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临床现状

2018-01-30敖与天孙敬青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证属督脉阴阳

敖与天 孙敬青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以日间发作性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罕见病,全球患病率为0.02%~0.18%,我国患病率约为0.033%,我国发病年龄高峰为8~12岁,男女均可患病,男性患病比例略高于女性[1]。

本文以“发作性睡病”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8年至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共362篇,包含中医相关文献58篇。其中与中药治疗相关的文献共31篇,与针灸治疗相关的文献共9篇,但文献总体以个案报道居多。

1 中药治疗

1.1 脏腑辨证

1.1.1 脾胃论治 戴中等[2]对8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认为本病属虚实夹杂,脾虚是本病的基础,痰湿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灵枢·大惑论》曰:“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李杲在《脾胃论》中也提到:“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脾胃虚弱,气机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则神志昏蒙而多寐。脾虚则痰湿内生,阻滞经络,卫气运行不畅,久留于阴,则发为本病,故而本病治疗可以调脾行气化痰为主。

裘昌林[3]治疗发作性睡病停药后症状加重者1例,证属脾虚饮停型,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桂枝9 g,茯苓15 g,炒白术12 g,炙甘草6 g,石菖蒲15 g,陈皮6 g,姜半夏9 g,鸡内金9 g,炒麦芽12 g,郁金12 g,炒谷芽12 g,枳壳12 g。服药1周后患者日间思睡明显好转,未见猝倒发作,新发手足心热。于前方基础上将桂枝改为6 g,去枳壳,加炒薏苡仁15 g,藿香9 g,佩兰9 g。半月后复诊,诉未见日间思睡,夜间睡眠尚可,手足心热减轻。后于前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疗效甚佳。

1.1.2 肝胆论治 《圣济总录》中记载:“胆热多睡者,胆腑清净,决断所自出。今肝胆俱实,营卫壅塞,则清净者浊而扰,故精神昏愦,常欲寝卧也”。“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热痰扰,中正之官决断受阻,故见精神昏愦,日间嗜睡,而胆经痰热,神不归经,热扰心神,则可见夜间不寐,与发作性睡病的症状相吻合。王雪峰[4]治疗发作性睡病证属胆郁热盛、痰火扰心者1例,方用:栀子、柴胡、黄芩、竹茹、半夏、旋覆花各6 g,郁金、瓜蒌、石菖蒲、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茯苓、白术、焦三仙各10 g,合欢皮12 g,生龙骨、牡蛎各30 g。服用20剂后复诊,各症状均有好转,遂方中减去柴胡、旋覆花、竹茹、半夏,加全蝎5 g,黄芪15 g,继服15剂,巩固疗效。数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素问·痿论》中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猝倒发作是发作性睡病的一大特征,其表现是清醒期突然发生的双侧骨骼肌肌张力下降而意识相对保留,该特征与肝脾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发作性睡病往往会伴随情志变化,肝主情志,故可从肝治疗本病。刘艳骄[5]以泻青丸作为辅助方剂治疗儿童发作性睡病初期诸症皆发时。该病以儿童多发,发作时还可伴有不自觉吐舌、体重增加、食欲亢进肥胖、肢体抽动、急躁易怒等,上述症状与肝密切相关。观察者从肝风内动、肝郁气滞、肝失疏泄、余毒未清、经筋失养等病因病机角度出发,认为小儿后天之本虚弱,脾虚生痰,痰热合肝风窜至经络则易肢体抽动,泻青丸可泻心肝二火,清利痰湿减轻动风之证。肝胆郁火,湿热内生食欲增加,方中龙胆草能泻火利湿,大黄泻下,清泄肝胆木火兼以化湿除积。肝失疏泄,急躁易怒,泻青丸以清肝平肝之法缓解急躁情绪。

1.1.3 心肾论治 《伤寒论》,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心肾皆属于少阴,《灵枢·本神》提到:“心藏脉,脉舍神”,心神安宁,才能有正常的睡眠。《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曰:“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此外肾阳乃人体阳气之本,肾阳虚衰,人体阴阳失调,同时无法温煦脾阳,脾阳虚衰无法运化水液,则痰湿内生,阴阳失调、痰湿阻滞均可导致本病。

王雪峰[4]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则可见白天多寐而夜间少寐。治疗发作性睡病证属心肾不交型1例,药用:黄芪、茯苓、山药、丹参、柏子仁各20 g,西洋参、枸杞、知母、焦术、郁金、夜交藤、菟丝子各10 g,合欢皮20 g,五味子6 g,生龙骨、牡蛎各30 g,肉桂、干姜、生姜、大枣各6 g。服药1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于原方基础上减西洋参,加栀子6 g,续断、桑寄生、菟丝子各10 g,继服10剂,停药后未复发。

1.2 气血辨证 裘昌林[3]认为,脾气亏虚,气虚致推动无力,或七情郁结,均可致气机郁滞,日久血行不畅可出现气滞血瘀。心舍脉,脉舍神,气血郁滞,则心神被蒙,神倦嗜睡。裘昌林治疗发作性睡病证属气滞血瘀型者,方用真武汤、血府逐瘀汤化裁:淡附子、炒白术、干姜、桂枝、川芎、枳壳、柴胡、当归、红花、远志、石菖蒲。

1.3 阴阳辨证 林才志[6]治疗Ⅰ型发作性睡病阳虚阴盛型1例,方用四逆汤加味:制附片6 g、干姜6 g、细辛3 g、牛膝10 g、麻黄5 g、桂枝6 g、丹参10 g、白芍10 g、葛根45 g、鹿角胶3 g、淫羊藿20 g、茯神10 g、夜交藤30 g、生龙骨、牡蛎各20 g、炒枣仁10 g、菟丝子30 g、百合10 g、水蛭3 g、海藻10 g、甘草3 g,1剂/d。患者服药1周后复诊,诉瞌睡感能控制,发作次数减少。服药10剂后未见明显发作。随访3个月后个症状均消失。

2 针灸治疗

2.1 奇经论治 《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又云:“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从经络上来说,阴阳跷是沟通人体一身阴阳的通路,《灵枢·寒热病》中说道:“足太阳……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郑宏等[7]采用调和营卫针法治疗发作性睡病患者32例,以申脉、照海为主穴,补申脉泻照海,补阳跷之不足,泻阴跷之有余,配穴采用百会、四神聪、风池、神门、神庭、本神,脾虚湿困型加阴陵泉、脾俞、足三里;脾肾阳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肾俞;痰瘀阻窍型加膈俞、脾俞、血海、丰隆;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内关、神门;肝胆实热型加行间、太冲、丘墟。治疗1次/d,治疗6次/周,1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临床控制2例,显效20例,有效5例,无效5例。

赵因等[8]认为督脉在治疗发作性睡病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督脉调和营卫,平衡阴阳,联系心、脑、肾,是卫气营血的集中之处。督脉的通否,关系着阴阳的平衡,寤寐的正常。《素问·骨空论》中说到,督脉的分支“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另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督脉之神是心脑所藏之神的一部分,督脉为病,心脑功能紊乱,心神不宁,容易导致多寐。《类经·经络类》中记载:“精藏于肾,肾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无以充养脑髓,可致本病,故而调理督脉可作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2.2 脏腑论治 远慧茹[9]治疗青少年发作性睡病1例,证属心脾两虚型,取穴:百会、四神聪、水沟、双侧内关、双侧风池、双侧完骨、天柱、印堂、双侧神门、双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白天嗜睡次数减少,可抗拒睡眠,再无出现睡眠瘫痪、猝倒发作,夜间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邹伟[10]采用益气健脾醒神针刺法治疗发作性睡病患者13例,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印堂、足三里、关元、神门、内关、阴陵泉、丰隆。痊愈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3%。

刘阿庆等[11]采用“三焦”针法治疗发作性睡病证属脾虚湿盛型1例,主穴:膻中、中脘、气海、外关、足三里、血海,配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合谷、内关、阴陵泉、丰隆、三阴交、照海、申脉、太冲。针刺3次后症状改善,继续治疗10 d后可正常学习及作息。

3 针药结合

邹伟等[12]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发作性睡病证属脾肾阳虚型患者5例,取穴:百会、四神聪、太阳、风池、印堂、水沟、内关、神门,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愈0例,好转4例,略有改善1例。

王海松等[13]采用温针灸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发作性睡病患者33例,取穴:通里、大钟、心俞、脾俞,药用:半夏9 g,天麻6 g,茯苓6 g,橘红6 g,白术12 g,甘草6 g,生姜3 g,大枣5 g,如痰湿偏盛,舌苔白滑,加泽泻9 g、桂枝12 g,如肝阳偏亢,加钩藤6 g、珍珠母9 g、赭石6 g。对照组33例,予药物硫酸苯丙胺5 mg,3次/d。疗程15 d。疗效:观察组治愈12例,好转20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97%,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6例,未愈9例,总有效率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总结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罕见病,目前西医尚缺乏明确有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以行为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抗抑郁剂改善猝倒症状以及镇静催眠药治疗夜间睡眠障碍[1],这些西药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病中医上属于“多寐”“多眠”“嗜睡”“嗜卧”等范畴。中医治疗发作性睡病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但可能受限于本病的低发病率,文献数量较少,缺乏RCT研究,入选标准、疗效评价标准欠统一,中医疗效优势未能充分体现,研究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证属督脉阴阳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巧调饮食对抗关节炎
最方便的健身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