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2018-01-26黄先进
□ 黄先进
所谓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是指一种在学校内外体制性因素支持下,通过充分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促进教育系统不断提高其满足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能力的系统化方法。[1]这是在对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逐步发展起来一种新的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方法,即 “教育质量保障”。
一、教育质量保障:质量战略管理的一种新思想与方法
教育质量保障,作为质量战略管理的一种新的思想与方法,目前主要用于研究和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管理价值。其基本信念为:在教育领域,任何事情都存在改进的可能性,无论看来我们把事情做得多好,都有可能做得更好一些。
从历史的角度看,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形成,标志着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的转换。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教育质量,用一套新的方法管理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的唯一规范就是持续改进。
鉴于初中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对在初中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思考
(一)需要把握两个基本点
规律只能遵循不能创生。要取得教育质量,就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我们知道,教育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人的发展服务。因此,教育活动必然历史地、具体地体现着这两个基本规律的矛盾和统一。初中教育具有基础性、成长性以及复杂性等基本特征。在实施初中教育质量保障的工作中,需要好好把握初中教育的两个基本点。
基本点一: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教育首先要让每位学生有“我”。[2]初中阶段是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重要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初中教育的难点,更是初中教育的重点。
初中教师要把帮助学生建立“自我”,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并贯穿于初中三年的始终。初中教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能学会的人。
基本点二:要实施目标激励(理想教育)。我们认为,现实的小目标,让人变勤快;近期的中目标,让人有动力;远期的大目标,让人有毅力。
初中学生很希望获得表扬得到肯定。在初中,正向评价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初中评价,就是 “要什么就夸什么”,我们希望学生做什么,就要夸什么。不过,这里还有个关键,是要夸取得进步的原因、夸学生的付出、夸学生取得进步的不容易,而不仅仅是夸取得进步的结果。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主动性法则是初中教育的第一法则。而激发初中学生的主动性,目标激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进步才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阶梯。我们相信:初中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成长有方向、进步有目标。
(二)研究影响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教育质量保障工作中,学生是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关注的核心,对质量提升承担特殊责任。为此,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影响初中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影响初中学生学习质量主要有三个因素。
因素一:认真的态度。据统计,初中学生学不好的原因中,有超过50%的原因与 “不认真”有关联。具体表现是看书、听课、做题、考试不认真,等等。
因素二:学习的习惯。习惯是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活动方式的一种模式化和固定倾向。习惯一经养成,是一种不需要强制而超越强制的自然而然的力量。[3]在初中,我们常常听老师讲到,学生的种种习惯不好。例如,不晓得如何认真听课,不知道如何写作业。其实,在初中有一种力量,我们叫作 “习惯”。初中课堂要培养起五个基本的学习习惯,即倾听、阅读、表达、思维、实践,也可以简称为“听说读写想”的习惯。
因素三:学生的思维。初中课堂低效,我们认为主要是活力不够。这里的活力,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思维活动包括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而初中课堂活力不够,究其主要原因是初中教师 “以讲代教”,结果是让初中学生 “以听代学”。老师们认为,学生听了,就是学了;教师讲了,学生就懂了。其实,认知的获得是需要学生自我理解和建构的。
三、对初中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探索:
(一)优化质量管理策略
质量评价是初中质量管理的基本工具,初中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是评价手段的系统化、普遍化和制度化运用。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之一是中考成绩,我们往重点看:中考是学生考不是教师考。学生学会与学生会学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路径;我们往关键看:中考是考学生更是考教师。教师的用心与用力才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应该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原则一:先总后分。中考是计算总分,由各科分数之和构成学生的总分。高中录取是按总分录取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总分上线。学校对中考质量的奖励,要遵循先总后分的原则。第一,先看学生总分上线情况,后看学生学科具体的成绩;第二,对年级是否奖励,先看年级总的质量目标是否达成,后看班级目标是否达成,再看学科目标是否达成。
原则二:效益优先。作为教师,基本职责就是要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教好、让学生考好,本应该就是初中教师的基本职责。如果学生中考成绩 (总分)特别优秀,进步明显,就能为学校带来荣誉与口碑,学校因此就应给予中考奖励。成绩不突出,就不应该受到奖励;如果成绩出现退步,应追究相应教师责任。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在总分成绩退步的背后,往往是个别教师的不用心或不用力。
原则三:重过程更重结果。过程考核,能及时肯定进步,表扬优秀,总结阶段教学。例如,我们在全区 (市、县)实行统一检测,考核学科优分率、学科平均分这两个关键指标。若取得第一或有进步,学校就进行奖励。结果评价,就是对学生的中考成绩进行评价。重点考核由总分达成的核心质量指标。例如,我们可以设定三个核心指标:一是上国家重点高中的人数;二是上普通高中的人数;三是特尖生700分以上的人数 (满分750分)。
原则四:梯级目标梯级奖励。毕业年级的工作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协力,为体现进步就是优秀的质量观,学校可为核心指标设立三级梯进奖励目标。首先,我们对每一项核心质量指标的达成,都设立三级梯进奖励目标,让老师稍加努力就能达成基本目标,更加努力就能达成进步目标,更多精力的付出就可能达成的优秀目标。其次,还需对几个核心指标总的达成情况,设立三级梯进奖励目标。例如,设定考核共计五个核心指标,若核心指标达到三项,给予基本奖;核心指标达到四项,给予进步奖;五项达到,给予优秀奖。最后,当全部核心指标达到,还要奖励全体教职员工,以体现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
质量评价,设定梯级目标;质量评价,实现梯级成长。质量保障工作改进,进步就是优秀。
(二)改进初中课堂教学
初中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渠道是初中课堂。要保障质量,就必须推进初中课堂教学改革。如何 “改”?我们认为,初中课改可以有 “改变、改进与改革”。
我们知道,新课程课改的关键是要改革 “教与学”的关系。[4]初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认为是 “为学而教”的关系。“为学而教”是初中教与学关系的本质。初中课改,就是 “为学而教”的课改,初中课堂改进,就是 “为学而教”的课堂改进。
同时,“学本”成为初中课改的价值取向,这是解决初中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学本课堂就是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学本课堂就是“为学而教”的课堂。“学生学习”是课堂 “教师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师教学”是实现 “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方法,还是路径。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5]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应该把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作为学本课堂改进的抓手,把学生愿学作为课题改进的起点,把学生学会作为学本课堂改进的重点,把学生会学作为学本课堂改进的关键。
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有四个主要的实施策略,即:期望、方法、机会与评价。实施策略一:期望。指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始终要有良好的期望。只有相信人人都能进步,才能找到实现人人进步的路径与方法;实施策略二:方法。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授人以渔,用教法指导学法,要教给学生产生方法的方法。有方法、成习惯、化能力,是进步课堂的学法阶梯;实施策略三:机会。指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尝试、 主动、自主进步的条件与平台,因为只有体验、参与探究才能实现知识的过手与能力的培养;实施策略四:评价。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与潜质,并能对学生的进步进行价值判断。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初中课改要进入初中课堂的常态。只有常态的成功,才是课改真正的成功。
四、结语
初中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是一个通过有效组织学习不断改进教育活动效能的过程。质量保障的目的,是为了努力增进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我们坚信:用领导者的质量思维,持续不断地改进学校的质量保障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实现质量的提升。而质量的提升,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学生、教师与学校成为优秀。进步就是优秀,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