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息与通讯叙事方式上的差异

2018-01-26李森茂

新闻世界 2018年1期

李森茂

【摘 要】中国新闻奖是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其获奖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段内新闻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本文选取了第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文字消息和大部分文字通讯作品,站在经典叙事学的角度通过量化统计,对这些作品所涉及的聚焦模式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些获奖新闻作品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内聚焦;零聚焦;外聚焦

中国新闻奖自1990年创办,每年评选一次,根据标准划分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本文选取2016年第26届中国新闻奖所有获奖的21条文字消息作品,和除三等奖外的11条文字通讯作品,对获奖作品的聚焦方式做出分析。

一、聚焦的三种模式

在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中,人称、视角、聚焦三个概念内涵各不相同,本文使用热奈特在《叙述话语》中较为清晰划分出的三种聚焦模式来对作品进行分析。

这三种聚焦模式是“零聚焦”(也称“无聚焦”或“元聚焦”):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叙述者知道的比任何人都多。“内聚焦”: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外聚焦”:仅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一则新闻的正文往往只使用一种聚焦模式,但也会出现聚焦组合的情况。

二、文字消息作品中内聚焦模式占主导

记者从新闻源获取的碎片化信息经过处理后才能形成新闻,内聚焦更利于这一过程的快速完成。除客观的限制之外,内聚焦有其特有的优势,即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认同,相较于零聚焦,更具感染力,读者对于新闻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以《伊宁市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式居住结构,小区建了生活房》这则消息为例,记者将“朋友们,来吃羊肉,现宰现吃。”、“维吾尔族邻居帮我做了一大锅羊肉抓饭,香喷喷的。”、“多亏了大家帮忙,幸好小区有生活用房,要不然人多得乱套了,现在我们民族团结搞得很好,居民们大事小事都来往。”这样的话语直接应用于消息中,仿佛热情的大叔是在与我们说话一般,民族的和谐关系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盐池县扶贫贷款零违约》《纪委收到贺卡拍案:顶风违纪,查!》《污水处理站建成三年未见一滴水》等消息。

《把七千多人信息装在脑子里》是唯一一则使用零聚焦的消息作品,现截取一段文字作为例证:

2002年,县供销社下岗职工陈秀文找到关松发,想补过去曾断档的养老保险,可当时国家没有这项政策。关松发默默记下了这件事。2011年,获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关松发想起了陈秀文。时隔多年,找不到对方的联系方式,他就骑车5公里找到陈府乡,几经周折,帮助陈秀文及时补缴了保险。

在这一段文字中,首先涉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默默记下”、“想起了”这些有零聚焦特征的叙述,另外整则消息转换时空场景,对言语的记录具体准确,都表明了这则消息为零聚焦。造成它和其他20则消息不同的原因是,这则消息侧重于展现人物,而非事件,故而采用了更适合表现人物的零聚焦叙事方式。

在文字消息作品中,内聚焦能够传达出真实的信息和情感,因此其在获奖作品中被应用的百分比占到95.2%。

三、文字通讯作品中以零聚焦为主,内聚焦为辅

在传统意义上消息只需报道事实,通讯则在更为深入报道的同时还可以加以评论,故而往往消息使用内聚焦,通讯使用零聚焦,但是获奖通讯作品中内聚焦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和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记事通讯作品中,零聚焦相对于内聚焦更容易突出全面性,叙述者利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很轻松地就能将事件立体地展现出来,所以在传统的通讯写作中,往往使用零聚焦进行叙述,如特等奖通讯作品《胜利的号角 和平的宣示》:

特殊的时空节点,唤起深沉的历史记忆。70年前的今天,中华民族以伤亡3500万军民的惨重代价,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70年后的今天,抗战的歌声仍然回荡在这片浸润着英烈鲜血的热土上,胜利的豪情依然洋溢在亿万军民的胸间。

习主席从一个个方队前经过,受阅官兵向三军统帅行注目礼。从将军领队到普通士兵,心潮澎湃、倍感自豪。

这则通讯叙事时间上包含过去和现在,空间上从天安门到空军机场,心理活动涉及在场军官和士兵。全方位、多角度地叙述了习总书记阅兵这一事件,我们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到大量信息,同时也能产生应有的自豪感;与此类似的还有《改革强军 奋楫中流》和《十几年搬不掉一个“筹”字》,这三则通讯都侧重于对信息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事件的记叙。

而在记人的通讯作品中,我们发现这四则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一粒种子的世界较量》《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无一例外地都使用了零聚焦的叙事方式。

我们发现在以记叙人物为主的消息和通讯作品中,零聚焦已经成为几乎唯一的选择。其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任意切换时空和视角的特性,使其在人物刻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二等奖通讯作品《女环卫工6年拽回5名轻生者》:

女孩翻越护栏时,涂晓珍正在200米外清扫。她心说“糟了”,丢下手中的清扫工具准备上前,却已救援不及。此后许多天,这一幕一直萦绕在她心头,挥之不去。“多么年轻的生命啊……”昨日她说。

这一段描写体现了零聚焦的特征,叙事者无所不知,事件的具体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得以展示,涂晓珍这一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鲜活。

在11条通讯作品中,除以上7条采用的是零聚焦叙事外,其余4條则用的是内聚焦叙事,最为典型的是《福彩曝黑幕 中彩在线高管涉数十亿利益输送》这则通讯,以记者的视角通过调查逐步解密事件,不涉及心理活动,不直接发出议论,仅仅通过铺陈调查过程和获取的资料,揭露福彩的黑幕。采用内聚焦叙事的通讯尽管在文本中也会涉及评论,有时也涉及时空的转换,甚至有视野越界的情况,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记者的所见、所想,其所提供的信息也都是记者通过调查得来的,存在但绝少涉及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它们多记叙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不侧重于人物描写。endprint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讯这一体裁,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对于新闻叙事聚焦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涉及重大事件和人物纪实时,零聚焦能够充分发挥其全面和深刻的优势,在叙述具体事件时,内聚焦更具临场感和真实性。

四、外聚焦的灵活运用

当下的新闻写作方式愈发灵活,外聚焦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新闻导语中,相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的第一代导语,侧重使用外聚焦方式,突出事件亮点,以期抓住读者注意力的第二代导语也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正文中,外聚焦和其他聚焦方式的组合使用,使新闻内容更丰富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复合导语中使用外聚焦方式的获奖作品是《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这则消息:

26日下午4时,DC商业城三楼,一位戴着草帽的驼背阿婆,左手拎一只大塑料袋在过道里穿梭。她每到一家商铺,都有人递上折叠好的纸箱或者几个饮料瓶,不到半小时,塑料袋就鼓了起来。

这段文字仅是从外部对人物行为进行描写,我们无法从中得知更多的信息,人物所掌握的信息量大于叙述者,这是典型的外聚焦。我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好奇,从而继续阅读消息的正文,比起传统的导语写作,能使新闻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可读性。

组合聚焦较为典型的是污水处理站建成三年未见一滴水》这则消息:

后安岭村是一个建在白河岸边的新村,灰色的二层小楼整齐划一,村子背山面水,景色秀美。污水处理站就在村委会楼前坡下,面积约20平方米,现场只能看到水泥地面和几处井盖、两排排气管。井盖上着锁,锈迹斑斑。

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则消息开头的一段可以看作是外聚焦,其对景物的描写使新闻的客观性得以增强,更能让读者信服,之后聚焦模式变为内聚焦,开始记录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所见所闻。作者将两种聚焦模式进行组合,使消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显真实。

限于外聚焦方式在传达信息上的劣势,新闻对篇幅的要求以及与通讯多使用零聚焦方式等原因,真正的外聚焦方式的使用在获奖的32则作品中只在消息作品中出现了2次,占到总数的6.25%。但内聚焦在新闻作品中的组合运用所取得的效果还是相当明显的,应对其予以关注。

结语

在本文所选取的第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使用内聚焦为主的消息占到了95.2%,而在通讯中也占到了36.4%,零聚焦占了消息和通讯作品的4.8%和63.6%,外聚焦只占到总数的6.25%。可以看出,从形式上看,内聚焦叙事是消息写作的主要聚焦方式,其在通讯中也有独特的效果,零聚焦则更适合大部分通讯,不适用于侧重记事的消息。从内容上來说,内聚焦更适用于记述较为日常的具体事件,零聚焦则便于展示重大事件和人物纪实。外聚焦只能作为一种组合手段,不能作为主要的聚焦方式。

(作者: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