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名”意分类分析
2018-01-25邢捧
邢 捧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7)
“名”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多次出现,达6次,而全章仅59字,占比高达10%,此比例在其他章远未达到,由此可见,弄懂“名”之意对了解全章有重要意义。
全章六个“名”的意思是完全相同,还是迥然相异?翻译者受个人学识、专业、生活体验以及所处时代的不同,对“名”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笔者按其所在句子,将前人的解释分类汇总。需要说明的是,解释以王弼版原文为基础。
一、现有“名”意
《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名”主要出现在三个句子里:“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和“同出而异名”。经查阅有关资料,对“名”的典型解释,做如下区分:
(一)“名可名,非常名”
对第一个“名”的解释有“道名”、“本质概念”、“名字”三种。如饶尚宽解释此句为“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道之名。前一个‘名’,名词,道之名。”[1]而王蒙则解释为“本质概念”[2]。此外,还有“名字”的解释,如曹音在《道德经释疑》中说:“第一个‘名’是名词,指名字”[3]。
对第二个“名”的解释有“命名,称谓”、“说得出”。如饶尚宽所说:“后一‘名’,动词,命名,称谓。”[1]任继愈认为:“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4]。
对第三个“名”的解释有:与第一个“名”相同的意思;“一般概念”。这里的“一般概念”,是对应“本质概念”而言,王蒙说“我们一般可以述说、命名的东西,都是现象的、一时的、表面的与廉价的一般概念。”[2]
(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笔者不认同“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断句,采用“无名”、“有名”式断句。
关于“名”的解释有:“形或象”、“概念、称谓”、“界定、规定性”。王蒙解释为“无或者无名——无概念、无称谓、未命名,是世界的初始状态。有或有概念、有称谓,是世界的发生状态。”[2]
(三)关于“同出而异名”
大多数人将“名”解释为:“名字或名称”,例如将此句解释为“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而王蒙解释为“终极概念”,他写道“无与有都来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过程与变化,来自对于世界与过程的同样的观察与同样的思考。它们都是极抽象的终极概念”。[2]
以上各类解释哪种更合理,对我们现实生活更有指导意义?只有到词典和辞海中寻找答案。
二、古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的解释
(一)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5]
名:①名称,名字。②命名,取名。③名号,名分。④名誉,名声。⑤有名,著名。⑥大。⑦眉睫之间。
(二)《辞海》的解释[6]
名:①起名字,命名。②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与“实”相对的范畴。指概念或表达概念的语词、名称……③声名;名誉。④名分;名义。⑤称,说。⑥古代称文字为名。⑦指人数。⑧眉与眼之间。
三、分析
(一)确定各类解释优劣的原则即是否符合原句语境
先用排除法,把古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辞海中明显不符的解释排除。词典中“⑥大”,辞海中“⑥古代称文字为名”、“⑦指人数”以及词典中⑦和辞海⑧共有解释“眉睫之间”,都可很容易排除。
(二)再将《道德经》原文跟词典、辞海的解释对照
1.“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二个“名”字,是动词,词典和辞海中都有“命名,取名”的动词性解释,辞海中还有一个词典没有的解释“称,说。”
第一个“名”一定是可以被“命名,取名”以及被“称,说”的。可以被命名的只有“名称,名字”。可以被“称,说”的,范围就广了,有“名誉,名声”“名号”、“名分”、“名义”。
辞海中相关解释分别如下:
名字:①本为名和字的合称……②事物的名称;名目……③犹名誉。[6]。
名分:①名位及其应守的职分……②指财物的所属关系。[6]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结合[6]。
名号:①称号;位号……②犹名节……③名字和别号。[6]
名义:①身份;资格;名分。②指事物立名的取义。③名誉;名节[6]。
名誉:①名声……②名义上的。[6]
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名声”的解释:
名声:名誉声望。[7]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两个“名”字,既可为名词,又可为形容词,“名称、名字,名号、名分,名誉、名声,有名、著名”都可解释得通,甚至是“中国古代逻辑中与“实”相对的范畴。”也可以。
3.“同出而异名”。“名”可为名词也可为动词,对应的解释有“名称、名字,命名、取名,名号、名分,名誉、名声,起名字、命名,中国古代逻辑中与“实”相对的范畴。”
在此,有一个内涵极度浓缩的解释,“中国古代逻辑中与“实”相对的范畴”,这个解释很精炼,为了明白其具体所指,有必要把“名实”的内涵外延了解清楚。由此可知,对“名实”一概念的深度解析,是探知“名”意中不可逾越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