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纳西象形文字的研究综述*

2018-02-10张美玲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东巴纳西纳西族

张美玲

(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为古羌人南迁的一个支系,居住在祖国西南金沙江上游两岸的地区,人口约三十万。纳西族的名称,旧籍作“麽些(么些)”,是他称,名从其主,以自称“纳西”为正。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纳西族。纳西象形文字是由我国西南滇、川、藏交界的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人创造的传统象形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是通过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掌握和传播开来的,因而又称为“东巴文”,主要用于宗教经书纂写和宗教仪式,在纳西语中称为“斯究鲁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字,在完成阶段任务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文字保持至今,对于研究文字的创始,与其他象形文字作比较研究,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用东巴文写成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目前学界对于纳西象形文字的称谓尚未统一,但所指并无差异,为行文方便起见,“东巴文”和“纳西象形文字”这两个名称皆予采纳。

一、纳西象形文字的性质

关于纳西象形文字的性质,学界说法不一,目前主要有五种观点:1.原始文字说。支持此观点的有J.F.洛克《论纳西人的“那伽”崇拜仪式——兼谈纳西宗教的历史背景和文字》[1]、方国瑜《纳西象形文字谱·绪论》[2]2.过渡阶段文字说。董作宾《从麽些文字看甲骨文》[3]、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4]中都有详细的论证。3.象形文字说。王元鹿《中国文字家族》[5]、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6]、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7]都可以支持这一观点。4.形意文字说。支持这一观点的以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8]为代表。5.意音文字说。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9]和王凤阳《汉字学》[10]都赞同这一观点。

二、字词典的编纂

为方便查阅,学者们对纳西象形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并编写了字典,有《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11]《东巴象形文字常用字词译注》[12]《纳西象形文字》[13]《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汇编》[14]《东巴常用字典》[15]《纳西象形文字实用注解》[16]等。2004年,洛克《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的上卷被加入由和匠宇翻译的汉语译文后更名为《纳西语英语汉语语汇》,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洛克研究东巴文化动手早、时间长,研究深,其《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当时发行量非常小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拜读,现推出这一部中英文对照本,为众多研究纳西文化的研究人员,无疑提供了一个浩翰的资源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06年丽江东巴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西东巴文大辞典》,该书取材范围限于《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尚未完成。现学界亟需一部涵盖李霖灿、洛克、方国瑜三书,取材于现已刊布、能利用的所有东巴文献、体例完善的高水平的《东巴文大字典》。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之前未被注意或发掘的东巴文字正被发现,所以东巴文字词典编纂方面的工作也都始终在进行着。

三、借汉字“六书”造字法研究

汉代学者把汉字归纳为六种类型,统称“六书”,分别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作为以一字象一物、一事或一意的东巴象形文字,常被从“六书”的角度研究。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17]对字典、经典、应用性文献中的假借字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不同时代、地域、体裁、版本的假借字进行了比较。类似的成果还有《试论纳西东巴文象形字假借字的特点》[18]《早晚期东巴经假借字的时代特点》[19]等。

在学界,率先对东巴文异体字总数作定量统计的是周有光。周有光的《纳西文字中的“六书”》[20]一文,对东巴文中的基本字、异体字、派生字、象形字、会意字(包括指事字)、形声字(包括假借字)等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统计。周有光的这一统计对东巴文异体字研究的展开是十分可贵的,这是第一次将定量统计的手段引入东巴文的异体字研究。类似的文章还有《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异体字及相关问题》[21]《东巴文异体字研究》[22]等。

四、同其他民族文字的比较

许慎的《说文解字》提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23]人类文字起源是否有共同的规律?纳西象形文字与其它古文字的比较可加深我们对古文字和文字演进过程的认识,为考证文字起源时间提供丰富的资料,对还原纳西民族与汉民族造字环境,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学界的方国瑜、王元鹿、喻遂生是这方面的代表性学者。方国瑜《“古”之本义为“苦”说——汉字甲骨文、金文、篆文与纳西象形文字比较研究一例》[24]以“人”、“山”、“水”、“行”等字为例对纳西象形文与甲骨文进行了比较,认为其字形的差异是由于纳西族居于山间,汉族居于平原,即地理环境的差异。甲骨文、金文、篆文经过长期演变,已经简化,以及大量单字的存在,因此纳西象形文对于辨其初古之形义,溯其本源有着重要的作用。王元鹿于1988年出版《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25],2006年发表了《东巴文与哥巴文、玛丽玛萨文、达巴文的关系之初步研究》[26]等将纳西东巴文与其他民族文字比较的论文,而喻遂生于2003年发表了《纳西东巴文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27]《纳西东巴字、汉古文字中的“转意字”和殷商古音研究》[28]《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29]等一系列的学术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谢书书《从认知角度探查纳西东巴文的性质》一文则独辟蹊径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与汉字的比较,对东巴文的性质进行了探讨。

五、历史文化研究

有些学者借助纳西象形文字研究纳西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李国文《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朴素观》中谈到:“在古代纳西族的观念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诸如人类起源这样的重要问题,而且回答这些问题时,一开始就很少把它神秘化,相反,倒是力图把人类产生说成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客观地看,不能不说它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对人类起源认识的一个贡献。”[30]夏之乾《纳西象形文字所反映的纳西族文化习俗》[31]一文认为对纳西象形文字的研究对了解纳西社会历史和文化习俗都有着很重要的价值。这方面的成果还有《纳西东巴文化》[32]《纳西族史》[33]《纳西族文化大观》[34]《东巴文化论集》[35]《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36]《东巴文起源神话研究》[37]等。《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萃》[38]《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关于纳西文化研究的述评》[39]《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40]等也隶属于这个研究范畴。

六、现实运用与保护录入

近年来从艺术审美与设计角度对东巴文所做的研究也日趋深入,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陈龙海《汉字书法语境与东巴文书法》[41]一文对如何能增强东巴文书写表现力的同时保留它的“童趣”提供了一些建议。杜娜在《纳西象形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42]中肯定了纳西象形文字的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的功能,提倡包装设计的民族化。类似的论文还有:《纳西东巴文化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43]《画中的文字——浅析东巴文字的视觉艺术特色》[44]等。然而,除了《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字》[45]一文将东巴文和纳西族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外,其余研究均着重从设计学和浅层次的视觉符号学出发,来探讨应用东巴文产生效益的问题。

随着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意识的增强,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将纳西象形文字录入计算机、开发纳西象形文字输入法、建立纳西象形文字电子数据库等构想,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的保留,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应用的政策。王海燕《基于拓扑特征的纳西东巴文象形文字输入方法研究》[46]一文提出利用拓扑技术对纳西东巴文象形文字进行输入,重复率低、输入和识别的效率较高,为纳西东巴象形文字的输入提供一种新思路。孔迎春《纳西汉语双语语料构建及智能输入法研究》[47]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电子词典、纳西汉语双语语料库及建立输入法原型系统的设想。与此类似的论文还有郭海《纳西象形文Web植入技术》[48]张浩华《纳西象形文字信息化处理方法及输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49]等。

总体来看,尽管学界对纳西象形文字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文字学、语言学领域,但研究成果也涉及到了历史文化、审美与设计、电子数据库等方面,这表明纳西象形文字正被更多学者注意,与之相关的研究方向、领域、范围正不断地扩展,研究的标准更加细化、科学化。近三十年来我国纳西象形文字研究具有以下特征:性质的表述及界定各抒己见,实证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涉及范围日益丰富;研究人员逐渐多学科交叉。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纳西象形文字的性质缺乏共识不利于学术沟通交流;理论深度有待加强;研究队伍仍显单薄;国外同类研究关注不够。可以预测到,21世纪的纳西象形文字研究随着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研究材料和范围会逐步拓展,理论研究也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J.F.洛克.论纳西人的“那伽”崇拜仪式——兼谈纳西宗教的历史背景和文字[M]//白庚胜,杨福泉,编译.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绪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董作宾.从麽些文字看甲骨文[M]//中国现代学术经典·董作宾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J].中国语文,1984(2).

[5]王元鹿.中国文字家族[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6]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7]方国瑜,和志武.纳西象形文字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8]周有光.比较文字学初探[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9]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0]王凤阳.汉字学[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11]李霖灿.纳西族象形标音文字字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2]赵净修.东巴象形文字常用字词译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3]木琛.纳西象形文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习煜华.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汇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15]和品正.东巴常用字典[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

[16]和宝林.纳西象形文字实用注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17]甘露.纳西东巴文假借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8]孔明玉.试论纳西东巴文象形字假借字的特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9):43-46.

[19]甘露.早晚期东巴经假借字的时代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0]周有光.纳西文字中的“六书”[J].民族语文,1994(6).

[21]邓章应.纳西象形文字谱的异体字及相关问题[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85-89.

[22]周斌.东巴文异体字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2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4]方国瑜,林超民.“古”之本义为“苦”说——汉字甲骨文、金文、篆文与纳西象形文字比较研究一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5):18-23.

[25]王元鹿.汉古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6]王元鹿.东巴文与哥巴文、玛丽玛萨文、达巴文的关系之初步研究[J].中国文字研究,2006(7).

[27]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的异读和纳汉文字的比较研究[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28]喻遂生.纳西东巴字、汉古文字中的“转意字”和殷商古音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4):81-86.

[29]喻遂生.甲骨文、纳西东巴文的合文和形声字的起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0(1):85-89.

[30]李国文.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朴素观[J].社会科学战线,1984(3):48-55.

[31]夏之乾.纳西象形文字所反映的纳西族文化习俗[J].民族研究,1994(5).

[32]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33]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34]郭大烈.纳西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5]郭大烈,杨世光.东巴文化论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6]李国文.东巴文化与纳西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7]邓章应.东巴文起源神话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2(3):26-31.

[38]杨福泉,白庚胜.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9]木仕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关于纳西文化研究的述评[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40]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丛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3.

[41]陈龙海.汉字书法语境与东巴文书法[J].中国书法,2013(9):183-185.

[42]杜娜.纳西象形文字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6(4).

[43]于清海.纳西东巴文化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J].中国黄金珠宝,2007(6):100-103.

[44]李汤.画中的文字——浅析东巴文字的视觉艺术特色[J].青春岁月,2011(24).

[45]陈正勇.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字[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7-141.

[46]王海燕,王红军,徐小力.基于拓扑特征的纳西东巴文象形文字输入方法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6(4):106-109.

[47]孔迎春.纳西汉语双语语料构建及智能输入法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3.

[48]郭海,车文刚,聂娟,等.纳西象形文Web植入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5(17):203-204.

[49]张浩华.纳西象形文字信息化处理方法及输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3.

猜你喜欢

东巴纳西纳西族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祭风
安纳西
安纳西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纳西鲁丁的微笑
旅游对纳西族传统农业及饮食文化的影响研究——以玉龙县白沙乡、拉市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