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高等教育投入比较分析
2018-01-30张旋
张旋
摘要:文章根据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印高等教育投入进行对比。首先利用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是高等教育生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增长率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率的对比等相关数量指标来衡量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教育发展程度;其次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占GDP比例的不同来说明国家对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入;投资结构;投资规模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近10年的发展以及扩招政策,使得中国现代大学由精英教育性质逐步过渡到大众化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出现快速上升。但是相较于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速度,高等教育仍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投资来源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对高等教育稳定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并借鉴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举措与成就。
一、中印高等教育投资规模的比较
如今中印两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远超过15%,两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阶段过渡到了大众化阶段。这一趋势的转变使得高等教育规模的出现膨胀式扩张。
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政策以来,高等院校以及在校生人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GDP总量的出现大幅增长,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也从2006年的3057.765亿元到2014年的9725.56亿元,上涨趋势也十分明显。其次从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占GDP比重来看,所占比重从1.39%增长到1.45%。因此从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以及其所占GDP的比重两方面的数据来看,都可得出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的结论。
而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额在不断增长。2006~2013年,政府的教育预算从11189.6亿卢比增长到36596.3亿卢比,其中高等教育预算从1217.7亿卢比增加到4745.9亿卢比,政府教育预算和高等教育预算均增长了接近4倍。而印度高等教育投入前期的增长幅度较小,但是后期出现了大幅上升的态势。
二、中印高等教育的投资来源结构比较
(一)中国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
自1999年全国实行统一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了。从2007~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五大投资来源都呈现不同程度的的上升。其中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从1648.12亿元上升到6339.02億元;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最大,是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的主要来源。截至2014年,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达到50.22%。
1. 财政投入
总体来看,财政性高教经费投入增多,财政投入规模扩大。但仍存在着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且不均衡以及政府高等教育投资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费用在2010~2011年上升的幅度最大,但从2011~2014年两者出现了明显的跌幅。同时分级投资模式使得占全国高等教育总量92%的地方高校只占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资比重的57%,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 社会投入
社会投入在高等教育筹资渠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学杂费收入是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的主要来源,从高等教育社会投入结构来看,学杂费占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投入的比重最大。从2003~2008年社会投入所占比重从0.65上升到0.81。同时高校自筹资金发挥作用较小、社会捐赠整体投入水平不等,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比重从2007年的0.55%下降到2014年的4%。
(二)印度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
1. 财政投入
总体上来看,印度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缩减。从2006~2009年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最高达到0.94%。但从2010~2014年比重开始减小,整体水平维持在0.64%左右。同时邦政府在政府高等教育总投入中占主导地位,例如截至2011年,印度有525所大学,约450所大学由政府提供资金。在2014年的政府预算中,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分别为2937.5亿卢比和4987.6亿卢比,分别占政府投入的37.07%和62.93%。
2. 社会投入
为了调动社会资源对印度高教的投入,1986年的《国家教育政策修正案》的出台使得学费成为印度高等教育非政府投资的重要经费来源。同时德里大学自筹经费实践说明了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开始重视自筹能力。2011年,政府拨款所占德里学校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不到20%,学费收入占德里学校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也从2006年的5.83%下降到2011年的3.97%,这说明德里大学的自筹经费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国内捐赠所占比重仍旧很低,1979~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至 6.9%。
(三)总结
关于财政投入,首先中国的政府投入规模要大于印度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从2011~2014年中国政府投入的经费都高于0.7%,而印度则是都低于0.7%。其次两国政府教育投资结构均存在不合理之处,中国中央财政支持的隶属高校的所获得经费要多于地方财政支持的地方高校;而印度的地方财政对高教投入多于中央财政。
关于社会投入,两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投入所占比重有明显的提升。其次中印两国政府在高教投资来源所起的主导作用不断的减弱,社会投入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说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正在逐步的完善。
三、中印高等教育投入存在问题
首先是两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呈下降态势。尽管两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仍维持着上升的趋势,但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具体表现在中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支出的比重由 2006 年 48.17%下降至 2014 年的 37.5%。而就印度方面而言,随着政策的不断改革发展,印度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9年最高的0.94下降到0.69。endprint
其次是两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均存在结构性失衡。中国的中央直属高校由于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其高等教育经费远远大于地方高校的政府投入。而印度在2014年高等教育结构的数量达到17625所,而中央政府财政主要集中在仅占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3%的130所高校。
四、解决办法
(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首先与印度高等教育结构相比,我国的现代大学大多数都是公立的。因此在高等教育投资来源中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因此通过相关的法律程序来明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责任,避免投资“缺位”。其次为了增强高等教育发展活力,社会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印度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一度因经费短缺而使教育事业遭遇瓶颈,但是积极开拓教育经费来源度过了危机。因此我国应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并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
(二)投资结构,实现支出的合理配置
中央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被分配的教育资源相对是不平等,这主要归因于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格局,中央政府财政资源雄厚,而地方政府财力薄弱。因此为了平衡高等教育资源,中央政府应该适当的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弥补地方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首先通过统计各地方高等教育学校的的分布、毕业生人数、生源结构的相关信息可以分析出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其次建立一套规范且透明的高等教育财政支付制度,政府可以按照制度的相关程序进行财政补偿。
参考文献:
[1]王学海.关于西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讨论[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5).
[2]侯荣娜.中印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较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
[3]马陆亭,刘红宇.高教财政投入和社会投入占GDP比例的政策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5(01).
[4]P.Geetha Rani.Economic Reforms a
nd 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in India[J].In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04.
本文系貴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印高等教育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B2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