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头痛”之六经辨证探析

2018-02-13孙梅飞王明炯

江苏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厥阴桂枝汤伤寒论

孙梅飞 王明炯

(1.嵊州市人民医院,浙江嵊州 312400; 2.湖南省长沙医学院中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头痛是一个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辨治较为复杂。《伤寒论》中涉及头痛的条文共有17条。其中“太阳病”12条,“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各1条,“霍乱病”2条。笔者梳理了《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的认识,结合《内经》理论及临床病案分析,希望能够对后学者有所启发。

1 太阳病之头痛

《伤寒论》开篇第1条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头痛以头痛连于项部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正如《灵枢·经脉》所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髃内,夹脊抵腰中。风寒之邪首犯太阳,头痛乃必见之症。而《伤寒论》中的太阳头痛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如下所论:

1.1 风寒头痛 《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风寒邪气乘于头部经脉会致头痛,风湿、风热亦可,外邪携风更易致头痛。

风寒之邪气首犯太阳导致的头痛乃临床最常见的症状,《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头项者,太阳经脉所循之分部也,其受到寒邪的侵犯,故头项强痛;其代表方剂有桂枝汤、麻黄汤。桂枝汤治疗风寒头痛有汗,而麻黄汤治疗风寒头痛无汗。值得指出的是霍乱头痛亦涉及太阳。

1.2 风湿头痛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最典型的风湿头痛乃原文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条患者已服用桂枝汤发汗,而仍存在“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导致后世医家认为此处当去白芍,而实际此症状是由于“风已去,湿独存”造成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提到:“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湿邪留于人体,困阻头部,会导致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详情参见《论经方研究的三个重要规律》[1]一文。

1.3 风热头痛 《素问》云:“风之为病,或为寒热。”《伤寒论》中没有直接提出风热头痛,但深入解读以后可从无字处看出门道,笔者认为涉及风热头痛的典型证型乃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与桂枝汤、麻黄汤三方乃治疗外感初起的三把钥匙,后世成无己、喻嘉言等称之为三纲鼎立,张仲景立意极其深远,大青龙汤方中大量使用辛温解表药物的同时,配以石膏以清热,《别录》云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以药测证,此患者太阳有寒而内热已生,后世治疗典型风热头痛的芎芷石膏汤之病机可以从此推导而出。“38条,39条并无头痛一语,汝如何知晓?”依据有二,一可以以药测证,大青龙汤中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都已到位,且分量较麻黄汤更重,麻黄汤有头痛,大青龙汤理应有头痛;二在《脉经》[2]中记载“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头痛,属大青龙汤”,可为另一铁证。

2 阳明头痛

阳明头痛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伤寒论》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此处“反无汗”是与自汗出的阳明证的鉴别,而自汗出的阳明症也可伴头痛,乃阳明内热炽盛,循经络上冲至头面所致,多在头额及鼻部疼痛。对于阳明头痛,《伤寒论》中以承气汤泻阳明胃热与阳明大肠之热,热气泻去,则不再上蒸于上,头得清明;或用葛根汤、麻黄汤等解表剂使阳明之热随太阳而解。后世选奇汤,其组成为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风各三钱,酒黄芩(冬月不用,如能食,热痛者加之)一钱的治法与此雷同。

3 少阳头痛

《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下颌、目锐眦疼痛。耳前后乃足少阳胆经,即常说的“偏头痛”。《伤寒论》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一者肝阳上亢,火气引动而上冲,肝胆相照,联络足少阳胆经致偏头痛;一者表里不和,邪气留于表里之间,郁而疼痛。治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值得指出的是后世偏头痛多从少阳论治,如陈士铎所创的散偏汤。

4 厥阴头痛

厥阴头痛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以巅顶和前额为主。厥阴头痛见于《伤寒论》原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值得指出的是三阴经病变中,只有厥阴经有头痛,《金匮要略》云:“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头痛总属于阳证,而厥阴证已是阴转入阳之机,故以吴茱萸汤治疗,《本草经》记载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杀三虫。”用其下气、止痛、逐风之力平肝阳、祛肝风,使头部得以清明。

5 典型病案

杨某某,女,48岁。2018年3月14日初诊。

头顶部及额头头痛反复发作5年,下午加重,眼不能睁,视物不清晰,晨起口苦口干,舌苔白,脉弦。处方:

人参8g,吴茱萸8g,甘草5g,生姜10g,川芎10g,白芷10g,防风10g,黄芩8g,羌活7g,葛根15g,蝉蜕8g,全蝎5g,辛夷10g。7剂,水煎日2服。

3月22日二诊:患者前额疼痛好转,口渴,头顶疼痛、发热连及左侧太阳穴,左眼视物不清,见眼眵,白苔褪去,脉弦稍数。处方:

吴茱萸5g,人参8g,大枣15g,生姜10g,黄芩10g,柴胡10g,甘草5g,防风10g,藁本10g,白芷10g,川芎10g,蝉蜕8g,蜂房10g。复5剂,水煎日2服。

4月2日三诊:患者诉诸症消除,唯独头顶部仍有轻微疼痛,舌淡,脉弦弱。处方:

细辛3g,人参7g,甘草5g,麦冬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生地10g,升麻10g,红花3g,蝉蜕8g,蔓荆子10g,川木香10g,生姜3片。再服7剂。药后随访,诸症消除得愈。

按语:此患者初诊头巅顶部和头前额部疼痛,实乃典型之阳明、厥阴头痛,加之舌苔白厚,故辨证为阳明厥阴寒证,但是又夹杂口苦,说明寒有化热之机,故处方为吴茱萸汤合选奇汤加减。选奇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原方治疗眉骨痛不可忍,由羌活、防风、黄芩、甘草组成。用以祛风散寒,清热镇痛,再加入阳明头痛引经药物之白芷、葛根、川芎;加入辛香之辛夷芳香开窍,《神农本草经》认为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头痛日久,则久病入络,故加入蝉蜕、全蝎通络止痛。全方共奏散寒祛风通络之功,见效显著。二诊风寒已然化热,故患者出现口渴,头顶部疼痛发热,眼屎较多,白苔褪去,故去温燥祛风之羌活、辛夷、全蝎,改为蜂房、藁本;前额基本不疼,巅顶疼痛连左边太阳穴,故去葛根改为柴胡,《药性赋》云:干葛先而柴胡次之。三诊诸症皆除,唯独头顶仍有微微疼痛,此乃痼疾已去,而气血亏损仍未复原,故处以八珍汤大补气血,益以驱寒祛风升阳通络之品,药证合机使得多年顽疾一朝得愈。

需要特别指出此患者头痛病机在厥阴阳明和少阳之间转化,笔者谨遵仲景教诲才对病情的发展有所预测。

6 结语

张仲景奠定了头痛的治疗法则,后世张元素、李东垣、陈士铎等辈多有发挥,治疗方剂多有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天重温《伤寒论》对于头痛的辨证,乃寻源逐流之举,后学者治疗各种头痛时须紧紧把握头痛治疗之法则,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厥阴桂枝汤伤寒论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厥阴病篇再论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