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衔接”校本研修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2018-02-18陆金华
陆金华
摘 要:我校利用地缘优势,借助上海的专家团队开展“融合·衔接”校本培训,从培训课程设置到具体实施,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师们形成了由内而外的、蓬勃向上的、源自自身的生长力,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关键词:校本研修;教师发展;融合;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3-003-2
所谓“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预定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优势为主要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教师发展共同体下,进而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教育与教育研究有机融合的促进学的过程与活动。开展校本研修的意义在于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不只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关注教师的发展。没有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校本研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谈谈我校在校本研修中做的一点尝试和思考。
一、“融合·衔接”项目的实施背景
1.小初衔接不够完美
我校在教学和管理上都是基于初中生的特点和阶段目标来实施的,然而对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怎样学习的、达成什么目标、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怎样等等都缺乏详细的了解,这就就使得我们的初中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出现课业衔接不够完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衔接不够吻合,学段割裂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需要做好科学的衔接工作。
2.小初衔接研究的条件优越
我校的校址毗邻上海市嘉定区,上海市基础教育人才济济,这一资源优势为我校校本研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与小学又同在一个教育园区,我们两校虽不是九年一贯制,但我们拥有九年一贯制一样的教学环境、一样的生源衔接。两校之间没有物理的界限相隔,校际之间可以很容易的实现资源共享、師资共享、课程共享和学科的衔接。
二、“融合·衔接”概念的界定
“融合·衔接”是指教师研训过程中的初小融合和学段衔接。在通识培训、学科专题培训、教师发展方面,共享一支专家队伍。专家队伍都是来自上海的优秀的专家和特级教师团队,使得苏派教师和沪上精英在学习交流中融合成长。在学科方面,可以分阶段围绕相同的研训主题来做好初中和小学的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科素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无缝对接。
三、“融合·衔接”的目标
1.提升受训者的教师素养
通过推荐有指向性的优秀书刊的阅读,拓宽视野,打开格局,提高全体参训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增强学员关于教学思想的基本理论素养;学习现代文选和报刊选读,提高受训者语言素养;激发学员自我学习的内驱力,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2.提升受训者的教学素养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聚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教学问题,开展指向明确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学科教学设计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和研讨,提升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提升受训者的教研素养
以中小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有效开展校本研修。鼓励受训者从教研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在研修过程中提高校本研修成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受训者的教研素养。
4.提升受训者的研究素养
引导受训者从教学困惑中发现问题,由问题提炼课题,深入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掘和分析问题背后的根源,有效将理论实践化和实践理论化,使受训者逐渐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5.促进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开展以“融合·衔接”为主题的课堂推进与教师发展项目,项目以“课程、课堂、课题”为抓手,深层次指导两所学校的课堂教学和中小学衔接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推进两所学校学科教学优质发展。
四、“融合·衔接”项目内容的设置
此项目培训课程共设置三个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学科指导、观摩学习。每个模块下依据培训目标分设不同内容,形成系列。其中通识教育和观摩学习面向全体教师,学科指导为语文、数学、外语、科学与理化生四门类的学科。
通识教育:主要以专题讲座形式,通识教育采取有分有合的方式,根据讲座内容的适切性,中学和小学分合并进。讲座主题根据培训目标和教师的需求而定,例如本学年两校共同学习了下列主题的讲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学生意识、课堂改革与发展趋势、PISA测试分析及对我们的启示、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科教学、学校教科研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小学生发展转折期心理问题的调查及对策研究、学校与学生危机干预等。内容丰富的讲座丰盈了教师的头脑,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科指导:由学科专家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面对面指导。以课为抓手,经过上课、评课、教学反思、学科讲座、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等形式进行指导。由上海四门的学科专家在了解两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后拟定。如语文学科,基本设想可以按照语文教师成长规律和教师走向成熟必须养成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分为六个专题循序推进,即是对课堂的指导,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学科专家除上述深入学校指导外,还会利用网络等手段进行远程点对点的个别指导。
观摩学习:定期派教师到上海的相关学校观摩学习和参加上海相关学科的市级研讨活动。依托上海名师提供的资源平台,参加各种高规格的赛课和研修活动。通过专家们的学科引领和精神引领,极大的激发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意愿。
五、“融合·衔接”的具体实践
1.以“融合”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衔接”能力的提升
一是通识教育的融合。根据项目计划,这种通识培训我们定性为理念的更新,前沿信息的学习,做到中小学教师方向一致的共同进步。二是学科教学指导的融合。学科教学指导主要是语数外和科学四门学科,由同一个导师负责两校指导,这样的融合能够打通学段壁垒。如英语学科,导师选择在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一年级的课堂进行融合指导,小学语法学到什么程度、如何处理读音和音标问题、小学需要做哪些词汇量的积累等等;语文学科尝试了中小学同课异构,两校备课组一起研讨,导师一起评课,如:导师指出了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侧重点,小学要为中学打好几项能力基础,中学教学目标设定不重复小学已有能力。通过融合的培训方式,我们希望逐步探索教师两大衔接能力的培养:一是熟悉不同学段的教材,关注教材内容的衔接;二是熟悉不同学段教学目标的设置,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衔接。
2.“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方式,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我们每月一次的学科培训都立足对自身课的研究。如语文学科组尝试了二次上课的研训模式,即每个上课老师在接受专家指导后根据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上课,对课堂教学进行精打细磨。此外我们的学科培训面向教研组全体成员,没有骨干之分,人人要上研讨课,正真做到教师培训和常态工作的结合。英语组做到了与小学教师的相互听课、共同修改教学目标、共同研究学段考试标准。在专家指导下,修正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使得教师们对自己的课堂、学科、目标在研和训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丰富课的内涵。
3.强有力的专家团队保障,促进教师培训指导力的提升
语、数、外、科学四位领衔项目的导师均为资深的上海特级教师,都长期在一线工作,熟悉中小学课堂教学,他们的指导更接地气,更能让老师理解与接受;其中语文和英语两位导师又都是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参与上海教材的编写与审查,他们熟悉中小学教材和不同年级段的课程标准,能很好的通过融合培训,做好中小学课堂的衔接指导。同时,几位领衔项目的导师,还有丰厚的资源,多次邀请上海的特级教师送课上门,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六、“融合·衔接”的问题与思考
1.该项目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比如专家团队、地理位置、资金保障、教师队伍状况等
所以,其他兄弟学校在借鉴我校的下项目经验时有一定的条件制约。虽然该项目推广起来有条件制约,但是该项目还是比较具有意义的,开创了一种新的校本研修模式,使得研修是基于学校基本情况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随着时间的推进,校本研修项目的不断深入,在后期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来做相应的调整
前期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内容还显得比较单薄。在以后的项目中,需要与时俱进,增加基于脑科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大数据精准教学方面的内容。需要增加教师的跨界知识融合来丰富教师额知识结构、打开认识世界的格局,以期给学生更好的指导,更丰富的学习内容。需要增加提炼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模块,让老师们的专业化成长从零散状态走向更具有规划性,走向提升、专业化、名师之路。
在我校“融合 銜接”校本研修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不只是获得了阶段性的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由内而外的蓬勃向上的生长力,凝聚了在研修意识提升和在专业化道路上前行的力量,激发了自我潜能,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