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生自律品质养成路径探析
——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
2018-10-15杨林杰
杨林杰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一、绪论
“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受教育各阶段,通过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循序渐进培养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符合个人终身发展的基本人格特征和重要的素质能力。
“自律”是指个人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其根据是个人道德、社会规则、法律法规等,但并不依赖他律,重视个人的自省、自觉、慎独。
结合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生工作主要内容,根据学生不同学业阶段将“核心素养”具体分为“自律、诚信、明礼、敬业、坚韧”5个层面,本文具体剖析学生发展第一阶段“自律”品质的养成途径。
二、大学生自律品质现状分析
(一)自律概念认知不明晰
对“自律”品质的认识存在自我约束层面,不懂得“自律”是内省提升自我的过程。
(二)自律意识淡薄
学生的自律意识较多停留在自我认知层面,自律意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全面性,自律的范围比较狭窄,处于自我约束的自律初级阶段,没有实现更高、更深层次意义的自律即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三)自律能力不强
自律意识淡薄,必然带来自律能力的不强,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对自身行为约束能力较低,自觉意识比较差。二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常常无法较为合理地协调好学习与生活,自制力较差。
三、大学生自律品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自律教育实效性缺失
高校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缺乏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具体表现为,一是高校对大学生自律教育缺乏系统性、全程化、全面性,往往只是体现在部分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效性不强。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自律教育实践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家庭自律教育缺失
部分家庭缺乏自律行为示范的良好氛围,家长未能给大学生树立自律品质的榜样,家庭自律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自律意识淡薄,自律能力不强,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表1 大学生自律品质养成活动方案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养成自律品质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很难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系统学习,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影响学生自律品质的养成。
(四)大学生对自律品质养成自觉性不强
当前大学生对自律品质养成的认知不深入、不完善,行为的自制力不强,部分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心理,对社会公民一些不自律的行为不能正确看待,规则意识淡薄,自我觉醒、自我管理能力较差。
四、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养成思路
(一)大学生自律品质阶段性养成路径
1.第一阶段:自律认知形成阶段
大学生入校后,对于自律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在此阶段,引导大学生确立自律的清晰认知,认识自律品质对个人成长以及社会需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激发大学生能够自觉、自立,学会自我管理。
2.第二阶段:自律意识形成阶段
自律是大学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系统过程,在对自律形成明晰认知后,应当逐渐增强自律意识,能够主动、积极进行自律行为的养成。
3.第三阶段:自律品质养成阶段
在大学生形成自律意识的基础上,应当引导其逐渐养成自律品质,自律品质不仅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重要能力,更是个体终身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能力,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所需人才的必备核心素养。
根据高校大学生发展特点,针对其自律行为特征,制定大学生自律品质养成阶段性活动方案,具体如下表1所示。
(二)完善大学生自律品质养成机制
1.建立健全自律品质养成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自律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注重他律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建立健全自律品质养成制度。二是要完善自律管理机制。在校园内通过他律营造良好的自律氛围,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共同提高自身自律能力。
2.“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以学生为本”为工作的核心,注重对学生自律品质养成的引导。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要积极研究、探讨大学生自律能力培养的范围,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品质,使其实现自我成就,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