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针灸的内涵及临床应用体会
2018-02-11林国清向云亚
★ 林国清 向云亚
(厦门医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3)
舌诊是中医观察病情及诊断疾病的一项重要内容。距今两千余年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舌诊的记载,如《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中就记载:“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医舌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1]。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四诊合参收集和分析患者资料,合理辨证,根据证候选穴及确定治疗方案。中医学认为,舌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可反应病变的本质,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重点观察舌象变化,辨别疾病之本,对针灸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舌象与脏腑经络相关
中医认为,舌象与脏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中医舌诊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人体五脏可对应舌上的不同区域,但对于舌诊的分区,各家学说略有出入,其中认可度较高的分区方法为:舌尖候心肺,舌边候肝胆,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通过不同区域舌象的变化,可判断其所对应脏腑的情况。人体五脏六腑均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经络与舌相连,可敏锐的反应脏腑、气血、津液的变化[2],如《黄帝内经》中记载“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足少阴之脉……挟舌本;厥阴者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2]。《辨舌指南》中曰:“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旁,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肾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脏”[3]。由此可知,舌与人体五脏六腑均有密切的联系,舌象可敏锐的反应人体脏腑情况。
2 舌诊是最重要的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首,是较为重要方法的方法之一,即“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舌又是望诊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望舌分为望舌质与望舌苔。由于舌体由气血充养,舌粘膜上皮组织薄,其上的舌乳头对气血运行的改变极其敏感,所以舌质可明确的反应人体的变化。中医认为,脏腑精气上荣于舌[4],五脏六腑病变均可在舌质上表现,并且舌靠脏腑精气濡养。而人体的精气,主要来自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及来源于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贮存于肾脏,后天之精主要由脾胃化生[5],所以一旦先天之本及后天之本发生病变时可通过舌象表现出来,这对疾病的诊断及预防十分重要。中医学认为,舌苔乃胃气所生,《辨舌指南》曰:“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藉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3]。因此,可通过舌苔来辨别邪气的性质,以及根据舌苔剥落的情况辨别胃气的存亡。中医临床上常通过舌诊辨别病变脏腑及病邪性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环节,对中医辨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如《辨舌指南》曰:“故舌者,心之外候也,是以望舌可测其脏腑经络寒热虚实也……察舌质形容可定内脏之虚实,观舌苔垢色可以辨外邪之寒热”[3]。同时,西医学认为,舌背上存在着许多舌乳头,与舌苔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舌肌内血管丰富[6],因此,一旦因疾病导致血液流变学发生变化即可在舌上体现出来。根据以上理论基础,舌象不仅可用于辨别病邪所在之处,同时还可判断病邪性质、程度,脏腑虚实寒热等,因此,辨舌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3 辨舌针灸符合中医标本兼治原则
辨舌针灸,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下,通过四诊收集和分析患者病情资料,运用中医诊断学合理的辨证,其中以舌象辨病之本,以症状辨其标,再根据经脉穴位理论合理的选取穴位及治疗方式,制定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案。在临床进行针灸治疗时,可根据舌象进一步辨别疾病所在脏腑及疾病性质,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在中医诊断中,舌、脉可反应病变本质,但相对于脉诊而言,舌作为人体外露的肌性器官[7],表面无皮肤覆盖,可直接呈现人体脏腑的真实情况[8],检查方便,干扰因素少;而脉象极易受情绪、运动及医者主观感受的影响,如《临证验舌法》曰:“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 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唯有舌可验”[9]。因此,在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时,舌诊比其它诊断方法更方便、可靠。在临床使用针灸疗法时,一般只根据患者主诉制定治疗方案,较少进行辨证,导致只能缓解疾病,而不能彻底治疗疾病,如在行针灸治疗前进行舌诊辨证,再通过舌象辨清标本虚实,再添加相应穴位,不仅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符合中医的“标本兼治”原则。
4 辨舌针灸的临床应用
辨舌针灸在运用方面不仅对临床常见病有极佳的疗效,在针灸治疗疑难杂症方面也有着出乎意料的疗效。
4.1 嗜睡 患者李某某,喜睡眠3年,症见神志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呼之易醒,醒后易睡,食欲欠佳,大便溏,舌象可见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诊断为嗜睡,属心肾阳虚证。治疗以温通肾阳。根据舌象,予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等开窍醒神的穴位,治疗10天后患者症状基本恢复正常,舌象表现为:舌质淡红,齿痕舌隐约可见,苔薄白。此患者根据其舌象考虑为心肾阳虚证,因此在针灸治疗时,加用四关穴以温阳散寒、开窍醒神;同时在百会穴使用压灸,增强灸法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温阳醒神的作用。
4.2 抑郁症 患者涂某某,女,睡眠差,心情郁闷1年。症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心烦易怒,不易入睡,甚则彻夜不眠,舌象可见舌红干燥有裂痕,无苔。诊断为郁症,属心肾不交证,治疗以交通心肾,根据舌象予针刺百会、印堂以调节情志,四关穴调畅气机,神门透内关、腕骨透劳宫以泻心火,太冲透涌泉以补肾水,予6次治疗后舌象转变为舌淡红,舌面有津液并出现少许薄白苔,症状基本消失。
4.3 产后崩漏 患者王某某,女,行剖宫产后出现月经淋漓不尽30天,症见月经淋漓不断,色鲜红,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象可见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考虑为产后崩漏,证属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治疗以健脾益气,温阳固脱,根据舌象予百会压灸益气升阳举陷,针刺足三里同时配合中极、关元、气海以补益脾胃,艾灸隐白以止血,患者经三次治疗后舌象为舌淡红,苔薄白,病情痊愈。
5 结语
辨舌针灸通过结合舌诊辨证以指导针灸治疗,将舌象及针灸结合起来,补充了针灸治疗中辨证的不足,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都
可通过观察舌象以辨明疾病的病位、病邪以及人体正气的盛衰,但进行辨证时不仅要使用舌诊,也要重视舌诊与其它的中医辨证方法相结合,符合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观点。灵活使用舌诊,结合其它辨证方法,才能建立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案,真正为患者解除病痛。同时,将舌象与针灸相结合,不仅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中医的发展。
[1]孟宪友,黄水清.中医舌诊源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946-948.
[2]洪乐,叶双林,刘婷婷,等.基于舌象分析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34-36.
[3]曹炳章.辨舌指南[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67.
[4]陈群,林雪娟.舌与五脏六腑相关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8):564-565.
[5]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5.
[6]高金金,张葆青.中医舌象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141-143.
[7]孙介光,孙雪然.舌针疗法[J].中国针灸,2010,30(4):347-348.
[8]王春勇.舌形诊法辨识患者脏腑归属的中医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3):333-335.
[9]郜文辉.《临证验舌法》及其“验舌三法”浅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