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关键点引导学生质疑

2018-01-24王莉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8期
关键词:题眼李广鲈鱼

王莉莉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在“涵泳文字”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语言的敏感度。“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过程进行质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质疑中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领悟,获得有效的语言积累。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课文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从而让他们的阅读更高效。

一、在“题眼”处引导质疑,调动阅读热情

所谓“题眼”就是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关键,是探寻文章主旨的有效突破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题眼”引发学生质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基于“题眼”展开质疑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当你们第一次看到题目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生:是不是说作者之前没有抱过母亲?不然的话,为什么要说是第一次呢?

师:针对这一课题,你们能否描绘得更加细致呢?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生:第一次抱母亲时作者年龄有多大?这件事究竟发生在作者的哪个年龄段呢?

师:你们是不是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在多大的时候才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知道他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生:我还想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和经过。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开始时的质疑平淡,毫无新意可言,在教师巧妙的点拨与启发之下,学生质疑的层次有所提升,这也为学生接下来解开疑惑做好了铺垫,由此便可以顺利开展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这种质疑方式,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在“高潮处”引导质疑,品读细节语言

一篇文章的高潮之处往往是最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心的地方,并且能够充分彰显文本鲜明的主旨。文本高潮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细节语言,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对文本“高潮处”进行质疑,实际上是对文本内容的超越与再创造,是促进学生语感提升的有效手段。

如《李广射虎》一课的高潮之处是昏暗的夜色中,李广仿佛看到远处有一头老虎,便搭弓引箭,然而到了第二天让随从去看时,却发现并非老虎而是石头,并且白羽箭竟然在石头里,已经拔不出来了。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对此处进行质疑的。

师:在读到这部分内容中,你有什么想问的呢?

生:李广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射中那只“老虎”的?

生:为何李广会那样“神”?

基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带领学生回归文本,探寻细节。“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其中有一个特别关键的词语“警惕”,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词语感受到将军的神武和敏锐,是一个机警的神箭手。除此之外,课文中还刻画了搭弓引箭的细节,与结尾之处的“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遥相呼应。这一细节之处的刻画,特别突显了将军的力大无穷,可是究竟为何李广会拥有如此绝技呢?此时,教师引入一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实际上,李广的神技并非生来就有的,而是需要经过后天刻苦努力和不懈训练的。由此,学生在不断质疑以及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既深化了个人体验,又从语言文字中有所受益。

三、在“结尾处”引导质疑,推进文本对话

一般而言,文章的结尾都会蕴含深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仔细发掘就能够从中体悟文本主旨,体验文本情感,和文本之间实现情感共鸣,甚至还能够将文本饱含的意义借为己用。有很多文章在结尾时留有“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结尾处的“空白”进行质疑,有效地推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

例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一位教师基于课文的结尾空白处,引导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深入解读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师:对于课文结尾的“铭刻”一词,你如何理解?

生:如同烙印一般,深深扎根在心底,留在心上。

师:那么对于“坚定”这个词语,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朗读时该采用怎样的语气呢?(生读)

生:爸爸的语气非常坚定,说明在爸爸的心中,和鲈鱼相比,规则更加重要!

师:而此时面对汤姆的决定,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从此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如此大的鲈鱼,难道他心里不会后悔吗?为什么他会一直记得爸爸坚定的语气、坚毅的话语?

基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那一晚,汤姆放掉了鲈鱼之后,他是否有所收获?学到了什么呢?在日后的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事情是需要他不得不放弃的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爸爸要求汤姆放掉鲈鱼的真正含义,与其说是一条大鲈鱼,倒不如说是规则之外的诱惑,在面对诱惑时,仍然不能放弃对规则的坚守。一旦违背了规则,内心就会不安,就不能够收获应有的快乐。所以,此时的汤姆虽然放掉的是鲈鱼,却坚守了内心的平静,遵守了规则。

孔子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学生质疑能够生发课堂异彩,为课堂教学彰显活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立足于文本的关键之处巧妙点拨,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在质疑中生出思考、引发探究,从而让文本阅读更高效。

猜你喜欢

题眼李广鲈鱼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2019是瑞士“鲈鱼年”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
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