导资源教室工作开展,并为学校、家庭提供教育咨询、指导等服务。巡回指导遵循接案、下校筛查、个案评估、个案研讨、教育安置和教育指导的流程,并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康复训练方面全程追踪指导。

第三,建立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团队。海淀区“以巡回指导教师为核心,资源教师为骨干,将特教专业支持辐射到每位随班就读教师”三级师资梯队的建立,将巡回指导落实到每个随班就读学生身上。资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直接干预学生;当资源教师无法解决学生问题时,由巡回指导教师给予指导或直接干预,辅助资源教师开展工作;随后,资源教师可进班指导随班就读教师解决学生问题与教学,当资源教师缺位或无法提供支持时,巡回指导教师也可直接干预学生和指导随班就读教师。三级师资梯队有效解决了巡回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实际问题,提高巡回指导的效率与覆盖面,也逐步将融合教育理念普及至每所学校、每个教师。

第四,提升资源教师融合实践技能。为了组建一批专业的资源教师队伍,海淀区探索建立了资源教师上岗制度,研制了“资源教师上岗培训课程体系”,包括特殊教育学课程、心理学课程、康复类课程、教育实习、考核评价等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详细的培训内容及课时安排。资源教师取得上岗证书之后,以研讨会、工作坊、教研活动等形式定期进行在职研修,并参加行为分析、语言训练、动作训练、结构化教学等教育教学技能提升研修班,提升康复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学校本位实践,实现普特儿童共同发展

普通学校是发展融合教育的主体,海淀区引导普通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点,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和各类融合教育活动,以促进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顺利融合、发展。

第一,营造融合校园文化。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确立融合教育学校本位实践试点学校,定期召开学校本位实践教研活动,指导各个学校的融合工作。融合学校从办学理念开始渗透融合思想,通过升旗仪式、德育活动、少先队共青团活动、志愿者活动、教研活动、研学旅行及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向全校师生与家长宣传融合教育理念及其必要性;同时通过运动会、合唱比赛、才艺表演、拼图比赛等各类课外活动,鼓励随班就读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集中活动中感受到尊重与自信。

第二,推进资源教室建设。融合学校依靠融合教育教师团队推动资源教室建设,从硬件设备、工作机制、档案管理和课程教学等各方面完善资源教室运作工作。资源教室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或主任作为资源教室的直接负责人,专职资源教师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和实施,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配合资源教师工作。在区特殊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各个学校开始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资源教室课程,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动作训练课”、图强第二小学的“融合教育课程”、清河中学的“融课程”等等。

教育评估

第三,调整课程教学。融合学校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教育需求,以及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对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支持策略等进行调整,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依据由少到多的调整原则,通过额外支持、课程补充、课程精简以及课程替代等策略对普通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尤其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表现,采用差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与其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等。此外,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发展合作技能,共同取得进步。

区域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海淀区已初步从“生态学”视角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今后将继续加大对家庭教育、学校本位实践、学区资源中心的研究,更好地促进普特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随班生态系统海淀区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飞吧!少年
保障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