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生友善教育的内涵和方法*

2018-01-26余先德罗年生陈慧燕

中小学校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孩子教育

□ 余先德 罗年生 陈慧燕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而且屡禁不止,不得不引发人们反思:我们的教育早已进入应试教育的深水区,一味追求智育的发展,而忽视了德育,特别是友善教育缺失、错位,一些青少年善恶不分,甚至人性丧失。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友善教育观念,积极探究家庭友善教育艺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友善教育的基本内涵

“友”的本义为朋友,甲骨文字中 “友”就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善”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所以 “善”的本义为吉祥。在公民道德规范中,“友”不是实指朋友,而是借指像朋友、像兄弟一样。在社会交往领域,“友善”主要指人们在待人接物过程中基于善意所展现出友好、和善、互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德育层面,“友善”是善意与善举的统一。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基点,友善教育的本质是教人知善、求善、行善,引导人辨别善与恶、人与我、公与私、义与利,以及理与欲、苦与乐、生与死、荣与辱,并做出明智的选择;指导人正确评价种种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追寻伦理规范、人生意义、社会理想和民族责任;教导人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平等相待,促使受教育者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

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大致从 “自我为中心”发展到 “他律”, 又从 “他律” 发展到 “自律”, 再从 “自律” 走向 “自由”,友善观念的形成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与长期性,不能一蹴而就,友善理论知识不可能一下子转换为稳定的行为表现,学习主体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对友善理论的认同,并且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强化这种认同,最后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二、友善教育的 “两大”观念

价值观。学校和家庭都要摒弃“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 “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摆正成人、成才的位置关系,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家长更要摒弃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错误观念,深刻认识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阐明的人生哲理与智慧,懂得教育的第一目的是教育孩子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教育孩子是父母和老师的天职,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中学生友善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6ZA034)对孩子从善向善思想品德、性格习惯的培养放在首位,才是立德树人的法宝。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滋生于善良心地之中。孩子从小就养成善良的心地,将来才可能获得一颗美好、高尚的心灵和献身精神,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因此,培养友善的品质,即友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价值取向。

合作观。友善教育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范畴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友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不断学习,与教师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增强道德水平和育儿智慧,能依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分阶段、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友善思想和行为。幼儿、少年儿童期的友善思想形成是量的积累过程,进入青春期,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实现质的飞跃。量的积累是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积极引导孩子,积累小善以成大德。

三、友善教育的 “六大”方法

言传身教。父母和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自家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如何让学生在学校习得友善品行,怎样在家庭熏陶善的本性,必须言传身教。好的教育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源于父母和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即使受教育者已经形成稳定的友善价值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在各种诱惑的影响下,友善价值观也有可能淡化甚至消失。“居必择地,游必就士”“居必择邻,交必良友”告诫我们,要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幽静、居民素养较高的居住地,交一些心地善良、品行端正的朋友。千万不要将家安在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恶劣的地方,更不能在家里开娱乐厅,甚至麻将馆、赌博场等,吵闹的环境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感染到孩子身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老师要为孩子树立善良的形象,正确处理夫妻关系、邻里关系、亲戚与朋友关系,孝敬公公婆婆、外公外婆,促使家族家庭和睦、兄弟姐妹友爱、亲戚邻里互助、师生朋友和谐。孩子经过耳濡目染,就会慢慢产生一颗善良的心,就会不自觉地以善对待周围的一切。

学习经典。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友善是人生的大智慧。家长和老师可给孩子提供一些中外名著、寓意深刻的友善教育古文等,鼓励孩子阅读、领悟,评判不同人物形象,摘抄有思想内涵的精彩句段,努力做到熟读成诵,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可以在家里、教室中的墙壁或门上,张贴友善名言古训,帮助孩子理解含义、要求背诵,在作文及日常行为中运用。比如,“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慈心为民,善举济世”“众善奉行,诸恶莫做”“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滴水穿坚石,爱心美天下”“凡是有益于人的就是善,损人利己的就是恶”“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智慧”“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行善去恶是格物”“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上述美言佳话都是好的教育素材。

启发引导。在中学阶段,学生有了自己的道德价值等级,不再完全依赖于成人的意见,并且要求受到他人的尊重。这一阶段是孩子增强道德能力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巧妙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抓住良机指导孩子践行 “友善价值观”。比如,围绕 “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题,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懂得劳动的艰辛,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与不怕困难的精神。曾经要求女儿去池塘边洗自己的鞋子,事先提醒做好洗鞋子的准备工作,告诉洗鞋的顺序、洗的重点部位、洗净的标准、池塘边的安全事项、鞋子晾晒的地方等。等女儿洗完回家后,又要她亲自讲述自己洗鞋的经过、内心感受与收获,要求她以 “我学会了洗鞋”为题写一篇日记,还亲自检查、修改,尤其把反映思想品质的内容做重点指导。日复一日,要求孩子一天最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天一篇日记;年复一年,按照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就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将来就可能成为人之骄子、国之栋梁。

实践体验。“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友善是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渗透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因此,友善教育应贴近实际生活,渗透到学习与工作之中,力求让孩子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并且长期反复在实践中体验。比如,教孩子讲究礼貌、善待他人、学会分享、分清对错。在日常生活合适情景下,常说 “你好”“请坐”“请喝茶”“谢谢”“对不起”;在请求别人帮忙时,告诉孩子说“麻烦你帮我……好吗?”“请问”“打扰您了”“您辛苦了”;在家里或集会时,让孩子体验分享的过程,体会分享的快乐。运用友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友善精神。比如,“家务事帮忙做”“我勤劳我光荣”“我锻炼我健康”“勤俭节约爱公物”“他人需要献帮助”“他人有难伸援手”“同情弱小敬师长”“敬畏生命爱自然”“知恩投报不忘本”“讲卫生莫乱扔”“做错事思己过”“诚实守纪不违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等。另外,还要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意识,区分自我和他人的界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支配,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若想拿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先求得别人同意,不能偷拿,也不能明抢。

积极评价。善良总藏在不经意间,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更深刻,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举动,都可以显示内心的世界。若发现孩子存在友善的行为,就表明孩子内心出现友善思想的火花,父母和老师就应适当给予赞扬或奖励,肯定其思想与行为的正确性。当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出现错误时,可以让孩子反思错在哪里,现在应该怎么改正,今后怎么防范。注意不要过分指责、侮辱或毒打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孩子的尊严。若对孩子要求过高、强制说教、高压管束、冷酷打击,最终会导致孩子心灵扭曲、行为叛逆、冷漠残酷,甚至出现自杀、杀人的行为。当然,袒护纵容、溺爱迁就、放任自由、过度呵护、一味吹捧的做法也不可取,否则孩子将会对错不分、善恶不明,将来很可能懒惰自私、任性孤傲、蛮横无理、胆大妄为。没有天生的抑郁儿,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以及缺位的父母或老师。

内化于心。家长是孩子一生的班主任。在友善教育上,不论何时何地,要努力做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广具爱心;怀 “友善”、立大志,随时准备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切,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促使 “友善”内化于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炫富、拼爹等负能量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爱心、友善走向缺失。为了防患于未然,友善教育要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要教育孩子知道,友善和宽容是人际和谐共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必须用友好、互助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懂得 “笃行好学,死守善道”;帮助他人,不要带有功利思想和目的性,做到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学会 “理解”与 “包容”,知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搞抽象说教,用具体事实说话。比如,针对孩子身边的负面影响,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正确认识目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危害;教育孩子学会抵制一些不良行为的诱惑;教育孩子做事要有 “度”,比如玩手机要有 “度”、 看电影要有 “度”、 外出游玩要有 “度”。教育学生做人要友善、要有底线,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可失去人格;激励学生做人要刚直不阿,不要阿谀奉承,面对弱者要关心爱护,不要以势欺人。

父母和老师需要把握友善教育的顺序性、阶段性、渐进性、长期性、渗透性与实践性等特点,瞄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最佳”教育点,激发学生的友善潜质,培养学生的友善品德,由此逐步消除校园欺凌的不良现象。

猜你喜欢

价值观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