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探究
2018-01-22陈静怡
陈静怡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及机会,支持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为他们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培养自信心。区域活动正是一种很好的培养途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得以尊重和发挥,因而深受幼儿喜爱。文章从活动前明确规则要求、活动中强化规则要求、活动后评价规则要求3个方面简单地论述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区域活动;规则意识;幼儿;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3-0119-02
一、活动前明确规则要求
区域活动指的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立足于教育发展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对活动环境予以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创设,对活动所要使用的材料也要进行有目的地投放,使得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及个人能力对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从而保证幼儿的个性化学习。而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及学习中必须要遵守的一种规范和准则,这种规范和准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幼儿游戏理论表明,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是用来协调各个游戏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如果每个幼儿都能遵守规则,那么必然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在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是区域互动开展的前提,可以说没有规则意识,就没有良好的活动结果。
什么是规则?顾名思义,规则就是规定大家要去遵守的一种制度,是一种行为上的模式。在生活中需要规则来对工作、生活进行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而规则意识则包括了3个方面的内容,即知识、习惯与天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规则意识,笔者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如在做某些事情需要排队,如何去排队这是知识;看到别人排队后自觉排队、自愿遵守规则,这是习惯;看到别人不愿意排队时,自己仍旧遵循这种规则去排队就是天性。幼儿在接受教育阶段,需要规则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培养其良好的素质。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在幼儿所参与的活动中却是必须要遵守的。因此,对于这方面的规则就需要在开始区域活动前将其明确地提出来,并使幼儿能够充分理解此项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规则。这种活动规则,实质上也就是对区域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过程中进行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所以要采用不同的规则对其进行规范。除此之外,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形成规则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培养。
1. 让幼儿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
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可以使小朋友们对规则有充分的认识及进一步的理解,使他们具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更有利于他们遵守规则。例如,当有的小朋友向教师反映其他小朋友的情况时,教师应该鼓励他,培养其自信心,引导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让小朋友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不是让他们用争吵或武力去解决,而是让小朋友通过讨论来制定更好的游戏规则。因为是小朋友们自己制定的规则,他们更愿意以身作则,更愿意去遵守、维护规则,所以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2. 制定规则后明确规则
区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规则,它对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活动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区域活动中,孩子认知周围事物时要接受相应的规则,减少脱离实际的说教方式。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要明确具体规则,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小朋友进入班级后,要把自己的外套叠放整齐,放在规定的区域;图书区域的规则是,小朋友们要在取卡之后才能够进入,并且要一页、一页地看书,看完之后要把书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美术区域的规则是取卡进去后,要对材料做到轻拿轻放,用剪刀剪纸要多加注意,等等。
二、活動中强化规则要求
一般情况下,幼儿的自控力不强,往往在活动过程中会因为一时兴奋而忽略了规则,教师如果用语言来提示,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区域活动中需要对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以便小朋友记忆。
1. 采用音乐、故事等方式
幼儿的记忆力还不是很强,要想让他们对规则准确、牢固地记忆,就需要教师运用幼儿喜欢的形式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达到熟悉、记忆的目的。儿歌和故事都是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把规则穿插到故事中,或者将规则编成儿歌教给幼儿传诵。举个例子,幼儿午休的时候,叫醒他们起床的传统方式是铃声。如果将铃声换成融入了规则的歌曲,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使他们对规则的记忆更加深刻,何尝不是一举两得呢?一方面使幼儿在欢快的歌声中起床,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规则意识。除此之外,给幼儿讲诵有规则的故事,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巧妙地运用图案
幼儿的理解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教师讲解的规则常常似懂非懂,以至于不能遵守规定好的纪律。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些提示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记忆规则,最终达到遵守规则的目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所认识的汉字并不多,可以借助一些通俗、易懂的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将这些趣味卡片放在合适的位置,来时刻提醒幼儿要遵守规则,从而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例如,在班级里开展绘画比赛,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其中,画一幅关于水龙头的图画,然后让小朋友选取画得最好的那张贴在水龙头上面,提醒小朋友们要随时关闭水龙头。幼儿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休息室张贴一张小朋友悄悄进入卧室的照片,并将其中的意思解释给幼儿,他们就会对其进行模仿,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教师应优化区域活动材料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活动内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来设置教学目标,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例如,对于喜欢画画的幼儿,可以为他们提供五颜六色的画笔和画本,让他们画自己的父母、老师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于喜欢做手工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制作飞机模型,用积木搭建城堡,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endprint
教师应注重区域活动材料多样化,增加区域活动材料的种类,为幼儿提供具有新意的七彩纸花、幸运星、千纸鹤、编织品、小竹篮、天平、布偶、木偶、玻璃球等具有视觉美的活动材料。当然,还要不断更新材料,第一次让幼儿用正方形的彩纸折叠纸花,第二次可以让幼儿用丝带编织蝴蝶结,这样更新区域活动材料,营造精美的平面与立体图案,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后评价规则要求
不同的区域活动所反馈的信息也不同,这种反馈信息一方面改进和调节了幼儿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再次学习的强烈欲望。通过对反馈评价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能够让幼儿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自己及小伙伴对规则的遵守情况,明确好与不好,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在每一次区域活动进行的时候,都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问题,有时候教师的计划安排得很好,而且精心准备材料,认真研究方法,但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局面。所以,这个时候对活动的评价就应该关注教师能否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真正地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规则意识的目的。
活动后的评价方法有很多,通常使用的是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的交流、讨论过程中反馈活动信息,并对活动的情况进行简单评价。比如说,推选出最优秀的区域、最优秀的合作区域等。在评选过程中,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让幼儿有主人翁意识。对每个区域都进行评比,给表现好的区域颁发小红花,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活动后的评价也是十分有趣的,然后从中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以及遵守规则的意义,进而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使他们更具有集体荣誉感。除此之外,教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要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然后去思考、去研究、去发现,最终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加高效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生活实质上是一种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这种整体意识。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適应这种生活、确保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一些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也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一步步地帮助他们认识规则、记忆规则、遵守规则。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不单单只是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极易形成负面的世界观。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区域活动中,不断地给幼儿传递这种规则意识,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控制力,最终实现规则意识从习惯到天性的过渡。
参考文献:
[1] 王和平.民办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福州市民办幼儿园G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33(4):49-52.
[2] 陶玮.核心价值:幼儿园区域活动“自由”与“约束”的调解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3):63-65.
[3] 王雅楠.区域活动规则下幼儿自主性缺失及应对策略微探[J].教师,2017,(5):65-66.
[4] 杨莉君,邓双.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的有效性研究——以湖南省部分示范性幼儿园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2):33-37,32.
(编辑:易继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