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颤瘫痿 腰脊难挺 皆属于髓
——仝小林髓系病病机探讨及干预
2018-02-12吴学敏顾成娟赵林华宋珏娴
王 涵,吴学敏,顾成娟,赵林华,宋珏娴
(1.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广东 深圳 518034;
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 相关疾病得到了较为透彻的研究。但传统的中医理论对此类疾病并无明确的理论与之相对应,在临床诊疗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为此,仝小林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顶焦和髓系疾病的概念,将神经系统疾病从传统的三焦辨证中分离出来,并依此提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辨治方法,为临床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释义
1)颤:一般指肌肉震颤,以4~6次/s的频率,连续而有节律地收缩与松弛,多见于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病变等运动障碍相关疾病,或肌肉软弱无力而发生的颤抖;2)瘫:指肢体活动不能;3)痿:指各种萎缩、退行性疾病,如脑萎缩,肌肉、脂肪萎缩等;4)腰脊难挺:指各种肢体痿、痹导致的无力、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5)髓:即髓系病,指脑髓与脊髓器质性病变引起运动、感觉、植物神经症状、高级皮层功能障碍等,如脑卒中、脊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脊髓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等。
2 疾病概述
2.1 西医概述 髓系疾病所囊括的疾病谱较为广泛,与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疾病有较大部分重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如脑萎缩、脑卒中、头痛、脊髓损伤、脊髓空洞症、帕金森病、多发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等)与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等)。此类疾病病因复杂甚至不清,或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导致,也可由于代谢异常、外力损伤、不良生活方式、感染、应激、衰老等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其主要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高级皮层功能减退,如认知功能障碍、健忘、失语、失算、失用、视听觉障碍等;2)退行性改变,如肌肉萎缩、肢体软弱无力、关节活动受限等[1];3)运动障碍,如偏瘫、截瘫、共济失调、震颤、异常步态、肌张力改变等;4)感觉障碍,如疼痛、麻木、温度觉异常等深浅感觉障碍。因髓系疾病包含范围较广,西医治疗方法纷繁复杂,主要为针对病因的治疗如溴吡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2],替代疗法如多巴丝肼片治疗帕金森病[3],也有免疫疗法如激素冲击治疗脊髓炎、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等[4]。另外也有一些外科治疗如针对脊髓空洞患者可行颅后窝减压术[5],脊髓损伤患者除常规的康复治疗外,近年来也提出了干细胞移植等新的治疗途径[6]。
2.2 中医概述 在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有关髓系疾病的论述较少,通常以其症状进行命名,如健忘、痴呆、中风、头痛、痿证等[7]。《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指出了脑与髓关系密切。《素问·五藏生成论》曰“诸髓者,皆属于脑”,其病变主要包括现代意义上的神经系统病变(病位在脑髓、延髓、骨髓等)。同时,髓在《素问》中被认为是奇恒之府,髓系主司运动,故亦可囊括中医所讲的体痹、痿证、中风、经络病等。传统的三焦辨治体系认为上焦之心主神明,在现代医学发展的今天,神经科与精神科均独立分科分病。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发现人体有“四腔”,因此仝小林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四焦八系”理论[8],打破固有的“心主神明”理论,明确了“脑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并进一步划分为脑主神、髓主经,将神、髓系疾病独立于其他系统,单独划分为顶焦,与上、中、下三焦并立称为“四焦”,神、髓系与心肺、肝胃、溲衍并称“八系”。顶焦的划分明确了脑系统的功能,将神系(精神情志疾病)、髓系(神经系统疾病)从既往的混淆认识中分离出来,完善了中医对于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9],丰富了本病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使之更好地与现代医学形成参照,以利于此类疾患的中医辨治。
3 病机阐述
3.1 髓海空虚与外邪入侵是髓系疾病的病理基础 髓系疾病的病因主要责之于虚实两端。髓海空虚者,多因先天不足、年老体弱、疾病消耗等原因导致。先天不足,肾虚则髓生成乏源;劳力过度而耗气伤精,房劳过度则耗伤肾精,肾精衰败则髓充润滋养乏源,致髓功能失调;劳神过度,思则伤脾,脾运不健,水谷精微亏乏,无以生髓[10]。髓海不足则导致头痛、头晕目眩、耳鸣、下肢酸软、视物昏花、神疲、乏力、嗜睡等髓病虚证[11]。外邪侵袭为髓系病的另一重要病理基础,主要由风、寒、湿、痰、火、毒、瘀、外伤等导致,通常此类疾病性质为实证[12-13]。《伤寒论条辨》中有云“寒湿之阴邪,注经络,渗骨髓,所以筋脉牵急”,指出了肢体活动障碍的病因是由于寒邪入侵髓系[14]。《素问绍识》阐述了寒湿之邪侵犯髓系、肢体挛缩导致骨痹[15]。《素问经注节解·奇病论》中记载了寒入脑髓可致头齿疼痛[16]。除寒邪外,《济阳纲目》中提出了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伤寒论条辨》中指出风邪与湿邪侵袭经络,流注关节,进而渗入骨髓,会导致四肢烦疼、掣痛、活动不利等症状,《仁斋直指方》中亦有“瘵虫食人骨髓”的论述。二者均指出了髓系病也可由外邪导致[17]。
3.2 亢进与不足是髓系疾病的两种主要状态 仝小林教授认为,髓系疾病当首辨刚柔。《灵枢·海论》曰:“四海之逆顺奈何?……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刚者即为亢进,是髓海有余,一派“阳狂”之证[18]。痰、瘀、火、毒等外邪侵犯,扰动髓海,故见肢体痉挛、抽搐、颤动,抑或强直、僵硬、力过常人等[19]。柔者即为不足,是髓系病的主要表现,周身失却濡养,故见思维迟钝、痴呆愚笨、行动迟缓、胫膝酸软、腰脊难挺、肢体瘫痪等[20]。
4 髓系疾病的治疗
4.1 辨病性之虚实 由于顶焦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不足和亢奋,因此仝小林教授临床常以刚柔辨证作为髓系的主要辨治法则。痉挛、强直、躁狂等亢奋性病证的病性属实,为刚证辨治范畴,临床可使用三黄躁狂煎(天竺黄30 g,生大黄15 g,牛黄0.3 g分冲);迟钝、瘫痪、无力等亏虚性病证病性属虚[21],为柔证辨治范畴,可使用四逆散加减;经络之病属刚痉者可首选葛根汤,而中风所导致的肢体偏瘫、痿证等可考虑大小续命汤或补阳还五汤[22-23],临床应结合具体情况应用。
脑髓病变是髓系疾病的重要部分。《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仝小林教授认为,髓为水谷精微之精华部分所化生,由脊骨上行入脑的部分称为脑髓。小儿年幼,脑髓发育尚未完全,故肢体活动较为简单,记忆尚浅;而年迈之人精微化生渐少,脑髓空虚,故肢体活动欠灵活,记忆逐渐丧失。脑髓之为病,实者祛邪扶正,如治湿热成痿,可用清燥汤。此方源于《脾胃论》,乃从清热燥湿立论,对脊髓空洞症见腰以下痿软无力、行走不正或瘫痪在床、两足欹侧等具有良好疗效。虚者益精填髓首当其冲,其中地黄饮子是填补脑髓的专方,仝小林教授用来治脑萎缩具有奇效。此方应用疗程应长,半年至一年以上方见收效,故可先投以汤剂,待症状有所缓解后改为丸剂,以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可配合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子、龟板胶、鹿角胶)使用,效力更宏。
4.2 辨病位之深浅 痿痹均属于髓系病,临床表现常见有胫膝酸软、腰脊难挺、肢体瘫痪等,此时辨清疾病在经在络尤为重要。仝师认为,痹为痿之渐,痿为痹之极。初起的痹证往往在经,病位较浅,而久病的痿证已然入络,病位较深。临床上针对初起之痹,仝师常使用汗法。《金匮要略》曰:“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仝师指出“微微似欲出汗”是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手法,此类疾病病位较浅,通过汗法祛邪,往往即能收到良好效果。针对久病入络者,在祛除外邪的基础上尚需加以扶正固本,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时仍须不忘透邪。病在督脉、脊髓,肢体瘫痪、痿软废用者,鹿茸片、乌头、牛脊髓为要药,临床可应用仝氏益髓起痿汤(鹿茸粉3 g,鲜牛脊髓粉6 g,黄芪粉9 g)以益髓补脑。臂展则颈健,腰活则膝康,治疗经络之病,颈臂痹病常用葛根汤为主方加减,腰膝痹病则常用三痹汤为主方加减。此外,仝小林教授治疗疼痛明显的患者还会配以九分散。九分散出自清代费山寿的《急救应验良方》,由制生麻黄、马钱子、制乳香、制没药4味药物组成。仝小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得出九分散可谓治疗疼痛的专方,治疗痛痹无论寒热均在原方辨证基础上加用,每获良效。
5 病案举例
5.1 葛根汤加减治疗脊髓脱髓鞘病变案 患者陈某,女,55岁。右侧肢体麻木胀痛7年、肌萎缩4年来诊。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感冒”症状,无发热,后突然出现右手麻木,右下肢无力、不能向前迈步等症状,并进行性加重。2014年由深圳市人民医院诊断为颈髓脱髓鞘改变,用药治疗后仍逐渐加重。诊见:右手麻木无力,右腿无力,无法自行抬腿、行走,右臀部、右下肢肌肉萎缩,右大腿外侧肌肉发硬,右侧肢体按压疼痛,左臂外侧近半年开始有麻木,腰痛腰酸,颈背酸痛、如背石块,气短乏力,口干口渴,右手发凉,无恶风,纳眠可,大便时有不成形,1~2次/d,小便频迫,轻微尿失禁,无夜尿。查肌力:右腕背屈肌力IV+级,右手骨间肌力III+级,右上肢III+级,右下肢I级,左侧肌力V级。肌电图:右侧尺神经肘以下轻度损害,右C8-T1神经根支配肌轻度神经源性损害,中枢端传导功能受限,直立倾斜试验(+)。舌质红、底瘀,脉沉弱。予葛根汤加减:葛根30 g,桂枝9 g,生麻黄6 g,白芍15 g,炙甘草15 g,生黄芪120 g,当归15 g,鸡血藤15 g,炒杜仲15 g,独活15 g,羌活9 g,鹿角霜9 g,生姜15 g,大枣9 g。水煎服,1剂/d。
2诊:服上方2月来诊。服药期间汗出明显,以头身为著,活动后、饭后、服药后尤甚,右手麻木稍改善,仍口干不欲饮水,气短,腰酸明显,不能久坐,周身乏力。舌根苔黄厚、底瘀,脉沉细弦偏弱,尺肤汗。予上方加骨碎补15 g,补骨脂15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另取牛棒骨煮汤,去油,日服1碗,取鹿茸片3 g蒸服,1次/d。
3诊:服上方2月后来诊,腰酸不能久坐较前改善50%,可短时间自主站立,自觉右侧肢体肌力增加,但仍感僵硬,屈髋屈膝不能,右手麻木减轻70%,握力可,汗出减少,尿失禁明显缓解,仍略乏力。后背发作性过电感,2~3次/d,10~20 min左右缓解。予上方加制川乌30 g,制乳香、没药各6 g,茯苓30 g,盐柏9 g,山茱萸15 g。1次/d,分4次服完。后守法守方加减,长期治疗,诸症均有明显缓解。
按:此例患者为风寒湿邪入髓致病,病位在颈髓,病性虚实夹杂。受凉感冒后突然起病,主要责之于外邪侵袭,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体髓海空虚亦是导致髓痿的重要因素。故在治疗上一方面祛除外邪,恢复髓的机能,另一方面亦要调气活血,益精填髓,充实髓海空虚。本案选用葛根汤为主方,针对风寒湿邪郁闭、浊气停滞于内、髓系壅塞不通的基本病机,祛风散寒,通阳振颓,燮理一身之气。背部督脉总一身之阳,风寒湿邪侵袭,项背最先受之,故见腰酸背冷;寒主凝滞收引,故见肌肉僵硬、肢端发凉;背部膀胱经受寒,故见小便失禁;寒邪直中中焦,阳气被遏,故见大便溏泻。以上诸症均为葛根汤的证治。除祛邪外,方中使用大剂量黄芪补髓海之气,为治疗肌无力的要药,此处用以鼓动中阳,益气振颓,与鹿茸粉、牛脊髓粉同用,合仝氏益髓起颓汤之意。患者1诊服药后诉汗出明显,此时之汗乃药力祛邪外出所致,为药汗,随着病邪的外出,患者症状减轻,汗出也随之减少,此时的重点由祛邪开始向补虚转变。故在之后就诊时加入骨碎补、补骨脂及仙茅、淫羊藿等,并嘱患者以牛骨熬汤、鹿茸蒸片服用,均为益精填髓、扶阳起痿之品。本病病位较深,病程长,故需徐徐图之,方有奇效。
5.2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案 患者,男,11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症来诊。诊见:下肢痿软无力,双足疼痛且活动受限,自幼智力发育迟缓,近1年来曾出现2次抽搐,发作时牙关紧闭、口吐白沫,但瞬间即止,而后玩耍如常。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气虚湿热瘀阻,治以补气通络,清热化湿。予黄芪90 g,茯苓30 g,鸡血藤30 g,何首乌藤30 g,全蝎6 g,僵蚕9 g,黄柏15 g,苍术15 g,怀牛膝30 g,生薏苡仁60 g。加减治疗3个月,下肢痿软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
按:本案病位在髓,病性属虚实夹杂,少年发病,多责之于先天不足,加之小儿脏腑娇弱,易外感六淫,感邪之际则有实证表现。其舌红苔微黄腻,脉弦滑数,故将病机概括为正气不足,湿热成痿,治宜补气通络,清热化湿。方中使用大剂量黄芪以补中气,使脑髓生化有源而调其本,黄柏、苍术、牛膝、茯苓、薏苡仁清热利湿而治其标,藤、虫类药行经通络。诸药合用,治湿热成痿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5.3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案 患者,女,30岁,双肘、膝关节冷痛数年,受凉加重,肌肉酸楚,伴恶寒怕风,乏力自汗,稍活动后加重,面白体瘦。补体C3:68.1 g/L,补体C4:11.0 g/L,于外院诊断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诊见: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数。辨证为营卫不和,阳气不足,治以调和营卫,补益阳气,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黑顺片30 g(先煎),葛根60 g,黄芪60 g,鸡血藤30 g,当归15 g,防风12 g,生姜3片,大枣3枚。此方加减服用3个月,关节疼痛、自汗恶风等症状基本缓解。
按:本病为肢体经络痿证,属髓系病瘫痿范畴,症见肘膝关节冷痛,受凉加重,恶寒怕风等,病性属虚。发病数年,久病入络,因此治疗以祛邪除痹、温固扶阳为大法,以桂枝加附子汤为主方。方中桂枝通阳散邪,白芍缓急止痛;葛根解肌发表,不仅缓解肌肉不适,也可温通阳气;黄芪大补经络之气;鸡血藤温经通络,为经络要药,附子补火助阳,并能止痛。仝师有言,凡关节不通伴疼痛者,均应以乌头除痹。全方以温补经络、疏散外邪为要,治经络之痿,效如桴鼓。
[1] 王丽慧. 痿证源流析[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 2003:37.
[2] 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 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2,19(6):401-408.
[3] 陈生弟.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J]. 2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 42(5):352-355.
[4]吴江, 贾建平. 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7.
[5] 陈维, 呼兴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髓空洞症思路探讨[J].吉林中医药, 2009, 29(7):575-576.
[6] 孙天胜. 中国脊柱脊髓损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4, 24(12):1057-1059.
[7] 周德生. “脑为奇恒之府”理论的临床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15):8-9.
[8] 仝小林. 论四焦八系理论体系及其临床价值[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4):357-359.
[9]何莉莎, 王涵, 顾成娟,等. 仝小林“神系疾病”辨治要点及“态靶结合”选药思路[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6):4-6.
[10]傅继棻, 张吉. 中医治疗脑萎缩近况[J]. 天津中医药,1996(1):45-47.
[11]刘源香. 髓的中医文献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12]李瑞. 髓海虚实探析及临床应用[J]. 中国针灸, 2004,24(5):341-342.
[13]陈命新. 痿证治验两则[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1985(4):39.
[14] 明·方有执. 伤寒论条辨[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7.
[15]日·多纪元坚. 素问绍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78-79.
[16]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44.
[17]杨士瀛. 仁斋直指方[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02.
[18] 孙迎节. “髓海有余”刍议[J]. 中医杂志, 1987(5):70.
[19] 于兰, 李巧莹, 张静术. 益髓填精法在中医脑病治疗中的应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5):922-923.
[20] 金香兰. 中医脑髓学说源流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1997(5):21-24.
[21] 潘婕, 张玉莲, 张连城. 从肾精与脑髓之关系论治老年痴呆[J]. 辽宁中医杂志, 2013(10):2031-2032.
[22] 仝小林, 刘文科. 从人体四焦八系看王清任五活血汤[J].北京中医药, 2017(6):483-486.
[23] 仝小林. 维新医集:仝小林中医新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