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护理技术对胎位不正的疗效观察
2018-01-18熊利娟
熊利娟
(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经济开发区葛店卫生院,湖北 鄂州 436000)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30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未出现正常的头下位,而出现如臀位、横位、斜位等异常体位。胎位不正在产科中较为常见,以臀位发生率为高,约占分娩总数的3.2 %~5.8 %,横位约占0.1 %~0.25 %,如不积极治疗,容易造成难产,严重者甚至可危及母子健康。在治疗上,西医多采用膝胸位、外倒置术等手段,但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限制。于2014年6月~2016年10月间,笔者采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结合膝胸卧位治疗胎位不正5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0例胎位不正孕妇均选自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优生监护门诊,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年龄21岁~34岁,平均(30.4±6.1)岁;孕周28周~33周,平均(30.5±1.8)周;臀位41例,横位9例。观察组中,年龄20岁~34岁,平均(29.6±5.8)岁;孕周28周~32周,平均(30.2±2.1)周;臀位40例,横位10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能配合本研究及坚持治疗者;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者;伴血液系统病变者;精神疾病患者;骨盆狭窄及子宫畸形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胸膝卧位护理。孕妇排空膀胱,松解裤带,跪在床上,两小腿平放于床上,稍分开,大腿和床面垂直,胸贴床面,腹部悬空,臀部抬起,头转向一侧,两臂屈肘,手放于头的一侧,2次/d,每次15 min。
2.2 治疗组
采用中医护理措施艾灸至阴穴。取穴:双侧至阴穴。操作方法:孕妇仰卧或侧卧,双侧至阴穴消毒后,采用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在至阴穴上方施以回旋雀啄温和灸法,艾条距穴位高度以患者自觉温热感为宜,勿使出现灼痛感,以免烫伤,影响下次治疗。每次每穴10 min,每天2次。灸疗结束后,仍采用胸膝卧位护理。也可由患者家属在家中帮助患者施灸。以上两组均空腹进行,连续2周。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2周后经B超检查,胎位转正者为痊愈,未转正者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59例,无效1例,痊愈率98.33 %,对照组痊愈52例,无效8例,痊愈率86.67 %。两组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4 讨 论
胎位不正的原因较多,中医多认为,系由孕妇平素气血虚亏,脾肾不足,而使胎元失养、胎儿无力运转所致。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为治疗胎位不正的有效验穴。陈英等[1]采用至阴穴艾条温和灸,与单纯采用胸膝卧位治疗对照,发现至阴穴灸疗痊愈率91.00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由于孕妇体质的特殊性,笔者在护理技术应用中,优先采用了艾灸疗法。艾叶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振奋阳气,《本草经》云:“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之气,气中之滞。”因此,艾灸至阴穴,可使气血和畅,胎元得充,则胎位自可转正。郭子衣等[2]总结了近30 a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的24篇临床报道,发现平均有效率为79.80 %。其治疗机理,有研究[3]提示:艾灸至阴穴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子宫活动增强,胎儿活动加剧,三者可能依次成因果关系,而后二者是有助于胎儿转正的动力学因素,灸后胎儿的倒转与宫缩及胎动的增强有关。
艾灸疗法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明显,治疗时无痛苦,无副作用,近年来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临床护理中,笔者通过艾灸至阴穴疗法治疗胎位不正,发现其转胎作用显著,疗效确切,对孕妇及胎儿无任何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护理适宜技术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 英,杨卫杰,曹晶晶.纯艾条温和灸治疗胎位不正100例[J].光明中医,2010,25(5):816-817.
[2] 郭子衣,敖有光,刁灿阳,等.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之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J].中医药学刊,2005,23(7):1218-1220.
[3] 刘 喆.古今妇科针灸妙法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79.
作者简介:
熊利娟(1980-),女,毕业于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护理专业,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现在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经济开发区葛店卫生院妇产科工作。研究方向:妇产科中医护理技术。