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疑让高职数学没有疑问
2018-02-07江玉民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高职教育愈发关注,专业课程的重视,使得文化课的地位岌岌可危,高职数学课程更是如此。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对高职数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激发高职数学课堂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更加夯实的基础,这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立足精心设疑、把准时机、巧用方法和拓展设疑等措施,力争帮助学生在疑问中实现乐学、会学和学会,让高职数学没有疑问。
关键词:高职数学;精心设疑;没有疑问
一、 引言
为了更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一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逐渐偏离教学改革的正轨,使得文化课越来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如果不能学好数学,则不能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为高职学习的重要文化科目,高职数学在学生的高职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激发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数学课堂的效率,这是值得广大高职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立足艺术设疑,通过数学教师智慧主导课堂,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有目的地设疑,把握教学时机,巧用数学教学方法,在“以本为本”的基础上,拓展设疑,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高职数学课堂,在渐入佳境中更好地实现乐学、会学和学会,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数学设疑的内涵和特征
1. 内涵
“设疑”,顾名思义,设置疑问。“数学设疑”即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疑问。但“此设疑”非“彼设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随意设置疑问,提问学生。而是在“数学设疑”这个动态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何时、何处、怎样设疑,这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因此,数学设疑主要指的是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数学教师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疑问设置,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提升课堂效率的教学活动。
2. 特征
结合相关研究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数学设疑”主要有如下特征:
第一,教师主导性。数学教学活动中,由数学教师主导,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融入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针对性。疑问设置并不盲目,而是结合高职学生数学基本学情、专业特征以及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连续性。数学设疑不是一个断层的教学活动,而是在课前、课堂和课后都创新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教学连续性。
三、 设疑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 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数学设疑是门“技术活儿”,不仅需要高职数学教师的智慧,更需要灵活性、目的性和意识性。对于学生易于接受的简单知识点,设疑显得累赘;而对于较难和重要的知识点巧设疑问,不仅能巧妙地化难为易,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索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破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剖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技巧,学会思考。
如在《三角计算及其应用》这章节的学习,其中“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对于这节知识点有张有弛的“巧设疑问”和循循善诱,对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回忆式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同学们还记得正弦函数y=sinx的奇妙图像吗?”接着可以通过生活中与正弦函数知识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设疑,如摩天轮等的相关问题,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2. 把准时机,引生入胜
一节好的数学课,应是恰到好处、承上启下,既能让学生在课堂的享受中真正实现玩中学、学中玩,而且又能让学生有着“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的求知欲。在疑问中思考数学知识,在解题中抛却疑问,真正实现课堂结束,但求知欲望和思维不断。数学设疑是一场极具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需要数学教师把握好不同时机,及时有效地抛出问题,引生入胜。学贵存疑,学无止境,数学教师把握时机,及时设疑,在课前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设疑,课堂上为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而设疑,课后为帮助学生巩固提升自己而设疑,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高职数学的学习。
如对于《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这一章节的教学,本节内容包含很多数学思想,如类比、数形结合等,除了要教会学生该节知识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学会这些数学思想。要想真正引生入胜,课前教师要在前节课的基础上及时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前节课我们学习了向量的相关内容,在下节课开始之前,看看有哪位同学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尽情表达有关‘向量的知识点?”在正式进入课堂之前,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的经典案例,引出该节知识点。如“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张三同学向东走3km到了学校,李四同学向北走3km到了学校,请同学用以往的知识点,能告诉老师,张三和李四同学向东北方向走怎么表示呢?走了多少米?”引出教学内容。
3. 巧用方法,事半功倍
疑问的设置,不能盲目设疑,而是在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基础上,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巧用情境教学、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数学基本学情、专业特征和性格特征,不拘泥于教材和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理解、幽默风趣的问题,或者邀请学生主动加入设疑环节,在教师的有效统筹下,自制问题,彻底颠覆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当“疑问”和“问题”抛出之后,让数学走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帮助数学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对于《等差数列》的教学,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是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学会如何推导和应用通项公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计算机动画演示,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然后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与学生未来就业方向相关的工作内容中数列的列举等,提出问题:“上述例子中的数列有什么特征?能否将孔雀数列补充齐全?”等。引出定义,让学生分组,选出小组代表发言,阐释对定义的理解,并自行结合自身理解,设置疑问,让其他小组学生作答。在教师巧用方法的设疑中,在师生有机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掌握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
4. 拓展设疑,提升能力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一样。他们的学习能力不同,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和能力也不尽相同。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关注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对于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智慧设疑,游戏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拓展设疑,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挖掘其数学学习潜能,引导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设疑”这样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中来,真正提升所有学生学习高职数学的能力。
四、 结语
疑问引发思考,思考帮助提升。针对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高职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充满智慧的设疑,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在思考中提升自我,在数学的世界中真正实现乐学、会学和学会。
参考文献:
[1]姚新钦.关于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2]安晓慧.把握数学课堂设疑艺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J].中国科学教育研究,2007(4).
[3]王建芳.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设疑”艺术[J].英国教育,2009(2).
[4]韩绍银.物理教学中如何“设疑”[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7(6).
作者簡介:
江玉民,江苏省常州市,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