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伟明论治胆囊炎经验浅述

2016-11-02张檬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验案辨证论治胆囊炎

张檬

【摘 要】 王伟明教授对胆囊炎的辨证论治具有独到见解,临床从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方面辨证,治以疏肝健脾、清肝利湿、活血化瘀、养血柔肝为法。笔者以验案为例,浅述王伟明教授辨治胆囊炎的经验,为临床论治此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胆囊炎;辨证论治;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71-01

胆囊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我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病率为16.09%,占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74.68%[1]。该病好发于20~50岁人群之间,女性较男性多见,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2]。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厌油腻,右上腹部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等体征[3],急性发作时可见发热、伴恶心呕吐、或轻度黄疸、墨菲征阳性、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西医对本病没有特效药物,且疗效不稳定,易于反复,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很大的优势[4]。王伟明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近30年,对胆囊炎的辨证具有独到见解,临床治疗经验丰富,现将其辨治胆囊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胆囊炎属于中医学“胁痛”、“胆胀”的范畴。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其中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5];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云:“夫胁痛之并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王伟明教授认为,胆囊炎的发生多与情志、饮食、外感、体质等因素相关,肝胆疏泄失常,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致血瘀,气血同病;病久耗伤正气,正邪相搏,伤及脾胃,而致正虚邪实,引发气滞、血瘀、湿热、肝络失养,虚实夹杂并相互转化,终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2 辨证论治

王伟明教授根据本病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在治疗中首辨气血虚实,将其分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证。《证治汇补·胁痛》云:“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1]王伟明教授遵循“通则不痛”原则,重视补益脾胃、疏肝利胆、活血化瘀、通腑泻下。同时注重情绪调理,主张保持心情开朗,避免焦虑、暴躁,规律饮食,适当运动。

2.1 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右胁肋胀痛,走窜痛,甚则痛引肩背,善太息,每因情绪波动时加重,纳差,眠欠安,大便质稀不成形,舌暗苔白腻,脉弦。王伟明教授认为,肝郁脾虚为临床最常见证型,情志不舒,气机郁滞,疏泄失常,横逆脾土,致“木郁土虚”。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药用柴胡、白芍疏肝柔肝止痛,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胃和中,陈皮、半夏理气化痰。若痛甚,加延胡索、郁金行气止痛;若纳差,加山药、鸡内金健脾消食;若腹胀,加莱菔子、麦芽消食除胀;若有结石,加金钱草、酒大黄利湿通腑。

2.2 湿热内蕴证 临床表现胁肋灼痛,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恶心呕吐,纳差,大便黏腻不爽,皮肤黄染,大便黏腻,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王伟明教授认为,外感湿热或过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疏泄失常而发胁痛。治宜清肝利湿,“肠泻胆亦泻”。方用清肝利湿汤加减。药用柴胡、白芍疏肝养肝,茵陈、金钱草、鸡内金利湿退黄、疏肝利胆,郁金、枳实、木香行气止痛,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若热甚,加栀子、黄芩清肝泻火;若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若呕吐甚,加黄连、竹茹清热止呕。

2.3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位固定不移,夜痛甚,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大便干结,脉弦涩。王伟明教授认为,外伤或情绪等引起肝胆疏泄不利,气运不畅,日久化瘀,瘀血内停。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丹皮凉血化瘀,延胡索、香附、枳壳、乌药行气止痛。若瘀血日久发热,可加丹皮、王不留行活血凉血。

2.4 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为胁痛隐隐,口干咽燥,渴不欲饮,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弦细。王伟明教授认为,身体素虚或病久耗伤肝阴,“肝体阴而用阳”,肝失疏泄日久化热,热伤津液伤阴,脉络不得濡养,肝肾俱虚,不荣则痛。治宜养血柔肝,补益肝肾。方用一贯煎加减。药用生地、当归养阴活血,白芍养血柔肝,沙参、麦冬、枸杞滋阴柔肝,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若阴虚火旺,加丹皮、知母清虚热;若便秘,加瓜蒌润肠通便;若心烦,加酸枣仁、合欢花。

3 验案举隅

患者女,45 岁,2016 年3月10 日初诊。主诉:右胁疼痛伴胃脘胀痛10天。患者10天前因饮食不适出现右胁疼痛牵至后背,伴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行彩超示:胆囊内强回声。给予消炎利胆片、兰索拉唑口服,效差。现症见:右胁痛牵至后背,伴胃脘胀痛,餐后明显,恶心,无呕吐,无发热寒战,口干口苦,纳眠差,大便日行1~2次,质黏腻,小便色黄,伴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就诊后复查腹部彩超报告示:胆囊结石并胆囊炎。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湿热内蕴。方用清肝利湿汤加减,处方如下:柴胡12g,白芍30g,茵陈15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白术30g,枳实30 g,青皮12g,陈皮12g,甘草6g。水煎服200ml,日一剂,早晚分服,共7剂。二诊患者右胁痛明显减轻,稍有恶心,仍有纳差、眠差,大便质黏,小便可。故加入炒麦芽30g,炒谷芽30g健脾消食。三诊患者右胁痛较前减轻,后背疼痛明显缓解,食欲好转,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滑。因患者年近中年,易激动、思虑,情绪波动较大,每因情绪波动而加重。故加玫瑰花12g,延胡索24g,郁金15g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酒大黄9g通腑以利胆。7剂水煎服,配合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 250mg Bid,增加胆囊收缩功能,促进排石。四诊患者自述无明显疼痛感,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淡黄,脉弦。上方去陈皮、青皮,加海螵蛸15g、白及12g以抑酸、保护胃粘膜,继服14剂,熊去氧胆酸胶囊继服2月,巩固疗效。

按:王伟明教授分析认为,该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肝脾,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湿热互结,瘀阻肝胆,肝络瘀塞不通,不通则通,故发为胁痛。胆汁排泄不畅,肝郁化热,表现为口干口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见呕吐。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大便黏腻。证属湿热内蕴,故用清肝利湿汤加减,清热利湿,疏肝理气。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嘱其避风寒、畅情志、适饮食,效可。

参考文献

[1]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46-451.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胆囊炎中医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12,31(12):944.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6-174.

[4]张丽娜,孙波.逍遥散半夏泻心汤并用治疗慢性胆囊炎115 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 ( 9) : 64.

[5]朱丹木,陈怡,许晓红,等.合肥地区胆囊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 5) : 271-272.

(收稿日期:2016.04.16)

猜你喜欢

验案辨证论治胆囊炎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蒙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65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