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比较优势探究

2018-01-26王君

新闻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民生新闻媒体融合

王君

【摘 要】媒体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在我国各级媒体中全面展开,传统媒体已基本形成了电视(报纸、广播)加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的融媒体平台。融媒体时代,曾经是地市级电视台“王牌”的民生新闻,受到巨大冲击。改变的是媒体格局,不变的是新闻传播规律,“内容为王”仍然是媒体的基本生存法则。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只有转变表达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在舆论引导、深度报道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关键词】媒体融合;民生新闻;比较优势

媒体融合的概念并不新鲜,近些年,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早报》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以地市级电视台、报纸为代表的大量传统媒体,仍在媒体融合之路上探索。

对地市级电视台而言,民生新闻曾因解民忧、接地气、力度强等特质而深受观众欢迎,民生新闻也曾是拉动收视率、提高广告创收的“利器”,但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电视民生新闻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运营着自己的“电视台”,民生新闻已再不是地市级传统媒体的专属“王牌”。

一、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6 年底的 95.1% 提升至 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1]移动端已经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最主要渠道。

另有调查显示,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第一大上网终端是在2012年6月底,当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是3.88亿。[2]也就是说,手机从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到全面超越直至占据上网终端的绝对主导地位,只用了五年的时间,而且所占的比例还在进一步提升。

与互联网快速普及、社交媒體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视收视总量持续下滑。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的数据,2016年,CSM所有调查城市电视观众人均每天电视收看时长为152.4分钟,同比下滑4分钟,相比于历史数据,每年基本以4分钟左右的速度下滑,但智能设备带动年轻观众收视企稳。[3]

手机网民的爆发式增长,给传统媒体格局带来了深刻影响。传媒界普遍认为,2014年是媒体融合元年,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态。经过4年的发展,社交媒体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可以说,如今的任何一家传统媒体,都不能忽视社交媒体的存在,融合发展也成了媒体改革的关键词。

对于媒体融合,国家也在战略层面进行了布局。早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媒体融合,无论从行业发展规律,还是顶层设计上,都势在必行。

二、媒体融合下电视媒体的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个理论,对电视的融合发展也有指导意义。电视媒体的比较优势,是其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在媒介环境中赖以生存的根本要素。这种比较优势应该具有独特性、难以被模仿——也就是电视的核心竞争力。[4]

电视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其具有的党的喉舌、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等功能没有丧失。网络媒体虽然具有时效性强等优势,但在目前的传播环境下,仍然不具有采访权,而且国家对网络媒体发布新闻的管理还将进一步规范。电视媒体还有完善的采编播团队,拥有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制度,电视利用画面、解说、同期声、音乐等元素,对新闻现场的呈现更真实、形象、生动。另外,电视的仪式感仍然存在,在固定时段收看某个电视节目,仍然是部分观众的一种习惯。凡此种种,都是电视的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如果被动或盲目融合,甚至简单地套用新媒体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只有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三、扬长避短,做有深度、有保鲜度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社会新闻的一种,广义的社会新闻是指反映社会生活、体现社会风气、揭发社会问题、宣扬社会道德,以及介绍民风民情,自然、社会的奇闻轶事的新闻。民生新闻侧重于报道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事件,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等鲜明特点。媒体融合环境下,地市级电视台做民生新闻,既要尊重新闻规律,在舆论引导、深度报道等方面下功夫,还要借鉴和利用网络媒体的表达、传播方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

(一)追踪新闻热点,发布权威消息,加强舆论引导

“2017媒体公信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公众心目中最具公信力的媒体类型排行榜”上,电视位列第一,报纸居于次席,杂志排名第三,广播、网络分列第四、五位,排名第六至十位的则依次是微博、微信、手机报、视频、户外媒体。值得关注的是,从2012年至今,电视已连续第6年在该排行榜上排名首位,从这一结果中不难看出,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公信力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5]endprint

如今,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但面对海量信息,公众往往缺乏选择和辨别能力,以讹传讹、新闻“大反转”等现象时有发生。此时,电视则能凭借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信息梳理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电视民生新闻依托其品牌优势,贴近本土人情、社情,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还原事实真相,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显然更具竞争力。[6]

2017年6月底,笔者所在市的某幼儿园出现手足口病疫情,记者接到热线后前去采访。因为临近暑假,且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相关部门希望媒体不要报道,也不愿意接受采访。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的节目最终还是播出了,但更注重对舆论的引导,希望幼儿园能引以为戒,进一步做好防范,也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暑期安全卫生,最终,舆论风波逐渐得到平息。手足口病疫情一旦大规模爆发,很容易引起家长的恐慌,电视台作为本地主流媒体,如果处于“失语”状态,家长会有不满情绪,可能转而求助网络媒体,舆情经过发酵后,会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无法在财力等方面与央视及省级卫视抗衡,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关注本地的人和事。本地热点事件,电视台不能缺席,在尽量追求“新”与“快”的情况下,还应在深度报道、全面解析、权威评论等方面发挥优势。

2017年10月15日,2017中国·池州国际马拉松比赛拉开大幕。池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派出十多路记者,分赴重要赛段,记录精彩时刻,当晚19:30播出了时长36分钟的特别报道《诗意池马 绿色池州》,第二天20:00的民生新闻栏目《多维度》又推出了24分钟的专题报道。其实,早在马拉松比赛当天上午10:30左右,各组别的冠亚季军选手就已经产生,本地各大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均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消息。作为地市级电视媒体,我们无法在时效性上与网络媒体正面竞争,但在特别报道中,我们不仅发布了比赛结果,还采访了优秀选手、演出人员、普通观众、摄影爱好者等。其中,失去双臂的残疾运动员任耀让人感动。在快冲向终点时,一位埃塞俄比亚的女选手为他递上了一杯矿泉水,最终,两人同时冲线,埃塞俄比亚的女选手还获得了女子半马的冠军。本地的网络媒体发布了相关图片,但普遍没有对事件的全面报道,我们的特别报道既记录了任耀冲向终点的精彩瞬間,还采访了他本人以及他的教练、师兄弟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任耀训练、比赛过程,一个丰满的励志人物形象出现在电视观众面前。对一个地级市而言,举办国际马拉松比赛是一件大事,有些选手虽然没有获奖,但他们的拼搏精神值得学习,这也是普通观众希望看到的赛事之外的新闻。2017年年底,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视频《回顾2017最难忘的体育瞬间》,将“池马”赛场上出现的温情一幕列入其中,结束语“向拼搏致敬,向不屈的体育精神致敬” ,[7]让人回味。

除了重大赛事,各地每年还有“两会”等重大事件,有时还会发生洪涝灾害、重大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特殊事件,对于这些本土新闻,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可以多从民生视角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解读,多一些“自选动作”。

(二)做好深度报道,放大新闻价值,提高新闻保鲜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到:网络媒体发布的新闻,只是事件的一个侧面,或者是发布者感兴趣的一个片段。这些网络新闻的标题吸人眼球、内容言简意赅,满足了受众的浅阅读需求,但很难反映事件全貌,也无法追踪事件的来龙去脉,更难以揭示事件的本质意义。电视媒体因为有着成熟的采编团队,可以开展调查报道、跟踪报道、系列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全方位解读。

近几年的暑假,笔者所在地的教育部门都会开展查处在职教师违规补课的行为,媒体如果仅仅配合教育部门开展几次例行检查,不足以体现新闻的价值。针对违规补课,我们回顾了往年教育部门的查处情况,对部分受到处罚的教师进行回访,还对周边省市在治理违规补课方面的成功做法进行了转播。为了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充实、愉快的暑假,我们还邀请知名教育专家给学生和家长提了几点意见。2014年暑假,我们发起并组织了“寻找乡村读书郎”系列报道,记者深入到我市各地农村,寻找爱读书的少年,最后联合两家书店,为他们送去了图书和文具,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如果想形成持续影响力,媒体还可以组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我帮爸妈做家务”等系列报道,鼓励家长利用暑假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也鼓励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结束后,还可以邀请学生写读后感,进行评选表彰,最终引导学生和家长对假期生活做出合理规划,正确处理学习和放松的关系。这种跟踪报道、连续报道不仅是打造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有时媒体还有可能成为推动事件发展的力量。[8]

做好深度报道,必须加强新闻策划。从确定选题、组织采访,到编辑制作、节目播出,再到事件反馈、跟踪报道,都要集思广益、提前谋划。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在内容建设方面,要用策划和深度报道,放大新闻价值,提高新闻保鲜度,让新闻再“热”一会儿。就像我们往水面上抛出一颗石子,首先听到的是“咕咚”一声,但随后而来的是迅速向外扩散的波纹。对民生新闻而言,既要关注事件的第一落点,又要关注事件背后的东西,有时,事件的后续发展甚至比第一次出现更重要。

(三)让主题先行变为过程性表达,讲好新闻故事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播的主动权已从传者向受众倾斜,电视播出的不一定是观众愿意看的,朋友之间传递的信息,往往更具吸引力。这就要求传统媒体提高叙事技巧,说到底,要会讲故事。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对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嘱托,也是对其他媒体的要求。地市级电视台做民生新闻,主要任务就是讲好本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本世纪前期,相当一部分的电视新闻采访(特别是会议新闻)都带着主题先行的思维,而以《南京零距离》《新北方》等为代表的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铺开,打破了原有的新闻采访报道方式,迅速受到观众好评。民生新闻的表现方式应该遵循故事思维的结构,这有别于传统时政新闻的主题先行的思维结构,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所谓故事思维,通俗地理解,就是要从结论性创作转变到过程性表达,因为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记者很难提前得出结论,这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也决定了节目不能总是千篇一律。endprint

2017年6月11日“文化遗产日”当天,笔者所在地的文化部门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黄梅戏剧团为大学生表演了相关戏曲节目,记者就此采写了一篇题为《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 展现“非遗”魅力》的长消息。单纯地看节目,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在表现方式上,是典型的主题思维模式——五段同期声,采访了三个学生、一个黄梅戏演员、一个活动组织者,学生谈了对“非遗”的认识,演员谈了在大学里表演的感受,主办方谈了活动的意义,得出的结论是:年轻人应该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年轻大学生对“非遗”的认识还停留在不理解、没兴趣的阶段。民生新闻如果从主题思维转变为过程思维的表达模式,就应该真实展现学生的态度,进而采访活动主办方为何开展活动——正是因为学生对“非遗”认识的不足,才要走进校园,慢慢推广,才能让“非遗”不失传,让艺术家不失望,这就是过程思维表达方式。记者在新闻现场,永远不能被动等待事件的发生,要主动地发现事件的故事性,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创作出传播效果和影响力更强的稿件。

过程思维的表达方式,适用于事件性新闻,同样适用于人物报道。讲好人物故事,总的原则是:平凡人物见新奇,不平凡人物见真朴。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把一个人的特点完全展现出来,记者就要选取几个最典型的场景,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展现出来。

2016年5月14日,池州市广播电视台《多维度》栏目播出了人物专题节目《王恒回家》。出生于池州市东至县的王恒,4岁时因触电不幸失去双臂,后来学习体育和绘画,通过拼搏和努力,获得了很多荣誉,让人生绽放了光芒。近10年来,王恒先后被上百家电视台、报纸、杂志及国内外网站采访过,可以说,王恒身上所有的新闻点都被挖掘过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记者还是找到了突破口。王恒平时在北京工作,2016年五四青年节前,获得了“池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在他回乡领奖的第二天,记者利用一天的时间,对他进行了采访。对于他曾获得的荣誉,记者没有过多提及,而把主要精力用来记录他回乡的过程——与父母寒暄、陪儿子玩耍、拜访母校老师、给学弟学妹演讲、看望家乡父老,这些场景看似偏离了主题,但实际都在为主题服务。睹物思人,每到一处,王恒都有真情流露,记者只需保持开机状态,就能记录到最感人的场景。如果记者只看到了王恒获奖这一个既定事实,只想让王恒谈获奖感言,凭他应对媒体的经验,完全可以侃侃而談,而且都是“高大上”的内容,但对民生新闻来说,会显得华而不实,也不是普通观众想看到的。我们的节目,重点不是王恒获奖,也不是他曾当过奥运火炬手,而是要告诉观众:王恒回家了,既然回家,他就应该以儿子、以学生、以老乡的身份出现在本地观众面前,节目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为人子为人父、充满感情的人物形象。

过程思维的表达方式,让记者的采访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节目可以做得更灵活生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视节目不一定要给某件事下个定论,也不一定要对某个人做出是非评判,观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来得出结论。用过程思维表达的一个个好故事,会让民生新闻的可看性增强,也有助于形成电视品牌,这些都是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四)借助融媒体平台,形成传播合力

网络媒体兴起后,电视圈里曾流传着这样的话“采访谁谁看,谁采访谁看”。现在来看,即使是被采访对象,也很难再坐在电视机前看自己的节目。如今,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想做独家新闻已经越来越难。一段时期内,传统媒体重点关注某一个社会热点,用不同视角进行解读,挖掘到事件背后的故事,再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融媒体平台进行二次发布,形成持续影响力,这也是独家新闻。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内容生产者的角色,内容的传播则交由融媒体平台来处理。

过去单一介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指向明确,完全没有“平台”的概念,而在互联网思维的语境下,平台融合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核心。[9]媒体融合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在我国各级媒体中全面展开,传统媒体已基本形成了电视(报纸、广播)加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的融媒体平台。单从内容生产和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有利于扩大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同时,受众可以通过平台与媒体进行互动,甚至可以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这也满足了社交媒体用户的需求。

媒体融合要求电视借鉴社交媒体在标题制作、编辑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但融媒体平台对电视新闻的二次传播,也不是简单地复制,往往需要设置更多的触点,吸引用户,还要创新语言、把握节奏,贴近用户,最终留住用户。由于机制体制和观念的制约,融媒体平台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乐观。改变的是媒体格局,不变的是新闻传播规律,内容仍然是媒体的“王者”,也是媒体的基本生存法则。媒体融合环境下,我们不缺少传播渠道,缺少的是精品的内容。新闻不是消遣品而是必需品,我们应该用专业主义精神,让民生新闻回归本质:记录本地重要的人和事,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体现媒体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

[3]封翔.2016年电视收视市场回顾[J].收视中国,2017(02).

[4]付晓光,刘也毓.媒体融合中电视的比较优势研究[J].电视研究,2016(06):14.

[5]鄂璠.媒体公信力调查:新媒体比你印象中的“靠谱”吗?.中国小康网, http://news.chinaxiaokang.com/dujiazhuangao/2017/0731/226151.html.

[6]徐滔,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措施[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05):101-102.

[7]那些难忘的体育瞬间 再看依旧心潮澎湃.央视新闻,2017-12-25.

[8]黄敏.浅析电视深度报道的比较优势[J].东南传播,2008 (12 ):23.

[9]曾祥敏,齐歌夷.媒体“平台化”建设路径与方略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7(11):29.

(作者:池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副制片人)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民生新闻媒体融合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