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玩”出数学味
2018-02-18卢伟玲
卢伟玲
摘 要:新课改以来,动手实践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然而,部分教师课堂上往往是关注“动手操作”这种学习形式胜过关注动手操作背后隐藏的“数学味”!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重要,而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思考更重要。毕竟,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任何形式的学习方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习得数学思维,而不是提高动手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49-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应当要也必须要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关注。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不少“伪动手操作”现象:
现象一:无中生有——为操作而操作
很多老师认为公开课必须要有动手操作,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乎,无论什么类型的课,都想方设法安排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6、5、4、3、2加几》一课时,依然让学生用摆圆片或操作小棒,其实这位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教材,初学进位加法时(9加几,8、7加几),动手操作是为了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凑十法”,到了6、5加几时,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再进行动手操作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没有认真思考问题是否适合通过操作而思考,导致操作流于形式,并且丧失了一次培养学生推理等思维能力的机会。(4+9可以想9+4进行计算)
现象二:引导过度——学生“被”操作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最佳方法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人为地缩短学生的思考过程,直接告知或通过问题变相朝着自己期望的答案上引导,这里的动手操作就这样“被操作了”,如果再让学生独立操作,不少学生还是拼不出来。其实,转化的思想才是这节课要留给学生的有关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工具。
那么,针对上述“伪动手操作”现象,如何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实效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意识到,动手操作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思考应当始终贯穿其中。只有经过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才有可能达到对于数学本质的认知。因此,笔者认为衡量动手操作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就是:是否有思维含量。这里的思维不仅是指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动脑思考,也包括操作前的动脑思考和操作后的动脑思考。具体做法如下:
做法一:“动”前思——目标引导,思维先行
动手操作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主要是通过它为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法则等提供感性认识。因此动手操作前,首先要使学生思维有目标、操作有方向。
我们发现,在教学中一旦引入某个概念(尤其是几何领域的概念),比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教师往往急于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去发现它们的特征性质,却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很多可被看成是相关“定义”(或者说是名称)的直接推论,事实上,我们教师完全可以在动手操作前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等边三角形?你从这个名字能猜想到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动手之前真正的、积极的去思考即将动手操作研究的对象,这样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才更有目的性,避免了“盲目干”。
做法二:“动”中思——动思结合,凸显思维
动手操作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手脑并用、操作和思维有机结合,以达到理解和体会、感悟,凸显思维的力度。
笔者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首先启发学生思维迁移,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在这个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追问、启发学生思考: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联系?高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呢?让学生时刻在思考状态中展开操作,做中有思,思考猜想再经过动手操作进行验证,真正凸显了操作中的思维参与。
做法三:“动”后思——反思拓展,提升思维
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因此,在操作活动后,还要趁热打铁,顺势顺时关注学生学习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提供思维拔节生长提供土壤。下面这个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不退位)的案例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师:很多小朋友想到了可以利用学具帮忙,那你能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拔一拨,算出45+30等于多少吗?如果你已经会口算,也请你用小棒或计数器检验你的得数是否正确。(生动手操作,有的摆小棒,有的拨计数器。集体交流……)
師:刚才用小棒和用计数器计算时,都是先把哪部分合起来,再把哪部分合起来的?
师进一步追问:如果用算式表达该怎样说?
……
事实上,动手操作所获得的只是对算理的直观感知,还需要在动手操作后进一步回顾反思、积累活动经验。我们看到,本节课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学生也就会有意识地审视自己刚才的操作过程,在整理提升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操作活动后,注重活动的内化,即对操作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与提升,是动手操作得以有效性的保障,也是提升数学思维的手段之一。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时是必不可少的,但更要重视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的思维含量,有思考的动手操作才是有实效的,也只有这样,智慧之花才有可能在指尖开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张妤茜.例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J].教师博览,2013(02).
[4]郑毓信.教数学、想数学、学数学系列之四[J].小学数学教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