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价值观研究*
2018-10-15刘颖
刘 颖
(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一、引言
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在2015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为纲要》中提出“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以及《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再次强调要发挥大数据背景下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设和学习空间应用等方面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要不断引领社会发展与深层次变革的新助手和新利器。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7.51亿,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资源已进入千家万户。学生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和助推者,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消费结构等体现出新时代特征,这不仅拖动了消费产业的改变升级,也促进了“互联网+”消费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消费行为,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价值观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也为建立完善消费环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奠定坚实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5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分别从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学院、安阳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五所本科院校的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在校学生中抽取样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交流访谈两种方式完成了“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价值观的实证研究。共计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87份,经过筛选整理,实际有效问卷为976份。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从学生的消费金额、经济来源、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特点、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新特征。
三、研究结果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消费的情况分析
1.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河南省5所本科院校中,男生为464人,女生512人,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在1-4年级学生抽样的人数中,各年级人数分别为280人、289人、265人和142人。大四及其以上的学生外出实习工作等情况,所以人数较少。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来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各为465人和511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数分别为345人和631人。
2.大学生经济来源情况分析
通过对学生经济来源统计汇总中得出,大学生经济来源为父母给予,所占比例卫84.17%,来自勤工助学和奖学金以及亲友资助的依次为7.52%、5.61%和2.7%。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为努力学习,通过考取各项证书来提升个人的附加值,所以大部分学生的日常消费由父母提供。小部分学生通过在校的勤工助学和外出社会实践,能有一些额外的经济补贴。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荣获各项奖学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压力。小部分学生表示因家庭条件富裕,亲戚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3.大学生消费行为情况分析
通过对调查学生消费水平统计得出:有56.19%的学生月生活支出在801-1000元,有33.25%的学生月生活支出在501-800元,4.7%的学生月生活支出在500元以内,还有5.86%的学生月生活支出在1001-1500元。根据河南省2018年城市最低人均保障标准为430元/月,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支出明显高于最低保准。随着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确立,经济持续好转,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升,父母给子女的生活费用也稳中有升。
在访谈中,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适中,32%的学生认为有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不会盲目追风、从众消费,消费支出处于中低水平;还有17%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月光族”,会超前消费,消费水平入不敷出。
4.大学生消费结构情况分析
男、女生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对男、女生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如表1中所示。男生在饮食、交际、娱乐方面要明显高于女性,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女生在服饰、饮食、娱乐方面支出相对较多,服饰消费要明显高于男生。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男生与女生性别差异。首先,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展示个人外在形象的重要体现,因此,女性在服饰上的花费较高。
表1 男、女生消费结构对比分析图
5.大学生的消费渠道情况分析
由校园媒体平台掌上大学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2017年天猫双十一全网消费额2539.7亿,包裹数量为13.8亿个。随着互联网的的信息化和移动支付的便捷化,有95.2%的大学生经常选择网购,网购已成为学生日常消费支出的重要渠道。大学生作为经济消费的活跃群体和新知事物的捕捉着,喜欢个性、潮流、时尚品牌,每年的节日庆典,各大电商平台都会积极营造良好的节日氛围,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宣传手段和营销策略。淘宝、京东、唯品会、小红书已成为大学生最喜欢、最热衷的商品购买平台。
6.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情况分析
对本次问卷调查当中学生对于消费价值观等相关问题的作答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结果显示:发现68.0%的大学生具有理性的消费观,在消费时兼顾实惠和高标准,27.7%的大学生以经济实惠为主,只有4.3%的大学生把高标准放在消费的第一位。虽然中国青年群体大部分赞同理性消费、注重实用的观念,但在实际消费行为中仍然存在炫耀消费行为,近46.03%的青年学生认为要趁年轻对自己好一点,注重高品质、体验式服务;有25%的学生认为赞同“消费水平代表身份地位、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的消费理念。
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认为,一件商品所具有的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它的符号价值,这种重视商品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是符号消费。而符号消费则是反应个体消费价值观的重要指标。因此,在问卷调查当中还对学生是否购买过明显超过消费能力的商品,结果显示78%的学生有过类似购买行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阶段的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追求品牌与虚荣等心理。
四、结论与建议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背景下“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富有活力,极具个性,喜欢新鲜事物,更加注重同品质与服务,通过对新时期“互联网+”“90”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主要由父母提供,有些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出现寅吃卯粮,超前消费;消费结构中男、女生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男生的消费支出的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饮食消费、交际消费、娱乐消费、服饰消费、学习消费等;而女生的消费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服饰消费、饮食消费、学习消费、交际消费和娱乐消费。在消费渠道中,男、女生都热衷于在淘宝、京东、唯品会和小红书中选择购买心仪的产品。在针对青年学生消费价值观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当中都存在着明显的负面价值取向,存在着从众消费、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这对于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成绩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现阶段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与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相关问题。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大学生每天通过互联网接触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内容良莠不齐,水平差异较大,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90”后学生作为象牙塔青年学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辨别能力尚浅,这也给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思政教育在消费价值观教育方面只注重理论说教,并没用强化实践的重要性。各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创新管理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顺应新形势下、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全面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理性的消费价值观教育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阶段我省高校学生平均消费水平已经远超过平均水平,同时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攀比心理,奢侈性消费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也显而易见。基于此种情况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已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青年群体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微博、微信、支付宝等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较为常用的社交工具,因此,从信息技术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通过微信、支付宝晒账单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其消费的不合理性,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标。
(三)明确责任、多级联动,完善青年学生消费监管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消费模式的急剧攀升,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造成了层出不穷的暴力催款、裸贷风波的社会悲剧,给学生和家庭造成重大伤害。从2015年11月国家正式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国家规划建议,2017年又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的款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各高校也应切实加强监控体系,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加大了校园贷款的监管力度,通过校园一卡通、校园广播、校园媒体等向学生宣传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意识,与各种不良贷款做斗争。从源头治理违法乱象,进一步防范和化解校园贷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