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红主任医师运用姜黄和虎杖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
2018-01-19杨乐程小红
杨乐 程小红
摘要:特发性膜性肾病属于难治性肾病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西医至今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案。程小红主任医师师承我国中医肾病大家吴康衡教授,临证中擅用姜黄和虎杖来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多获良效。笔者对程老师运用姜黄和虎杖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加以总结,以飨同仁。
关键词:姜黄;虎杖;特发性膜性肾病;程小红;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06-03
程小红,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程老师临证中擅用姜黄、虎杖,在治疗特發性膜性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读研期间,师从程小红主任医师,有幸多次随恩师门诊,多有感悟和收获。
1 西医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认识
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其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GBM)弥漫增厚伴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IMN病因不明确,好发于中老年,约80%的病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S),40%出现镜下血尿,一般不出现肉眼血尿,早期很少出现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生多提示疾病进展,约1/3病情稳定,1/3自发缓解,1/3肾功能逐渐恶化,30%~40%表现为持续性的NS在10年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西医治疗多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力争病情缓解或部分缓解,减轻症状、减少尿蛋白排泄、延缓肾脏损害及防治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激素抵抗或依赖,或因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使其成为难治性肾病。
2 中医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膜性肾病”之病名,根据其水肿、泡沫尿、乏力之临床表现,多归于“水肿、尿浊、虚劳”范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纲,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五类:宋代严用和进一步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愈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水肿必须忌盐。近些年来亦有不少研究,陈以平[1]教授认为本病存在“虚、湿、瘀、热四大病机,脾肾气虚是其基本病机,常贯穿膜性肾病发病始终”。吴康衡[2]将本病分为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肾阳虚衰、精血匮竭四型,认为“水毒相攻,痰瘀互结,精阳衰竭”是基本病机,治疗上提出“行气化湿清热,消痰软坚散结”之法。刘玉宁教授认为[3]“脾肾气虚为病机之本,湿热内蕴为病机之要,瘀水互结贯穿疾病始终,肝郁气滞不可忽视”。将本病分为瘀水交阻、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脾肾气虚四型。临证中注重微观辨证,擅用虫类及藤类通络。
3 程老师运用姜黄和虎杖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
程老师在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及实践中,总结出特发性膜性肾病病机:湿邪为标,正虚为本,瘀血为患。湿邪为标,并可兼夹寒邪及热邪,成寒湿或湿热之证。正虚为本,正如《景岳全书·肿胀篇》 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肺虚则水失通调而淫渍,脾虚则水无所制而泛滥,肾虚则水失所主而妄行,则见面部及肢体浮肿;脾虚精微下陷,肾虚精微外泄,可导致蛋白尿。瘀血为患,《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大凡经主气,络主血,久病血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水湿内蕴、脉络瘀滞,呈交相济恶之势,常导致水肿、蛋白尿加重。程老师擅长肾脏病理,将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视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创新性的提出了肾脏疾病微观辨证,认为肾脏病变属“肾络微型癥瘕”,治疗上注重活血散结。
对于膜性肾病的治疗,程老师提出“祛湿、扶正、活血”三大治法,强调湿邪去,瘀血消,则诸证多易缓解。在治疗用药时尤其喜用姜黄、虎杖,因姜黄可“下气,破血”,虎杖能利湿、清热、散瘀,二者配伍具有清热利湿,活血行气之功效,切中膜性肾病病机。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证实,姜黄[4]的主要成分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抗凝、降血脂、抗菌等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胶原、纤维黏连蛋白、氧化应激、TGF-β信号通路、肾组织超微结构及细胞增殖等多方面机制起到肾脏保护作用。姜黄[5]还具有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虎杖及其提取物[6]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感染、抗炎、抗氧化、代谢调节、器官保护、抗纤维化等作用。而且虎杖具有利尿作用[7]。
程老师将本病分为湿热蕴结、痰瘀互结、肾阳虚衰、脾肾气虚四型,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化痰散瘀、温补肾阳、益气补肾之法。临证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姜黄、虎杖,一般姜黄、虎杖的用量为10~15 g,根据湿邪的兼加、瘀血的程度、正气亏虚的不同,配伍清利湿热湿、活血化瘀及扶正之品。水湿偏胜者,配苍术、茯苓,或合用五苓散及五皮饮以祛湿;湿热壅盛者,配白花蛇舌草、野菊花,或合用三仁汤清热利湿;瘀血明显者,合用桃红四物汤,并配伍活血利水之品,如牛膝、益母草,肾阳不足者,配牛膝、杜仲,或合用肾气丸温补肾阳。脾肾气虚者,配党参、山药、茯苓等益气补肾。
4 典型病案
患者李某,男,50岁,2017年3月初诊,以“间断双下肢浮肿1周”为主诉,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双下肢浮肿,伴泡沫尿,无尿色及尿量异常,无皮疹及关节痛,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蛋白3+、潜血+,尿蛋白定量5.1 g/24h,血清白蛋白21.2 g/L,血清肌酐未见异常,后行肾穿刺术,病理示:Ⅱ期膜性肾病,因患者拒绝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故前来本院就诊。刻诊:乏力,双下肢浮肿,全身困重,恶心、不思饮食,平素畏寒怕冷,泡沫尿,舌尖红,苔薄黄,脉沉滑。中医辨证:水肿病,证属脾肾气虚、湿热蕴结,治宜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处方如下:姜黄10 g,虎杖10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莪术10 g,川牛膝12 g,杜仲15 g,炒薏苡仁15 g,炒山药15 g,木瓜 10 g,羌活 10 g,忍冬藤15 g。予中药14剂,日1剂。
二诊:患者水肿减轻,3天前不慎受凉,现咽干咽痒,腹胀、不思饮食,舌微红,苔薄黄略腻,脉细缓。复查尿蛋白定量5.0 g/24h,血白蛋白24 g/L,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加蝉蜕15 g,苍术15 g,三棱15 g,予中药7剂,日1剂。
三诊:患者双下肢轻度浮肿,尿中泡沫減少,舌暗红,苔白腻,脉沉滑。血白蛋白27.6 g/L,尿蛋白定量未查,中药调方如下:姜黄10 g,虎杖10 g,白花蛇舌草15 g,半枝莲15 g,三棱10 g,莪术10 g,川牛膝12 g,炒薏苡仁15 g,炒山药15 g,石韦10 g,羌活10 g,苍术15 g,丹参10 g。患者服药1月,自觉诸证缓解,后在程老师门诊坚持服用中药5月余。2017年10月连续多次查24h尿蛋白定量1 g以下,血白蛋白33~36 g/L。
按:膜性肾病是中老年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中医药治疗膜性肾病多有良效。本例患者结合中医四诊,辨证属于脾肾气虚、湿热蕴结,治疗予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羌活清热祛湿,杜仲补肾,炒薏苡仁、炒山药健脾益气,木瓜化湿和胃安中;血不利则为水,故姜黄、牛膝相伍以活血利水;血不和则脉络受损,故辅以忍冬藤和络。二诊时,患者外感风寒,湿滞脾胃,治疗予原方加蝉蜕解表利咽,苍术健脾燥湿,三棱消食去积。三诊时患者瘀血明显,于前方加丹参活血,佐以石韦利水。程老师认为姜黄、虎杖两药合用,可清湿热,去瘀血,切中膜性肾病病机,故临证中谴方用药必不离姜黄、虎杖,并随证灵活加减,取得了良效。
参考文献:
[1]刘玉宁,杜兰屏,邓跃毅.陈以平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3):131-132.
[2]罗勤.吴康衡教授治疗膜性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8):667-668.
[3]张海涛,马雷.刘玉宁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1):4-5.
[4]王岩,张博.姜黄素对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23-25.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夏婷婷,杨珺超.虎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3):294-296.
[7]薛岚.中药虎杖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1):651-653.
(收稿日期: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