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探究情境的创设
2018-01-22赵晶鑫
赵晶鑫
【摘 要】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自信心。文章就探究情境的创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教学;探究;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3-0062-01
探究情境的创设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但即使是同一门课程,也是由不同内容构成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又需要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探究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实践探究和理论探究两方面,就探究情境的创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实践探究
地理这门学科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很多地理课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对现实生活的整体感知得出的。因此,学习地理的过程也是感受生活的过程。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地理课堂有很多弊端:如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并不能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理解或应用于日常实践,等等。所以,教师一定要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1. 实验探究
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难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直观地看到地球的自转、公转,这不利于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知识。尤其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运动,学生即使通过观看动画,也依然对该现象的产生不是很了解。这时,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探究的情境:在一个漆黑的屋子中,把地球仪和激光笔当作地球和太阳。地球仪绕着激光笔进行圆周运动,激光笔在水平位置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光线一直保持水平并照射到地球表面。最终我们可以發现,激光笔在地球表面的垂直位移就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到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的全过程。
2. 体验探究
关于月相在一个月的变化情况,很多学生其实并不了解。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月相的理解,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自然科学。
3. 经验探究
学生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指出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自转偏向力有关的实例。很多学生提出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还有的学生提出,由于火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轨道两侧的磨损状况不同。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发散了学生思维,还促使学生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偏向力的理解。又如,在讲授热力环流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海边白天时,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还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在夜晚呢?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 形象探究
高中地理中的有些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仅凭单纯地阅读文字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例如,在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但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但六边形数目多。学生不能很透彻地理解这种理论性比较强的语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鼓励学生说说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可以举例解释,再对学生没有挖掘深刻的方面进行补充。在本节课的讲解过程中,笔者对比了托克托县(位于呼和浩特市市区西南)与呼和浩特市的服务范围以及同级别地区的距离和数目。当具体到身边的事物时,学生立马恍然大悟,在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将生活与课本知识完美衔接。
二、理论探究
在地理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究的情境,也要为他们创设理论探究的情境。只有将两种探究方式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特例探究
在计算某纬度地区某天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可以使用特例探究的方式,给出了一系列的问题:40°N在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50°N在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90°N在春分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40°N在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50°N在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90°N在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多少?你从这些题目中能概括出计算某纬度地区某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吗(已知该地纬度φ、某天太阳直射点纬度α)?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正确答案: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φ±α|。
2. 迁移探究
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等高线、等深线,在高中需要学习等压线、等值线。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等高线、等深线,从而推测出等压线的含义,进而将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起来,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创设不同的探究情境,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化、具体化,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编辑:杨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