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电视台民俗文化报道的改进策略

2018-01-26黄艳艳

新闻世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闻报道媒介

黄艳艳

【摘 要】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地方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改进地方电视台民俗文化报道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俗文化;新闻报道

一、民俗文化界定

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地方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民俗文化新闻在地方电视台也呈现多样化报道形式,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试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改进地方电视台民俗文化报道的策略。

本文中所界定的文化概念,倾向于人类学家纪尔兹(Cliffored Geetz,1926-2006)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文化有部分是由一批模组或格式所组成。人们用它们来理解、诠释社会经验,人们也用它来表演自己给自己看的仪式。维持这些模组、格式的稳定而又能表达个别之意思,是维持一个社会或文化秩序稳定的要素。[1]文中所涉及民俗,因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往往是历史风尚习俗,即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

二、民俗文化新闻研究现状

关于地方电视台民俗文化新闻研究,目前比较少,大多将其归到文化新闻范畴。有关文化新闻报道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时小杰《CCTV-4 文化新闻特色研究》认为,“很长一段时间,文化新闻都居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不及时政新闻重大,不如经济新闻耀眼,亦比不上娱乐新闻的热闹。这其中的渊源一则因为‘文化自身的内涵过于宽泛,再则由于文化新闻与教育新闻、体育新闻、科技新闻、娱乐新闻的界定相对模糊。”[2]章海燕的文章《“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为例》认为,目前媒体“从为艺术节宣传为主,转向新闻本质的回归,不断贴近市民,挖掘公众利益最佳新闻视角。”[3]但更多是从纸媒角度来研究,如郭博文的《〈南方周末〉文化版新闻报道的内容研究》、孙海燕的《〈南方周末〉文化版研究》、郑晶的《“新闻”与“文化”的交响〈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研究》、李言的《从〈光明日报〉办报思想的转变看其文化报道的创新》、胥弢的《我国文化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等。为此,民俗文化新闻研究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前民俗文化新闻在商业化背景下,出现弱化趋势。商业文化背后的雄厚资本,消解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新闻也呈现庸俗化等趋势。学者吴心柳在《文化扭曲与传播媒体》中指出“文化传统和媒体企业之间的‘精神关系,是因为媒体人太不重视其拥有的‘平衡权利,因此才日渐流于庸俗化、大众化,缺少先知与前瞻,造成了严重的‘文化扭曲。其次,有些媒体还是受人尊敬的,例如BBC的戏剧节目、泰晤士报的文学增刊、法兰克福广讯报的Feuilleton专栏。认为文化生态的问题是:‘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过份泛滥,而‘精致文化与‘民俗文化过分偏颇。此外,有权力的人和思想、意见领袖‘大多缺少想法,更少做法,而任由商业文化猛向传统文化灌冲。”[4]但是,媒体除了其自身特性的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体现不同脉络下整体社会的发展趋势。即Hjarvard提出“媒介化是检视个别社会领域与生活世界中,媒介如何作为社会或文化变迁的能动者,媒介不仅是提供讯息,而是被更进一步地整合进个别领域里,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指标。媒介化作为一个分析的工具,应要能够描述不同脈络下整体社会的趋势发展,藉由具体的实证分析彰显媒介对不同的建制以及人类行动场域的影响性。”[5]

三、民俗文化报道的改进策略

客观地说,民俗文化新闻也属于媒介产品,但“媒介产品并非处于真空,而是在特定制度架构内所生产出来的,研究者应关切媒介生产的过程,而非只是特定媒介产品本身及其消费行为。”[6]因此,改进民俗文化报道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厘清私领域与公领域的界限,遵循日常生活的叙事方式。新闻报道中,往往有私领域与公领域之分。但实际上,民俗文化新闻在叙事上连接着私领域与公领域。民俗文化因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其归属于私领域。但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又带有公领域的特性。在地方电视台报道中,有些民俗文化报道比较严肃,将其作为时事新闻来报道,过分强调其教育功能。但另一个极端是将其娱乐化。实质上,民俗文化新闻在公私领域是共通的,如学者哈贝马斯(Habermas)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交往结构,必须透过市民社会基础而根植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由两个部分构成:私领域与公领域。公共领域并不是一种社会秩序、也不是僵化的制度、更不是组织或系统。它是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交往之流(communication flow)被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结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这种沟通的交往行动,具有日常生活语言的普遍可理解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公私领域,其语言是互通的。”[7]因此,民俗文化新闻必须遵循日常生活方式进行报道,避免过分严肃性。学者卡维尔(Cavell)认为,“专门化了的知识将‘平常推向边缘,平常的事物看起来反而变得古怪、神秘,甚至可怕。他主张我们应该重新诉求对平常语言的使用,让这样的语言连接我们与世界,以及我们与他人在现实生活上的一体性。将文字语言返回它们的日常使用上,是一种让我们承认与他者之间具有共通性而非独特性的宣告方式。”[8]

其次,减少情感化叙事方式。目前民俗文化报道,往往很煽情。“公共事务的介入除了‘动之以情,也需‘晓之以理。报纸媒体的情感化叙事趋势,或许感染力强,却说理不足、甚至哗众取宠。但是情感化策略虽有其煽情嫌疑,但也因为召唤情感力量而引发反思动力,令人愿意投入费神的理性思辨及行动。”[9]“情感作为促成人类行动的要件,不仅是因为它让我们认清自身社会怎么划分我与非我、人与非人,还涉及仪式化的团体凝聚。”[10]如笔者在报道《老外迷上莆仙戏》时,采用客观表达的叙述方式,同时减少同期声的煽情风格,避免太多的嘘头。采访对象为加拿大学者,整个制播过程,让该学者客观地呈现其对莆仙戏的感受。endprint

最后,处理传统与现代语言转换时,突出民俗文化新闻故事性特点。民俗文化新闻最主要特征是说故事。这与新闻说故事特性是一致的。即“当代文化有各种说故事的文化,新闻是整合各种说故事方式的最重要力量,正如传播学者Schudson所说:新闻在公共论述居于主导地位,也是共同经验和真实意义的流行概念。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代新闻媒体及其丰富多样的文本,已在社会扮演两种重要角色,其一是以论述定义并且建构了社会重要议题,另一角色是以丰富的讯息,照亮与关怀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发挥影响力。”[11]虽然不同地方文化脉络的语境不同,但是故事性叙述往往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做好传统与现代语言转换,强化民俗文化新闻故事性。如笔者报道闽南村闹元宵习俗的其中一个系列之一《百头糠猪作贡品》时,同期声中采用讲故事叙述方式,将园庄镇岭北村民俗活动在叙述中展示出来;《石磨豆腐:老手艺中的新年味儿》报道中,也尽量采用本土方式报道。

当然,民俗文化新闻报道最好能遵循简约的设计原则。一方面是现在技术因素,导致了信息杂乱无章。即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在技术垄断盛行的环境里,信息和人的意旨之间的纽带已经被切断了;也就是说,信息杂乱无章地出现,并不指向具体的人,数量难测,速度惊人,但从理论、意义或宗旨上看却是断裂分割的”。[12]另一方面,过多的信息也导致内容关注点无法焦聚。即学者霍鹏程、杨清田提出“提供过多的讯息造成收视压迫感,太花哨的画面影响到收视者对于新闻内容的聚焦。并且认为电视新闻形式内容的八卦化,将同样的新闻素材视觉夸张化,快节奏的动画太多,均是造成画面花哨的原因。新闻播报形式以高雅大方、具有新闻专业感的设计为主,以符合新闻的严肃性与公信力。应该回归新闻频道包装的本质,以纯粹视觉设计的角度处理新闻美术工作,避免过度包装的现象再演,建议新闻守门人、产制人员共同关注因为新闻竞争而产生的视觉乱象。”[13]

总之,民俗新闻报道必须根据地域特色、文化特质等进行有效播报。在制作技巧与技术上,应厘清私领域与公领域的界限,遵循日常生活的叙事方式,减少情感化叙事方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语言转换,遵循简约的设计原则。地方电视台应改进民俗文化报道,发挥民俗文化新闻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1]王泛森.權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

[2]时小杰.CCTV-4 文化新闻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09.

[3]章海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以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吴心柳.文化扭曲与传播媒体[J].新闻学研究,1986(36):11-14.

[5]唐士哲.重构媒介?“中介”与“媒介化”概念爬梳[J].新闻学研究,2014(10):1-39.

[6]黄淑铃.地点置入:地方政府影视观光政策的分析[J].新闻学研究,2016(01):1-46.

[7]蔡蕙如.“媒体识读”作为实践“媒体改革”的反思[J].新闻学研究,2016(04):119-152.

[8]郭力昕.新闻摄影里“生活”与“日常”的奇观化:World Press Photo“日常生活”类得奖作品分析(2010-

2016)[J].新闻学研究,2017(10): 87-133.

[9][10]王志弘,高郁婷,叶文琪.从牲畜到毛孩子:台湾报纸动物再现的划界叙事与情感化[J].新闻学研究,2017(10):43-85.

[11]苏蘅.新闻说故事新探索[J].新闻学研究,2017(133):1.

[12]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

[13]霍鹏程,杨清田.台湾电视新闻播报视觉乱象之研究[J].艺术学报,2007:85-107.

(作者单位:莆田广播电视台仙游记者站)

责编:周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新闻报道媒介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国法治新闻报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