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对生命的守望
2018-01-25汪美姣
汪美姣
【摘要】近年来,儿童诗在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改革者和实践者的重视。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大大增加儿童诗的比重,全课程低年级书上的儿童诗比重更大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儿童诗传递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守望,在童诗教学中践行“全人教育”这一理念,在教师引领学生诵读、欣赏、创编的过程中,让儿童在儿童诗的学习中遇见“诗与远方”,遇见未知的自己,让儿童成为文本的真正的解读者,从而构建一个丰富而又完整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儿童诗 诗与远方 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66-02
一、童诗:让孩子遇见“诗与远方”
以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为例,第二、三单元的几篇课文里都有童诗,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就是一首孩子们喜欢的童诗,孩子在诗中遇见远方,这远方在遥远的北京城,在美丽的新疆。而课堂上你想去哪里看看?这一问题的抛出,更让很多孩子寻找到了自己想去的远方,孩子们对美好的憧憬由此生发出来。第三课《一个接一个》,我们在诗歌里寻找的远方在游戏里,在美梦中,也在有趣的课堂上。第四课《四个太阳》,夏天画绿绿的太阳,秋天画金黄的太阳,冬天画红红的太阳,春天画彩色的太阳,远方在凉爽的夏天,在金黄的秋天,在温暖的冬天,在多彩的春天。第七课《怎么都快乐》诗歌里的远方就在和自己,和小朋友相处,学习,嬉戏中。独处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二、童诗:让孩子遇见未知的自己
读金子美玲的诗,可以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我好想喜欢啊,这个那个所有的东西。比如葱,还有西红柿,还有鱼,我都想一样不剩地喜欢。因为家里的菜,全都是妈妈亲手做的。”读着读着,这个世界,孩子们也好想全都喜欢上啊。“我想变成一朵云。又松又软飘在蓝天里从这头到那头看够了风景,晚上就跟月亮捉迷藏。”读着,读着,孩子们似乎也变成了一朵云。
读着金子美玲的诗,从中获得的还有一份自信。小诗《玻璃和文字》,玻璃和文字会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或者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两种似乎完全没有关联的东西,却写在了金子美铃的一首小诗——《玻璃和文字》里。玻璃看着空空的,透明透亮。可是,很多玻璃堆起来,就像大海一样蓝。文字就像蚂蚁,又黑又小。可是很多文字聚在一起,却能写出黄金城堡的故事。
诗歌是需要理解之后,才可以读出来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世界,只有进入到这个世界里的人,才能懂得它的语言,才能用声音重现这个世界的光彩。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孩子才能读出童谣的天真,只有经历过沧海桑田,江湖夜雨的人才能读出那些沉重如老杜的诗。笔者在教学这首诗歌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读,多读几遍后,让他们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问,为什么玻璃是空空的?其他学生回答,玻璃是透明的,特别通透,好像什么都没有,玻璃本身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但透过它却能看见世界万物。简单的回答中,折射出,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有孩子提问,为什么透明的玻璃堆起来,就像大海一样蓝了呢?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思考。有的说,可能透明的玻璃本身带有一点蓝的,很多堆在一起,蓝色就很明显了。还有的直接联系生活说,你看,大海就蓝色的吧?但是大海的每一滴水又都是透明的吧?可能这其中有共同的原因。嗯,有可能,可能是光的原因。最后,孩子们对问题的思考所获得的收获已经远远超于这个问题本身的价值。
儿童诗,让孩子们遇见未知的自己,原来,他们可以更自信,更有力量,更会思考,他们个个都是哲学家。
三、童诗:让孩子成为文本的真正解读者
全课程第二本书《我的动物朋友》里的晨诵都是一个名叫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美国诗人所写的儿童诗歌。他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集诗人、插画家、漫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吉他弹奏者于一身。艺术家们就是想象力丰富,谢尔诗歌中的幻想有很多很多,再加上是翻译过来的,有些话难免会让人有点不通,我们读起来都觉得莫名其妙,可是没想到,这些细枝末节其实并不影响阅读,孩子们读起他的诗歌倒是挺欢乐,真可谓是瑕不掩瑜。以一首《蝙蝠宝宝》的教学为例:一只蝙蝠宝宝吓得大喊大叫:“请你打开黑暗,我害怕这里的光线。”
这首诗只有四句话,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直接让孩子们自己读,而孩子在初读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一些别扭,毕竟平时很少说打开黑暗。但是读第二遍的时候,好像不約而同地理解了意思,读起来倒也觉得很有趣。当问为什么要打开黑暗呀?他们会说,因为蝙蝠不是怕黑,是怕光。而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为什么觉得有趣呢?因为他们平常都说,“快开灯!我怕黑!好,人家谢尔背道而驰:“快开黑!我怕灯!”他把这句反其道而行之安放在蝙蝠。就让这句话合情合理了。如果这个孩子平常思考能力就锻炼得比较好,他会领悟到什么?他们中的有的人可能会领悟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喜恶安放在蝙蝠身上,蝙蝠最后也就无法生存。所以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习性,我们要去尊重、理解它。他们中的有的人也可能会领悟到:爱的前提是尊重,相处的前提也是尊重和理解。
再以谢尔的另一首儿童诗歌《“想做”、“能做”、“该做”》的教学为例:那些“想做”、“能做”、“该做”们都在那里躺着晒太阳,拿那些“想做”、“能做”、“该做”的事情聊一聊家常……可那些“想做”、“能做”、“该做”们一见到那小小的“做了”,就不知道跑到哪里躲藏。
在课前分析这首诗歌,很多老师可能会担心孩子们会不理解,但是当示范读了这首诗歌后再让孩子们读。读完后让他们思考为什么那些“想做”、“能做”、“该做”们一见到那小小的“做了”,就不知道跑到哪里躲藏?就会有孩子说到,因为“想做”、“能做”、“该做”都是没有做呀,而“做了”就是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做了。这个时候,老师只要适时地总结:在真正行动面前,所有的光说不做都将无处躲藏。这样,孩子们就能真正地把诗歌传递出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究其原因,儿童诗就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写的,文本的真正解读者也就应该是儿童。所以我们在教学时,更加可以大胆地把文本解读的主动权交给儿童。
四、结束语
大教育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提倡学诗,因为诗可以抒发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斗志,可以学会观察社会,还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评论实事。古往今来,诗歌教育都有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感发兴起”的激发个体感性生命的“素质教育”意义。儿童时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儿童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儿童以后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知识,思想,价值观,世界观等等在这个时期都是处于一个启蒙的阶段。儿童诗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由于它受到儿童心理特征的制约,所以其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它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所以,儿童诗传递的不仅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更是对儿童生命的守望。
参考文献:
[1]赵雪敏.基于儿童立场的童诗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4(30):42-44.
[2]蒋军晶.为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未来——多种角度教童诗[J].小学教学设计,2012(34):6-9.
[3]杨健.浅析童诗教学的德育功能[J].江西教育,2016(30):39.
[4]李春萍.让童真在诗情中绽放——浅谈童诗教学的育人价值[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7(06):55-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