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遥弦子书研究综述

2018-01-23乔志亮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曲种弦子艺人

●乔志亮

(温州大学,浙江·温州,325035)

平遥弦子书是本土盲艺人依托方言、采用古调、借助三弦来演绎故事的传统说唱形式。它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蕴涵丰富,价值颇高。数百年间曾有大量杰出艺人活跃于书场,曾有数百部传统书目代代相传。弦子书与一方百姓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节日庆贺等相伴相生,同时为其提供娱乐消遣和精神食粮。

平遥弦子书专题记载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研究则是近八九年的事,兹根据文献存量、内容板块、专题深度等列五目择要综述。

一、研究始末

考察文献存见与著述实情可知,平遥弦子书沿时序曾经历文献沉寂、新闻报道、方志记载、集成描述、学者考论①等几个不同阶段。

弦子书纯属草根艺术,旧时文人不屑一顾,上流社会无人问津,处于自生自灭即难怪造成:地方志只字不提,文学、音乐、艺文及类书等从未辑录的长期的文献沉寂与历史尘封局面。

新中国建立后的30余年,印刷品中偶见平遥县文化馆有关弦子书工作性文章。1963年盲艺人说新书的一则新闻[1]是平遥弦子书诉诸文字之肇始,1979年盲艺人宣传队活动的一篇文化报道[2](P4-5)成为那个年代极为罕见的公开书面留存。新闻报道见诸报刊还昭示着本处于社会边缘的盲艺人说书接受政府管理而融入主流社会的情形。

实施改革开放不久,地方志和十部文艺集成志编纂风生水起,两项巨大文化工程几乎同时由各级政府史志办和文化局牵头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起来。平遥方志编纂曾分门别类地将具体工作派发落实于县属各个机构或相关系统,其中文化志编纂当然非文化局文化馆莫属。受此工作催发,当地文化干部遂将目光投向曲艺类主要品种弦子书,接着在1985年内部版文化志中以“平遥鼓书”(弦子书)为题,率先对其起源、流布、艺人、书目、表演等作整理记述,[3](P57-71)随后1999年正版县志则冠名“平遥盲书”(弦子书)将其所述再予延袭却作精简。[4](P718-719)方志记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地方文化保护意识逐渐苏醒,趁老一辈艺人口传资料大量存在,基层文化工作者以独有的思路与情怀书写出弦子书几个侧面的基本状况,传达了特定的地方文化知识,而且也为后来曲艺集成志相关内容编纂做好了平遥方面准备。

进入新世纪,平遥弦子书与介休、汾阳、孝义等地同一曲种已有材料经过补充完善、综合提炼,遂以“汾州三弦书”为题被载入2004年山西曲艺音乐集成,其“概述”、“器乐曲牌”(3首)、“选段”(3个)、“人物介绍”(4则)四栏目既陈述曲种概况和著名艺人,也以乐谱形式占较大篇幅呈现了主要曲牌和重点唱段,展示出本曲种艺术构成中音乐这一特殊部分的基本面貌。[5](P519-561)平遥方面素材取自上提方志,一个唱段二则艺人小传却为首发。2011年山西曲艺志“综述”、“图表”、“志略”、“传记”四大部类,前二者与弦子书存在关联,后二者中则专门立目(“汾州三弦书”、[6](P68-71)“赵州桥”、[6](P157)“汾州三弦书音乐”、[6](P328-337)“平遥县盲人宣传队”、[6](P477-478)“汾州三皇会”、[6](P486)“裴广礼”[6](P552-553))予以记述。其内容大都延续集成等前述文献却也略有扩展。复述内容不计,音乐部分基于介休、平遥二地材料对曲体构成所作描述却有一定新意。其中介绍板式时对平遥曲例的说明[6](P333-334)或可商榷,但其所言唱腔结构某种现象却值得深思。在二种大部头书中,弦子书无论文字还是乐谱均保持了记实性风格,却不乏对艺术结构多种要素之形态描述,也具有对此地方曲种的整体关照,统观全文则可见较浓的曲艺学科特色。

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和“非遗”保护传承之呼吁不断并持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繁荣与高校学科建设及研究生教育兴盛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对地方民间艺术研究形成促进却更是对学人之召唤,生于本土并经艺术与学术磨练的家乡儿女心系故土且祈望报答桑梓,外乡人却因某种机缘被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吸引而以所学择视角作深入探究,于是具有高校背景的音乐学、曲艺学、语言学等学者相继将研究对象指向念兹在兹之弦子书,并且陆续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创见的研究成果。前述平遥地方志、曲艺集成志虽说为弦子书研究积累了素材,提供了线索,奠定了基础,然而它们基本是资料集合与曲种实录,而这一时期学者研究则展现出一派令人欣喜的别样景观,在他们的著述中既有新鲜材料呈现,也有更专门化的艺术形态描述,重要者还在于就某些专题以新视角、新方法(较前而言)给出新的概括、论证与解释。

2010年乔志亮平遥弦子书“六文一著”(后详)相继面世是这一时期本项研究的重大收获。笔者长期关注一事,调研由浅而深,材料、观点、方法均有一定创新。笔者孩童时已受弦子书熏染,多年后他乡忆及,仍是艺人作场历历在目,可谓乡音古调刻骨铭心。不过问学于此却始于前述曲艺音乐集成 2001年之约稿,2002年9月起为时一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作访问学者也借此题进行研习,也正是这时才恒下心在家乡平遥真正开启了较为扎实的采访和收集工作,2005年“弦子书研究”获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这又促使调查逐渐凝聚,问题更加集中,相关认识也日趋接近该曲种实际。经过不懈地记录、整理,反复地分析、思考,终于迎来首个丰收季,即系列论文先后发表,学术专著正式刊行。专著(含六文)②内容四部分依次是“文化探寻”[7](P1-42)“音乐追问”[7](P43-84)“曲词实例”[7](P85-184)“图片记录”。[7](P185-228)该著述虽瑕瑜互见,却是本学术领域拓荒之作,作为省课题结题成果,也反映出弦子书认知至此所达到的水准。2012年起一批语言学青年才俊陆续加盟研究队伍,作为弦子书艺术构成基座之一的语言首次纳入学人视野,其系列探索文章恰如一缕清风,展示新颖见地,活跃了学术气氛,拓宽了研究疆域,彰显了本曲种方言特色,其取材与论说等不无闪光之处。后文将从本体文化、音乐形态、方言特色等方面对此阶段研究举要进行述评,对实录性资料和其他情况也略作介绍。

二、本体文化探寻

“文化探寻”是指平遥弦子书“本体结构内部的文化形态”[8](P107-109)之探寻,作者主要就该曲种之称谓、源流、时政说唱及保护传承等进行阐述。

一种民间表演形式如何称呼往往折射出诸多文化信息,它牵涉到该表演形式属性界定,也关乎其文化功能定位。此称谓辨析实为受梅丽亚姆(Alan P.Merriam,1923-1980)“声音、概念、行为”理论[9](P10-11)影响的文化人类学探问。在考察平遥人对该曲种的四种称谓即弦子书、说书、盲书、鼓书后文章指出,弦子书和说书是民间传统名称,但使用人和隐含意有区别,前者直截了当反映出有别于其他曲种的表演特点即弹着弦子说书,后者表明了人们欣赏说唱表演的目的是听书。盲书和鼓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当地文化干部指代本曲种的说法。在进行举例论述后,文章总结道,从客观反映曲种的历史足迹和现存状况以及尽量真实地保留其原生态面貌出发,四种称谓中以艺人习用之弦子书为其学术指称最为妥当。[10](P23-25)

探讨弦子书源流是本轮研究之重点,文章基于田野材料并参阅地方文献和其他学术资料对起源、流变的几种说法和所涉重点事件作出细致考论,引述与鉴别已有文献并对艺人口传与文字记载③予以互校,就弦子书各历史阶段发展进行举证,详加阐说,进而提出下述观点。弦子书起源于“明末清初”。乾隆年(1736-1795)“清凉调”是艺人自击木板而无丝竹伴奏的清唱音乐形式。嘉庆年(1796-1820)宋玉道改就之“三八音”意为“三弦演奏的八音之乐”。同治(1862-1874)末年以降,以王朝佐(1856?-1935?)温明常(1866?-1936?)尚清明(1866-1938)为宗师的三大书派枝繁叶茂,书艺传承人才辈出。[11](P111-116)

弦子书时政说唱起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并贯穿于之后各个时期,保护传承则是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社会各界的普遍呼声。文章说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弦子书为营造革命舆论发挥出积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盲艺人编演大量新书,说唱紧随时政,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满足民众文化娱乐需求做出了特殊贡献。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弦子书生存空间受到多方挤压,优秀艺人正在减少,古老曲种渐趋式微。就保护与传承作者建议:对弦子书这一民间艺术本土人应增强自信,在确立传承人的同时应与专家学者共谋曲种之普查与研究,培养艺人与培养听众要齐头并进。[12](P93-96)

上述三文是应用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理论对平遥弦子书的新探索,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该曲种学术研究的真正启动。不过限于材料及其他因素,论题还需继续完善,其中概念解读、历史追踪、红色说唱等还有较多的思考余地。至于弦子书本体文化诸如分布的乡村及特征,传承的形式、方法、手段、途径,活动的时间、程序、场合、原因、目的、功能、艺人心态,组织成员状况及组织运行规约等等,[13](P127-128)则还有待学人给予探讨,此类研究空间还相当广阔。

三、音乐形态追问

所谓“音乐追问”即是平遥弦子书“本体结构内部的音乐形态”[8](P107-109)之追问。该曲种唱腔音乐、伴奏音乐、乐器形态及演奏形式等之前学人从未涉足,作者既有感性体验与传统音乐学缘,就此作追索亦即顺理成章。

在记录分析大量唱段并与裴芙春(1945年6月10日生)、裴清林(1968年6月28日生)等艺人就音乐细节与全局作充分沟通后文章以文字与乐谱相应方式给出后述断语。平遥弦子书唱腔音乐结构体式主体部分属于板腔体,基于此有民歌小调渗入,有特定腔调运用,有垛句插入,另有部分曲目则属于单曲体。在基本板式内中板是整个唱腔音乐的基础,将其节奏紧缩并抽走过门即成平板,再使速度加快则成急板。上句与下句组成其基本结构单位,然而正是这无限重复着的上下句,它会依据唱词的结构与含义、唱表或角色情感表现的需要以及唱腔结构功能的不同,在行腔走向、句尾落音、节奏舒紧和乐句规模等方面有着多姿多彩的表现,旋律形态异常丰富。[14](P47-55)

在考察诸多说唱实例并取得艺人认可的前提下作者对伴奏音乐的方方面面给出如下独有认知。平遥弦子书板腔体唱腔主要采用接尾伴奏方式,其伴奏音乐依结构功能和曲式位置可划归为前奏、间奏和尾奏,其中间奏则据材料及规模又分为长过门、短过门和垫补音型。单曲体唱腔采用随腔伴奏方式,其前奏与间奏均原样取自原有曲调。开场演奏内容有[书板]、套曲曲牌和单体曲牌。[15](P68-73)上述关于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二文前后脚发出,然而音乐的梳理与概括却是通盘兼顾,至此平遥弦子书音乐的运行机理与构成全貌初次获得归纳与总结,学人与大众、行内与行外从此终有窥探这一特殊音乐体系结构之参照或可能。

揭示伴奏之规律与作用还必须从乐器形态与演奏形式等方面的探求来着手。在观察表演、审听音响、度量乐器、征寻艺人后,文章总括道:弦子书最典型的伴奏乐器是三弦、四弦、板和镲,其形态和演奏均有特殊之处。三弦、板、镲一人操控,这种“什不闲”式的演奏直接表现出民间艺术的草根性意味。三弦四弦协同演奏,点状音与线状音互助,高音区与低音区相配,性能互补却各显其美,这为增强弦子书艺术感染力创造了条件。双档说唱使用三弦四弦伴奏是为适应“演唱者自行伴奏”之需要,[16](P326)同时希望丝弦之声“能与歌唱协调”[17](P165)。[18](P129-131)

上述三方面是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为指导对本曲种音乐构成的新探究,它首次对平遥弦子书音乐作出整体思考,给出体系性的理论构建。不过总体上还欠周严,论题中多个内容点还可再深掘。譬如,板腔体基本板式中插入曲调(“小调”“腔调”)在音乐运行实践中有着丰富的样态呈现:被插入的曲调种类多,曲调性质及来源复杂,基本板式与这些曲调彼此连接方式千变万化,其表现与造美功能着实不可小觑,上述文章于此只是点到为止,远未达到应有的深广度。弦子书音乐研究中有些重要问题本应纳入学者视野并给出理论解释,目前却还未被涉及,如:弦子书宫调现象、说唱板眼实际与记谱节拍划分、与晋剧音乐互相浸染、独特的腔词关系等等,如此研究盲点正在等待专家给出考释。平遥弦子书音乐是山西地方音乐乃至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标本,探索其未知既是弦子书认识之需,也将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大厦添砖加瓦。

四、语言学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声乐类型是词曲合体,其地方品种语言运用自成一体却也与音乐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方言是平遥弦子书说唱别具一格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就其特殊性作语言学研究却是近五年的事。学界多位后起之秀有心于此,且在相关论题中有所开拓,使弦子书研究又向前跨越一步。

2012年文章在采集大量数据并作细致比较与分析后断定:平遥弦子书音系与平遥方言音系高度一致却也存在差异;平遥弦子书文白异读现象比平遥方言更丰富;平遥弦子书葆有平遥方言词汇、语法之特征,如说唱中出现丰富的“圪”词缀、分音词、合音词、逆序词等。该文还基于说唱实践归纳出唱词韵脚十二辙,并对押韵特点作出梳理。[19]

2014年文章以曲目《骂鸡》7300单字为例分析声韵特点及其音色,认为“从声韵特点表现的音乐音色看,发音位置靠后是整个平遥弦子书的音色倾向,声韵特点的对立特征则表现了音乐上的对立变化美,喉塞音的短促和有规律的语音特点对音乐的停顿及辨识度的凸显具有重要作用。”[20](P165)

2015年文章列举重叠词、成语等实例讨论曲目的方言词汇,也给出词头“圪”和词尾“儿”“子”的多个例证陈述方言的构词特点,还从体裁、题材、修辞等方面分析平遥弦子书唱本的民间文学特色。[21](P7-20)

2015年另文则列举平遥弦子书唱词“排比”例证,对其描摹百姓生活、展现世俗画面、反映生活体验等排比修辞作用以及表演需要、情感诉求等排比修辞原因做出探讨。[22](P150-152)

上述文论使平遥弦子书方言特性得到彰显,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反映了其语言应用的某些规律,这对认识此地方曲种大有裨益,其韵脚、声韵特点、发音位置等思考则还有助于把握说唱表演之意趣及体会曲种音乐之韵味。然而,平遥弦子书语言学研究是篇大文章,以此洞察唱词、唱本地方特色及承载其中的民众心态、生活方式、本土风貌等地域文化特征,此类研究意义似乎不需多言,即使唱腔、表演认知的许多方面亦有赖于语言学成果的支撑。上提腔词关系研究即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该曲种方言特征,然后才能谈到它之于旋法的特殊意义,唯其如此便有可能将丰富的书场行腔实践借鉴语言音乐学理论[23]予以洞悉并作概括。期待新的弦子书语言学力作,祈盼包涵方言思考的艺术形态考索以及该曲种综合性研究。

五、唱本、乐谱、图片、视频等实录及其他

本领域多种出版物将口传词曲和实拍图影予以原样保存,体现出业界之良好愿望,即:留住历史记忆,传承民间艺术,保护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实录性资料是活态遗产的文献化载体,它不仅自身有其价值,而且还是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的坚实底座和必要素材,兹将所见略予介绍。

中小型唱本④的文献刊行年与所载数为:1985年2个,[3](P61-71)2003年5个,[24](P56-57)2004年1个(词曲结合),[5](P547-552)2010年13个(含词曲结合2个),[7](P89-183)2016年70个。[25](P61-604)其中,2010年有 3个与之前相同,2016年有10个与之前相同。重复者不计,目前平遥弦子书文字唱本共计78个。这只是该曲种唱本的一小部分,且仅限于传传书和连连书而未涉套子书,不过对了解艺人所说百姓所听,亦即观察弦子书演绎题材与唱本特色亦能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唱段和曲牌完整乐谱的文献刊行年与所载数为:2004年1个,[5](P547-552)2010年3个,[7](P87-118)2016年1个,[25](P49-50)均为简谱,2010年1个曲牌除外,其余均为词曲结合的主旋律唱腔乐谱。其中,2010年有 1个与之前相同。载于文论中的唱段和曲牌片段乐谱⑤则为:1985年2个(简),[3](P60)2010年21个(线)⑥,2011年3个(简),[6](P333-334)2015年15个(线)。[21](P22-41)其中,2015年有12个与之前相同。另外,2010年有 8个出自同年完整唱段,只是由简谱转为五线谱。重复者不计,目前平遥弦子书存有完整乐谱 4个,片段乐谱 29个(含由简转线的)。由此可见,平遥弦子书乐谱还相对匮缺,当前留存与书场奏唱丰富多彩相比可谓九牛一毛,显然,相关音乐资料的收集记录还有待加强。

图片的文献刊行年与所载数为:2004年1幅(卷首彩图),[5](P9)2010年论文 2 幅、[18](P230)专著 35 幅(“艺人”12 幅、“表演”18 幅、“乐器”5 幅),[7](P189-200;203-220;223-227)2011年1幅(卷首彩图),[6](P11)2015年5幅,[21](P27-38)2016年85 幅。[25](P2-60)2010年专著有 2幅与前相同,2011年1幅与前相同,2016年有3幅与前相同。此123幅图片为平遥弦子书“立此存照”,其直观的视觉呈现也是文字述论的必要补充。

7位盲艺人表演的平遥弦子书视频,其发行年、集序和所载书目(节目)数为:2004年第1集8个,2007年第2集6个,2007年第3集6个⑦。20个书目的表演作为鲜活的血肉文本可谓不可多得。

2016年新书所设六章为“形成与发展”“综述”“传承谱系及代表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活动大事”“唱本选登”。前五章以图文并茂方式记叙弦子书诸多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末章则以大幅版面载入古今唱本70个,助力该曲种之保护与传承。[25](P1-60;61-604)该书唱本篇幅占九成,也是一册实用性唱本集。从内容和行文来说,它是前述曲艺集成志之延续,却为平遥邑境弦子书资料之汇集。

平遥弦子书实录性资料建设初见成效,不过专业性较强的乐谱资料相对薄弱。总体上看,上述资料还或多或少存在下列不妥:口述内容提供者未详,资料出处不明,内容无说明(或说明不足),记录欠准确,记录者模糊,记录时间无标示等,这些问题将不同程度地有损资料的科学价值。

另外,2015年文章还从词曲融合、说唱表结合等艺术特点,“和”“孝”“宿命”等思想内涵,祈愿、求福、教化、宣传、娱乐、审美等民俗功能等方面对平遥弦子书进行了一定的文化解读。[21](P39-45)弦子书民俗学研究天地广阔,而此类学术思索还比较贫乏,我们相信并期待,随着针对地方文化学术意识的增强,弦子书与百姓日常生活、生命历程、价值观念之关系的更多文章一定会呈现于世。

参考邻地同曲种文献是从事本研究的必由之路。除上述曲艺集成志所载外,各地另有重要资料不容忽视:介休 1958年、1992年、2015年三文⑧价值颇高,孝义2014年、2015年、2016年一著二文⑨述论并举,汾阳1998年记载、2006年视频[26]值得关注。

结 语

平遥弦子书研究回望欲将重要文献尽收眼底,进而作出全面观察、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然而要选取得当、归纳中肯却并非易事。真实展示本领域现状并有助于未来研究当为笔者诚愿,拙文果真如此亦属莫大欣慰,不过个人视阈和一己之见却无意妨碍方家自由驰骋。

平遥弦子书志述性记载与理论性阐释迈出坚实脚步。然而,作为一种年代久远、自成体系、风韵独特的民间艺术,人们对其艺术构成和历史演进的认知还显得狭窄而浅陋,对其文化蕴涵及与百姓生活关系的洞察则远远不够。研究才刚刚开始,路还很长,愿更多同仁有志于此,共同给力,使本项研究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后二者在时间上略有重叠。曲艺志(后详)编纂起步早,终因卷浩事繁而面世(2011年)稍晚;学者文论(后详)先出(2010年)却对前者无任何影响。不妨概分阶段,便识大体。

②本文所引笔者2010年文章均含于该专著中。

③有关弦子书历史的最早记载出自上提《平遥县文化志》,其相关内容最初本也来自口传,这种记载还需谨慎对待,其真实性与可信度仍有必要据实做出相应判断。

④行内称小型唱本为传传书,中型唱本为连连书,大型唱本为套子书。详见乔志亮《平遥弦子书源与流》,《中国音乐》2010年第3期,第115页。

⑤谱例规模:最短为 8小节即乐句,大多数为十几小节即上下乐句,最长者达40多小节;节拍大多为2/4,也有1/4、3/4。

⑥见拙文《平遥弦子书唱腔音乐探究》,《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 4期;《平遥弦子书伴奏音乐探析》,《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载乔志亮《平遥弦子书调查与研究》,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

⑦《平遥弦子书》(VCD2.0)第1、2、3集(每集双碟),北京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2004、2007、2007年版。

⑧介休人民文化馆《介休弦书介绍》,山西省文化局《山西省首届曲艺杂技会演会刊》,铅印本,1958年,第 36-37页;文进《介休三弦书概论》,《山西曲艺》1992年第4期, 第3-24页;田载宇《盲叟弹弦诵古今——介休三弦书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⑨乔志亮《孝义三弦书调查与研究》,太原三晋出版社,2014年;乔志亮《三弦书名艺人宋长生学艺述略》,《曲艺》2015年第12期,第34-37页;乔志亮《草根艺术:孝义三弦书》,《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第96-100;138页。

猜你喜欢

曲种弦子艺人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口弦子奶奶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花灯艺人
阿莲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