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教育规律的改革推进育人而教的创新
——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上海中小学教育发展

2018-01-26杨国顺

中小学校长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职级校长上海

□ 杨国顺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时代进入上海教育系统的一员,不仅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更切身体验到改革开放给上海教育发展带来深刻意义的变革。习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而上海教育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和发展,很重要地体现了:遵循教育规律的改革,推进育人而教的创新。

我从1976年4月进入上海市教育行政机关任职,一直没有离开过行政管理岗位。本人以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者视角,从四个方面让大家了解上海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景画面。

一、校舍建设,是从 “脏乱差”到现代化配套发展的40年

2016年10月,新上任的陈宝生部长对我国 “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愿景之一,是不要把大班额带入 “小康”和教育现代化阶段。而改革开放之初,校舍资源紧缺同样困扰着上海中小学,如今这种状况在上海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状态下已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一)从对破败不堪校舍专项督查的典型案例上突破

20世纪70年代末,粉碎 “四人帮”后的拨乱反正,上海中小学的校舍条件真的是 “一片破败的千疮百孔”。老城区校舍是 “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拮据,而农村地区的校舍 “脏乱差”问题严重,最差的校舍环境简直让学生无法上课。

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 《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同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会同 《文汇报》等媒体记者组成的督查组一行,在原松江县洞泾乡专项督查农村中小学校舍。当时由于乡办企业如火如荼,有一个钢锭翻砂的企业就建在一所小学边上。孩子们进入校门,必须穿梭经过乡办企业龙门吊车的下面,稍有意外闪失就会危及孩子的生命。学生上课的教室外面,就是巨大钢锭碾压的噪音。记者请专业人员测试,教室里的噪音达到60—80分贝,教师讲课时,坐在三排后面的学生根本听不见。

时任市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委员于漪为代表的督查组一行,立马找到松江县县长,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质询和问责。责令10天内乡办企业停工,必须把学生全部转移到安全规范的校舍,并在督查报告上向全市进行了通报。此项典型案例,拉开了本市各级政府在全国率先对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更新改造工程建设的帷幕。

(二)推动各级政府重视校舍建设工程控制大班额

在80年代早期,上海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也非常严重,本市连续开展对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督导,从源头上严格控制。2000年又先后开展对本市薄弱学校和“校校通”工程的专项督导,全市各区县政府三年中,共投入40亿元资金,完成了190余所薄弱小学改造。2004年启动对 “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督导,各区县政府在三年中共投入86.5亿经费,完成了对193所初中学校的校舍建设。通过加快高标准的校舍建设工程,尽管上海的土地资源很紧张,但对办学条件的保障,就是政府依法履行的责任。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班额,分别控制在25、35、40和45人以下,这为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促进均衡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实施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推进优质均衡发展

在各级政府重视校舍建设改造的同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市人大开展大型住宅基地建设的教育公建配套实施的督政,把 “缺配、缓配、少配和不配”的150多所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建设项目提供给人大代表,向政府质询,并向社会公布实施 “黑名单”跟踪。由于有的大型住宅基地完成后,一些老百姓对附近建幼儿园和小学以影响采光通风为名,不允许重建,于是区通过公安局拉警戒线的方式进行施工,从而确保义务教育和幼儿园的就近入学和入园。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2011—2013年本市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融入到教育现代化的综合督政项目中,达到了优质均衡和内涵发展的目标。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启动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督查验收中,对上海的评价为 “均等到位,公平保障,内涵引领,资源共享,入学就近,社会认同”,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好评,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完成省级政府督导验收的城市。

二、课程改革,是从 “大统一”到多元丰富发展的40年

上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很重要的是课程开发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市二期课改共有30年时长,其成果的缘由,是改革开放之初上海老一辈教育家的集体智慧、历任教育行政同仁和第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课堂教学的问题必须从课程改革上对症下药

粉碎 “四人帮”后,上海的中小学教育百废待兴。而以上海最著名的老教育家、时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吕型伟为代表的行政领导都能深入课堂听课,从中发现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吕老先生于1978年率先提出 “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在积极推动落实小平同志 “三个面向”思想中,又提出了 “改革第一渠道,发展第二渠道 (第二课堂),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的思路,为本市实施二期课改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当年我在市教育局外事处工作,陪同吕老先生接待美国科学教育部长带队的科学教育代表团,在交流课堂教学问题时,吕老坦诚表达了我国中小学课堂教育 “填鸭式”和 “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其弊端主要是课程 “大统一”的问题。这一观点,得到了美国教育专家的认可。据此,吕老曾代表上海向教育部提出申请,愿意成为国家课程改革的试点区,至此上海率先在全国肩负了课程改革试点的重任。吕老先生称得上是上海课程改革的发起者和实践者,更是上海课程改革最值得尊敬的奠基者。

(二)课程教材改革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1978年开始,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启动了一期课程教育改革。提出了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三大板块,力求打破 “大统一”的课程格局。当专家完成一期课程改革撰写和编著任务后,也初步形成了 “三线一面”和 “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然而在推进课改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先进理念的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落地。具体分析中,发现不少教师仍然固守着传统的 “填鸭式”和 “灌输式”教学方法,是课程改革思想难以落地的关键。

80年代后期,本人在市教育局人事处分管教师和校长的管理工作,针对上述问题,上海推出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挂钩的管理办法。实行普通在岗教师5年内完成240课时的培训,骨干教师完成540课时的培训要求。如果不完成规定的课时培训,不得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此项规定写入了1989年2月市政府出台的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成为全国第一部由市政府颁发的教师进修培训的地方行政规章。此项规定大大推动了教师由被动学习进修到主动接受培训的转变,从制度上带动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也从根本上保证了课程教材改革的有效落实。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两次PISA测试都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到上海学校考察,深入中小学进行调研座谈,称上海教师进修培训的模式,是上海PISA获得最高殊荣的 “秘密武器”。

(三)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完成了一期课程改革的10年后,上海在1998年推出了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思路,提出了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课改方案。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创新是国家进步发展的灵魂,被提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上海的二期课改把创新融入了 “目标、结构、内容和评价”中,进一步激活了在一期课程改革上取得的初步成效。

需要肯定的是,上海在推进二期课改中,很重要的是给每个学校在贯彻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注重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从而营造了 “让学生选择性学习,个性化健康发展”的空间。当前中小学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形成的共识为:第一,校本课程是学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校长都把校本课程的建设开发,作为学校内涵发展新常态的重点项目;第二,校本课程是课堂转型变革的软实力。因为校本课程的结构不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运行方式很难改变;第三,校本课程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源动力。每个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大大的推动骨干教师的学科梯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如今走进上海的中小学,校长都会不约而同地说一句话,如果哪个学校没有几把校本课程的 “刷子”,在上海中小学 “立足”,是很难的一件事了。

三、课堂教学,是从 “灌输式”到注重转型变革的40年

改革开放之初,在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观念的影响下,“灌输式”和 “填鸭式”的教学充斥课堂。经过课程改革和绿色指标评价的引领,倡导教师改变自己,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转型与变革,基本扭转了考试分数和 “升学率”的误导。

(一)从注重“教学五环节”上改进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应验教育质量的 “试金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本市摒弃了舆论媒体大肆宣传 “状元”对学校教育质量带来的偏颇和误导,同时规定区县政府不得以 “升学率”作为对校长办学唯一的评价标准。引导校长聚精会神地抓教学、抓管理和抓质量,同时要求教师从 “备课、授课、辅导、批改作业和反馈”的 “教学五环节”上,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教学流程要质量。

同时,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会同市教委教研室组织150名督学和教研员,以 “地毯式”和 “全覆盖”的方式,对各区县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开展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督导,找准 “教学五环节”上需要改进的问题,发掘了中小学 “轻负担、高质量”教学的典型案例。如徐汇区倡导教师 “自己多读书,学生少做题;课堂教学大容量,学生课外少作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又如闵行区在教师中普及 “五精教学法”,即:精心备课,精品授课,精细辅导,精选作业,精确反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肯定和好评。如奉贤、松江、黄浦等区采用 “教学节”的形式,搭建展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平台。市教委教研室明确规定各区县教研员不得以统测统试的方式,严格禁止向学校推荐 “一课一练”等教辅资料。从源头上杜绝了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

(二)积极推动学科德育引领的育人而教的课堂变革

本市在推进 “教学五环节”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督导中,很重要的导向就是把校长 “赶进课堂听课评课”,引领校长重心下移,体现课堂是教师发展的 “主阵地”导向。更需要肯定的是,本市课程改革中形成的德育课程思想,引导教师凸显重视学科德育的育人而教,为改变唯分数、唯考试和唯 “升学率”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我在教育督导中身体力行,同样深入课堂听课和评课,在一个区一周督导中,有过听18节课的记录。本人对上海中小学学科德育的育人而教的评价,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学科德育体现在寓教于乐的渗透中。我在幼儿园听课,最赞赏教师自觉地保护孩子的 “童言无忌”,完全在游戏娱乐和玩耍中,让孩子学会礼仪和规则,学会帮助和尊重,学会分享和合作,这在上海的幼儿教育中已成为常态,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二是学科德育注重于情景教学的浸润中。我在督导中召开学生座谈会,很多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到博物馆、养老院和孤寡老人家参加公益或考察学习,这被称为最生动、最有体验的学科德育学习。

三是学科德育在讲解定律概念的孕育中。我曾经听过上海数学特级教师杨安澜为教师培训讲课,一个单元的上课不讲解题,通篇讲数学思想、演绎、逻辑、推理、艺术和方法等,让所有听课者眼睛一亮,深深地被他学科德育思想的功底所折服和感叹。

四是学科德育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涵养中。我听于漪老师讲课,最深的感受是,她的学生现在已过了花甲之年,都能够把她当年课堂的“金句”复述。我的评价是,以师德引领学生的品德,以师风影响学生的学风,以师魂净化学生的灵魂。

(三)全面实施绿色指标评价为导向的课堂教学转型

本市课堂教学发生转折性变化的时间节点,应当是在2009和2012年两次PISA测试后,本市借助PISA评价思想出台了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并且提出了上海中小学五大转型与变革的要求,具体为:

一是在价值取向上,从过度追求功利转向尊重人的健康发展上来;二是在教育质量上,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多样综合评价上来;三是在学生培养上,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模式转向注重人才发展需求上来;四是在教师发展上,从单纯掌握学科教学转向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上来;五是在教育管理上,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转向注重教育思想和专业引领上来。

基于上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强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形式重点为六大方面:一是挑战性学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勇于挑战;二是颠覆性课堂: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三是创意性教学:不求标准答案,只求创意思维;四是论辩式互动:让学生有难倒老师的智慧思考;五是批判性思维:把学生从没有问题教到会问问题;六是研究型教育:借助大学优质资源为学校所用。

四、校长管理,是从 “官本位”到教育思想引领的40年

校长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对校长管理以挂靠机关行政级别的 “官本位”,到重视教育思想引领的转变,开辟了一条与全国各地不一样的管理制度与模式。

(一)改革“官本位”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校长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小学校长管理,沿用了挂靠机关行政级别的做法。即,市重点中学和区县重点中学校长分别挂靠正处、副处级;初中和小学校长分别挂靠正科、副科级。这种管理制度,造成了优秀校长都不愿意到薄弱学校改变面貌,优秀校长流动难成了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弊端和顽症。

9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市教委任人事处副处长,教育部人事司委派我以访问学者名义,到美国和加拿大考察校长专业发展。我在中国驻多伦多领馆曾听到一件令人“尴尬”的故事。第二天我要随教育部人事司领导到当地一所著名高中学校考察访学,多伦多领馆的一位教育官员说,这所高中前不久接待国内一批省重点中学校长考察团,所有校长的名片上,在校长身份的旁边印上 “正处级”的头衔。与接待学校的校长解释了很长时间,对方校长不知道“正处级”是个啥概念。从这件事上,给了我很深的刺激,让我深信,校长的职业不是 “官”,校长的职业特征应当是教育专家或学者,更应当是教育的行家里手。这个故事,坚定了我在上海中小学推进专业化发展的改革之路。

(二)推行校长去“官本位”的职级制改革试点

我从国外考察访学回沪,遇上国家人事部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利契机。20世纪90年代,国家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 “脱钩,分类,放权,搞活”,具体为:事业单位的法人与行政机关的 “官本位”脱钩,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推动法治、责任和服务政府的要求实施放权,促进事业单位管理改革的发展更有活力。

基于上述改革原则,市教委取得市人社局的支持,开展建立符合教育规律、推动专业发展的 “五级12等校长职级制”的课题研究,以及校长职级晋升、工资、管理配套的政策研究,并且在原静安区和卢湾区推行校长职级制试点,极大地调动了校长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盘活了校长资源,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效。1998年11月,我撰写了报送教育部关于《上海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取得明显成效》的简报,教育部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书记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简报上作重要批示:我也不赞成用 “官本位”的形式,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 “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肯定了上海推行校长职级制的经验。

(三)坚定推动校长教育思想引领的专业发展之路

2000年4月,上海市委组织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 《上海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的实施意见》,从校长选任、晋升晋级、工资等配套上,对推进校长职级制作出了制度性规定。此项改革的激励机制在于,只要校长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办出水平、质量和成效,被社会各界认可,都可以申请特级校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每一个校长的内在潜能。

2010年起,本市从推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着手,研究建立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标准。健全考核、任用和激励机制。具体为:校长准任制度;校长职级制度;校长培训制度;校长过程培养制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6月出台了新的 “校长职级评审和认定”规定。上海对应校长的角色适应、经验积累、职业成熟和专业引领四个阶段特征,新规定设置 “初级、中级、高级、特级四级11等”校长职级。即:初级1、2、3等;中级和高级各4等,特级。

上海推行校长职级制在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这对推进校长专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制度上,推动了校长摈弃 “官本位”的意识;二是从理念上,凸显了校长职业是学者型的专家;三是从办学上,引领了校长提升课程的领导能力;四是从机制上,引导了校长重视抓教学和质量;五是从专业上,营造了校长以教育家办学的导向;六是从发展上,培养了校长的国际视野与胸襟。

改革开放的40年,上海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2009年和2012年两次参加PISA测试,令国内教育界和世界各国教育界同行瞩目,很重要的原因,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和勇于创新实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出台 “十三五”发展规划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其内涵为:为激发育人而教的活力而创新, 为破解唯升学率的瓶颈而协调,为回归真善美乐的本原而绿色, 为丰富人文教育的内涵而开放,为师生幸福健康的发展而共享。这正是改革开放为中小学教育发展指明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职级校长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中办印发《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县以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北京街乡公务员职级晋升通道打通了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