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青教授治疗帕金森综合征验案1则

2018-01-19宁玲张宁王梦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验案

宁玲 张宁 王梦瑾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帕金森病发病率在逐步上升,加重了社会负担,目前尚无一种特定的西医治疗方式可以根治该病,且多数帕金森病治疗用药存在较多副作用及用药禁忌,这大大限制了该类疾病的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藥;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100-02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临床上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为显著特征[1]。帕金森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入祖国医学“颤证、痉证”等范畴。

李青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三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云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余年,对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中医理论素养,擅长以中医经方解决疑难杂症。李青教授运用中医疗法诊治此类病症临床效果明显,在此将李青教授临床运用温阳法治疗该病验案1则做简要分析。

1 中医发病机制

中医并无“帕金森病”这一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可将该病列入“颤证、痉证”范畴,但临床中,患者多以肢体颤抖为主症,故以“颤证”为主要诊断者居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行,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阐述了该症状属风象,与肝、肾相关,《证治准绳·颤振》指出:“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并指出“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极为难治,”提出以“补金平木、清痰调气、补益气血”等方法治疗该病。《医学纲目·颤振》说:“此证多由风热相合,亦有风寒所中者,亦有风夹痰湿者,治各不相同也”。由此可见帕金森病是由于各种不同致病因素导致人体气血精液亏虚,无法濡养筋脉,或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阻滞经络,或者热极生风,扰动筋脉,又或者寒极筋脉收引,故致肢体颤动,病位在筋脉,与肝、肾、脾等脏腑关系密切。

2 临床辨治

目前,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血亏虚、筋失濡养,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气血两虚、厥阴风动,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四型[2],治疗法则分别为滋养阴血、补益气血、熄风止颤,阴阳双补等,相应方剂有镇肝熄风汤、大定风珠、人参养荣汤、龟鹿二仙膏、地黄饮子等。《内经》云“善察病者,先别阴阳”。李青教授在治疗颤证时,必先通过四诊资料来区分病属阴证还是阳证,《伤寒论》云:“病人身大热者,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故再根据患者的寒热喜好判定寒热虚实,天人相应,《内经》云:“夫百病之始生也,必起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辨证时注意六气偏甚,并重视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根据“有诸内必形于外”,以求准病因病机,不拘泥于证型的限制,然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李青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发现帕金森综合征多以阴虚动风及肾阳亏虚最为常见,阴虚动风者常以大定风珠为基础方,肾阳虚者常以四逆汤或真武汤,兼顾兼证,药物随证加减,临床辨治往往可取得较好疗效。

3 典型病案

罗某,男,62岁,2018年3月27号初诊。主诉:“右上肢不自主震颤2年伴双下肢乏力1年”,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不自主震颤,自觉情绪激动、受凉时颤动加重,伴见畏寒、双膝关节僵硬、酸痛,双足踝关节活动不利,自以为精神激动所致,未在意,1年前自觉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并见双下肢乏力,诉每行走约10 m左右,便觉双下肢发抖,身体欲僻地,需休息数分钟尚可继续行走,遂至“云大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帕金森综合征”,予“美多巴0.5片口服,日3次”感上证稍减,为求中医治疗,故来李青教授门诊求诊,现见证: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受凉及情绪激动时加重,右上肢活动减少,双足踝关节活动不利,四肢关机僵硬,四肢肌张力增高,伴见畏寒肢凉,无汗,鼻时流清涕,口中涎液粘稠,口气恶臭,渴欲饮热水,纳呆食少,眠差易醒,易惊,噩梦纷纭,夜尿频,小便细长清亮,大便干结难解,舌淡苔白腻,脉沉微。中医诊断:颤证,证型:真阳亏虚,水饮上犯,治法:温补真阳,化饮定颤。方药:真武汤加减。处方:白附片(先煎)20、白芍15 g,生姜15 g,茯苓15 g,白术15 g,虎杖10 g,细辛3 g,干姜10 g,肉桂5 g,炙甘草10 g。6剂,嘱日服1剂,分3次温服,忌:水果、酸冷。

2018年4月3日复诊,诉畏寒症状减轻,纳食量增加,肢体震颤稍减,自觉双膝关节时有暖意,鼻未再流清涕,睡眠较前好转,但另见口中干苦,咽中热痛,白天小便频多,每d小便约20次,每次量约150mL,仍有大便干结难解,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稍弦。以上方加砂仁20 g,焦黄柏10 g,制吴茱萸10 g,炒川楝子10 g,牡蛎20 g,6剂,服法及禁忌同前。

2018年4月11号三诊,诉睡眠明显好转,未再出现噩梦纷纭,口中涎液不似之前粘稠,口气恶臭缓解,大便2日一行,精神状态较前好转,肢体颤抖减轻,畏寒症状明显缓解,但仍见口干苦、咽中热痛,小便频多,色清亮,舌淡红,舌尖稍红,脉沉细弦。处方予:白附片(先煎)20 g,白芍10 g,生姜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益智仁15 g,细辛3 g,干姜15 g,肉桂15 g,乌药10 g,砂仁20 g,焦黄柏10 g,黄连5 g,龟板15 g,制吴茱萸10 g,盐补骨脂15 g,牡蛎20 g,小茴香5 g。3剂。服法及禁忌同前。

2018年4月14号四诊,诉小便量减少,每d约6~7次,每次量约100mL,精神较前好转,足踝关节活动较前明显灵活,肌张力恢复正常,口干苦稍减,未再见咽中热痛。

按:患者为老年男性,年过六旬,《至真要大论》云:“七八肝气衰竭,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故患者肾精亏虚,肾精中含肾阴肾阳,肾精不足,肾阳易亏,肾阳为一身之阳,其功能为温煦、固摄、防御,肾阳不足故见畏寒,经脉关节失于温煦,故见关节僵硬、寒冷,阳虚不抗外寒,寒邪侵袭机体,寒性收引,故见肌肉强直,经络关节屈伸不利、大便不通。肾阳亏虚日久累及脾阳、心阳,心阳亏虚,心神失养故见眠差易醒,易惊,噩梦纷纭,脾阳亏虚,脾运化失司,水饮内生,水饮泛溢四肢肌肉,故见肢体颤抖,甚至行走不稳,《伤寒论》云:“太阳病……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故初诊于真武汤加细辛以温通经络之寒、加虎杖以通泻大便。水饮得以温化,肾阳、脾阳、心阳得以温补,故鼻未再流清涕,畏寒稍减,纳食量增加,睡眠好转。二诊时,见口干苦,咽中热痛,乃知此为肾水不足,真阳不敛,虚火上犯,肝经寒凝,乙木不升,甲木不降,故加封髓丹以降虚火、益肾水,加牡蛎以镇摄虚阳,加吴茱萸、川楝子以温通肝经,以助脾胃气机运转,脾气左旋,则胃气右降,壅塞之气机得以疏畅,则口气减轻。三诊仍有口干苦、咽中热痛,小便频多,色清亮,舌淡红,舌尖稍红,大便2日一行,遂去虎杖,恐其加重肝经之寒邪,小便频多,色清亮,乃下元虚冷,膀胱固化失司,加缩泉丸以温补下元,固摄小便,舌尖稍红,乃水火不济之象,故加黄连与方中肉桂组成交泰丸交通心肾,加龟板以滋阴潜阳。

4 小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我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逐步上升,目前尚无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根治帕金森病,现在大部分西医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较大的用药安全隐患,多数帕金森病治疗用药存在用药禁忌,这些情况大大限制了帕金森病的治疗,而传统中医药治疗恰恰弥补了这些缺点,中医药治疗强调三因制宜、天人合一,故在治疗时,更人性化,较西医治疗更個体化。李青教授在临床过程中发现很多帕金森病患者属阳虚体质,在治疗颤证时巧妙的采集四诊资料,辨证求机,用药精准、临床疗效显著,案例中患者肢体颤抖为主,李青教授在治疗时,治病求本,本于阴阳,辨明病机为阳虚机体失于温养,故予附子、肉桂、干姜以温在里脏腑之寒,以细辛温通经络之寒,台乌、吴茱萸入肝经以温肝经之寒,兼顾体内病理产物,以症求病机,随病机灵活用药,用药精准,故临床效果斐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J].3版.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6):428-433.

[2]潘淑芬.帕金森病辨证施护的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11):125-126.

猜你喜欢

验案
基于国医大师张震“一体两翼”学术思想论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杜小利教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验案举隅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验案
张鸣鹤教授治疗结节性脂膜炎验案2则
名老中医张瑞霞主任医师治疗过敏性休克验案赏析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反复呕吐验案一则
王伟明论治胆囊炎经验浅述
补中益气汤临床验案举隅
五子衍宗丸治疗淋证验案1则
孙西庆教授论治耳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